一年级语文自主预习教学计划为确保我校学生延期开学期间学习有安排、有要求、有措施、有效果,我们一年级语文组统筹考虑调整教育教学计划,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程日程,统一组织实施,做到与开学后教学计划的有效衔接的同时根据网络学习特点,科学拟定自主预习教学服务计划,合理安排学生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做到劳逸结合,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一、学情分析
经过第一学期的学习,部分学生能认汉字500字左右,每生能写汉字100字一150字之间,汉语拼音巩固比较好,音序清晰,这为本册的音序查字典法打下了基础。写字姿势正确,再加大阅读量,部分学生已经能独立写一、二句的拼音作文(不会写的字用拼音),孩子有了初步的写话兴趣,学生在家能够简单的生字学习和课文朗读。
二、教材分析
按延期开学教学方案的指导,提前为学生自主学习备好课。
第一单元:本册第一个识字单元,编排了《春夏秋冬》《姓氏歌》《小青蛙》《猜字谜》4篇识字课。内容丰富,有看图识字、韵语识字、字族文识字、字谜识字等,体现了识字的多样性。课文编排充满传统文化彩,富有童趣,有助于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传承中华民族文化。
在这个单元中《春夏秋冬》是看图识字;《姓氏歌》是根据
《百家姓》改编的韵语识字,将识字与生活紧密结合;《小青蛙》是字族文识字,集中体现了形声字识字的特点;《猜字谜》的内容和前一课的《小青蛙》有密切联系,教学时可以联系前面的内容开展学习,巩固识字效果。
第二单元:本单元围绕“心愿”这一主题编排了《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多想去看看》、《一个接一个》、《四个太阳》4篇课文。这些课文题材丰富,《吃水不忘挖井人》讲述的是革命岁月的故事。后3篇课文则表达了儿童美好的愿望,这3篇课文具有反复的表现方法,语言浅显,节奏明快,易于学生诵读,所描述的内容能唤起儿童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儿童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本单元的重点是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一任务贯穿于整个单元的学习中。在朗读上,要继续学习读好词语和句子的节奏,注意不要连读、唱读、读破句。根据课文不同,朗读也应有不同要求。
三、自主预习目标
(一)第一单元
1.认识44个生字和8个偏旁。
2.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感受形声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
3.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及插图、字谜、形声字规律等识字。
4.朗读课文。背诵《姓氏歌》。
5.感受大自然四季的美好,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了解传统
姓氏文化,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喜欢之情。(难点)
(二)第二单元
1.认识57个生字和6个偏旁,读准一个多音字。
2.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能读好带有感叹句的句子。
3.积累词语,鼓励学生能将积累到的词语运用到表达中。
4.读懂课文,能提取明显信息,乐于和小伙伴交流阅读感受。
5.复习巩固《字母表》,能将大小写字母一一对应。
6.朗读积累古诗《春晓》。
7.感受儿童的美好愿望,了解革命传统故事,激发对革命领袖的敬爱之情。
8.展示从其他学科中学到的汉字,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
性。
9.和大人一起读短文《阳光》,感受阳光的价值。
四、具体措施
1.以教研组为单位年级同学科教师集体备课,借助网络电子课本及教学资源进行网络集中研讨备课,精心制作微课、实用学历案、课件及练习等自主学习指导资料,为学生在家积极自主预习提供有利指导和方向。
2.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和平台,开展网络教学、线上答疑等学习指导,让学生停课不停学。线上学习指导以学生自主预习为主、教师辅导答疑为辅。教师坚持每天定时在线在岗辅导答疑,耐心为学生指导,陪伴学生学习,鼓励调动学生想学乐学的积极性。
3.非常时期要发挥创造性,充分借助qq、班级、钉钉等网络学习平台对学生每日自主学习内容进行形式多样的展示评比活动,例如美字打卡、阅读打卡、积累诵读、质疑解惑……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五、自主学习课表
备注:语文8节数学6节音乐2节体育5节美术2节科学1节经典吟诵2节阅读5节日记2节口算2节语文经典吟诵内容:
2.12《古朗月行》《静夜思》《绝句》(两个黄鹂)
2.14《游子吟》《江雪》
2.19《所见》《敕勒歌》
2.21《梅花》《悯农一》《悯农二》
口算:每次课都是20道口算、5道脱式计算、5道竖式计算阅读书目:《十万个为什么》
六、自主预习授课安排
(一)语文
第一周(2.10——2.14)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2.10-2.11周一第二、周二第一、五节:《春夏秋冬》(3课时)
2.12-2.13周三第二、三节,周四第一节:《姓氏歌》(3课时)
2.13-2.14周四第五节、周五第二节:《小青蛙》(第2课时)
周末复习词语表
第二周(2.17——2.21)
2.17-2.18周一第二、周二第一、五节:《猜字谜》(3课时)
2.19-2.20周三第二、三节,周四第一节:《吃水不忘挖井人》(3课时)
2.20-2,21周四第五节、周五第二节:《我多想去看看》(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