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然是⼀本神奇的书
⼤⾃然是⼀本神奇的书
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幼⼉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然是⼀本书,是思维的摇篮,它具有⼀种神奇的特性:⼉童发现的越多,他们因思维获得的快乐感越⼤,他们就会感到越多的未知,因⽽提出越多的问题:这是什么?这是怎么回事?这是什么现象?于是,他们的精神⼒量就越执着地专注于求知和解释。对⼤⾃然进⾏思考的⽔滴就汇成浩瀚的思维之河。他说别让教室的墙壁把⼉童和斑斓绚丽的世界隔开,必须要让⼉童经常接触⼤⾃然。
⼀、问题情境
确实,孩⼦是⾃然之⼦,孩⼦只有充分的与⼤⾃然接触才能将⾃⾝的⾃然属性充分展现,才能将与⾝俱来的好奇、好问的本能充分展现。置⾝于的⼤⾃然中,孩⼦本能的探究天性被激发,⼀个个都成了“⼗万个为什么”,他们可以提出很多独到⼜有见解的问题,并且有着解决问题和获取相关经验的强烈欲望。
在幼⼉园的户外探究活动中,我们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境:
【情境⼀】
在⼀节玩泡泡的活动中,教师为孩⼦们提供了长⽅形透明的盒⼦和⼀些玩泡泡的⼯具,让孩⼦在盒⼦⾥玩泡泡⽔。同时,教师还准备了很多的抹布,以便及时清理溢出来的泡泡⽔。孩⼦们在盒⼦⾥⽤吸管吹出许多⼩泡泡,越吹越兴奋,盒⼦⾥泡泡⽔时不时洒到了桌⾯上,有的孩⼦⼩⼼翼翼的⽤抹布擦去,也有孩⼦把嘴凑到盒⼦边吹。⽽另⼀次的活动,同样是玩泡泡的内容,教师将场地搬到了户外的⼩树林,为孩⼦提供了多个⼤⼤的⽔缸,孩⼦们有的⽤棒⼦不停地搅拌泡泡⽔,有的吹出很多⼤⼤的泡泡,有的泡泡掉落在地上,孩⼦们便围上前去⼀起看。还有孩⼦躲进⼤⽔缸的中间,另⼀个孩⼦拉出⼀个特⼤的泡泡,试图把同伴装进泡泡。在愉快宽松的户外环境中孩⼦放开⼿脚,⽣成出了很多有趣的玩法。
【情境⼆】
午饭后,教师带着⼤班的孩⼦们到草地上散步,孩⼦们时不时有着惊奇的发现。
孩⼦:“⽼师,草地上有很多绿⾊的⾍在跳来跳去!”
教师:“这种绿⾊的⾍⼦是蚱蜢”;
孩⼦:“⽼师,这⾥有⼀条软软的泥,这是什么呀?”“
教师:“这个是蚯蚓的排泄物”;
孩⼦:“哇!这个⾓落⾥有⼀个好⼤的蜘蛛⽹!”
教师:“是啊,这是给蜘蛛⽤来捕⾷的。”
孩⼦:“蜘蛛是怎么捕⾷的呢?”、“为什么要织⼀张⽹来捕⾷呢?”
……
教师:“恩…,我也不太清楚。”
⼆、问题呈现与分析
在上述情境中,我们充分感受到孩⼦在户外环境中的活⼒与创造⼒。然⽽,教师对户外活动组织与实施的经验与孩⼦源源不断地⽣成内容形成了落差,我们的课程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对户外活动没有把握,把活动局限在教室
在情境⼀中,我们明显看到教室活动与户外活动中,环境对孩⼦⾏为带来不同的影响。⼤⾃然充满了各种美妙的事物,有低语的草⾍、五彩斑斓的花朵、郁郁葱葱的⼩树林、变化莫测的云朵,都可以成为孩⼦们做出种种奇妙发现的新天地。在户外环境中,孩⼦们放开⼿脚,得到了直观的体验。然⽽,
⾯对优质的户外资源,教师对户外活动却束⼿束脚。开放的户外环境让教师对安全有了担忧,丰富多元的资源如何开发成教学内容,教师⼿中没有设计好的课程内容……。种种原因,让很多教师选择保守地把活动局限在教室内。
于是我们开始反思:怎样解除教师的担忧?我们需要对户外的资源进⾏有序地梳理,充分利⽤户外资源,开发适宜的课程内容,使教师的组织与实施有抓⼿。
2.教师对孩⼦⽣成问题不够敏感,以⾃⼰回答代替孩⼦探究
在情境⼆中可以看出,孩⼦在户外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会发现各种⾃然现象,也会产⽣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对于孩⼦们⽣成的问题,教师⾮常重视并尽量对孩⼦的问题⼀⼀做出解答。然⽽,⾯对孩⼦⽆穷⽆尽、不断⽣成的问题,很多教师也感到焦虑,⾃⾝积累的知识经验远远不能满⾜孩⼦的好奇探究。《3-6岁⼉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孩⼦科学学习的核⼼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很明显,科学知识并不是我们追求的主要⽬标。很多教师过渡追求孩⼦科学知识经验的积累,⽽容易忽视孩⼦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因此,如何敏感地捕捉孩⼦的⽣成的问题,⽀持孩⼦进⼀步探究,形成满⾜孩⼦个性化需求的微课程应当成为我们不断实践研究的⽅向。
三、解决策略
基于以上的问题和思考,我们依托“学习基础素养研究项⽬”,在我园my课程理念引领下,满⾜每个孩⼦发展需求,从促进孩⼦探究兴趣与能⼒的培养出发,对孩⼦户外活动进⾏了统整设计。
1.系统设计:让孩⼦⾛进⼤⾃然的30件事
我园对户外场地的环境资源进⾏充分挖掘和统整地设计,挖掘了户外开发了5类让孩⼦⾛近⾃然的微课程,共40个户外活动。
种植类:
(1)种⼀棵树;(2)认养⼀棵树;(3)种⼀⽚菜地;(4)菜园除草;(5)摘果⼦;(6)从井⾥打⼀桶⽔;(7)收菜、洗菜。
游戏类:
(1)沙地寻宝(2)野餐(3)树林⾥的娃娃家(4)在操场上造⼀间⼤房⼦(5)草地露营(6)⾬中戏⽔(7)在壕沟中打仗(8)在树林中荡秋千
探索类:
(1)做沙雕(2)挖壕沟(3)打⽔仗(4)吹泡泡(5)掏鸟窝(6)捡落叶(7)抓昆⾍(8)看⼩兔吃草(9)扑蝴蝶(10)玩⼀场落叶⾬(11)蜘蛛⽹
运动类:
(1)在⼩⼭坡上翻滚(2)滑轮(3)玩空中索道(4)在草地上匍匐前⾏(5)
爬树(6)踢⼀场球赛(7)在⼤树下挡秋千
表现类:
(1)户外写⽣(2)刷⼀排篱笆(3)铺⼀条菜园⼩路(4)汽车涂鸦(5)
装扮校园(6)跳⼀场落叶舞(7)拼⼀盆多⾁。
2.给予时空:赋予户外活动充分时间和空间
为了给予孩⼦更多户外活动的时间,赋予教师更多实施课程的空间,我们在原有的户外运动、户外游戏时间的基础上,课程安排上创新设⽴了“free 40”活动,其中包括每天20分钟的户外探索活动时间,⿎励教师将活动放在户外进⾏,让孩⼦每天与⼤⾃然亲密接触,⾃主进⾏观察、探究。给予孩⼦个性化空间,更多⾃由⾃主选择的权利,让孩⼦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尽情的探究学习。
3.学习变⾰:孩⼦户外学习⽅式的创新
传统的课程实施中,教师往往预设课程内容与经验⾛向,然⽽在户外活动中,⾯对孩⼦⽣成的问题,教师需要转变课程观,追随孩⼦的经验⾛向,创新设计符合孩⼦需要的活动。⼀般,我们按照以下的思路设计活动:
⾸先,提出问题。教师与孩⼦⼀起谈谈户外探究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励孩⼦⽤完整清晰的语⾔或⽤绘画等形式个性化表述⾃⼰发现的问题。
其次,梳理问题。教师把孩⼦⽣成的问题与主题关键经验、五⼤领域⽬标进⾏链接,挖掘问题背后的教育价值。神奇的书
最后,探究问题。教师引导孩⼦通过查阅资料、寻求他⼈帮助、谈话讨论、动⼿操作等⽅式寻求答案,并⼤胆通过各种⽅式个性化表达⾃⼰获得的经验。
四、成效与反思
经过系统设计与课程安排的调整后,户外资源被有效利⽤,课程内容趋向多元,我们课程实施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1.教室不再是孩⼦全部的世界
当教师把课堂搬到户外时,他们发现孩⼦和⾃然发⽣神奇的化学反应,天地间的教室为孩⼦们打开了⼀扇通往周围世界的窗⼝,引起了孩⼦们对⼤⾃然的好奇和探究欲望。他们感受到了第⼀批春天幼芽的萌发,第⼀批嫩草的破⼟,第⼀场春⾬的滋润,第⼀批蔬菜的成熟……,孩⼦们全⾝⼼感受着⼤⾃然的美好。这样的亲⾝体验,使孩⼦们的探究兴趣持续不断。
2.教师不再是孩⼦全部经验的来源
教师不再是孩⼦的“百科全书”,⽽是成为孩⼦探究的观察者、⽀持者和引导者。教师要特别注意孩⼦提出问题的教育价值,为孩⼦创设有利于探究的环境、提供资料、材料、⼼理等⽅⾯的⽀持,努⼒开发幼⼉园或园所以外的户外活动资源,使孩⼦在与⼤⾃然的亲密接触中不断建构⾃⼰的认知结构、不断提⾼探究能⼒。
五、推荐资源
资源类型名称作者相关链接
书籍类学习的⾰命妮特·、⼽登·德莱顿
有吸收⼒的⼼灵蒙台梭利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蔡汀
幼⼉数学与科学教育Rosalind Charlesworth Karen K.Lind
六、延伸思考
1.户外活动的价值意义是什么?
⼤⾃然是⼀本美妙的书,有着丰富的资源,孩⼦在与户外环境相互作⽤的过程中积极建构⾃⼰的认知结构,在户外活动过程中,体验产⽣问题、学会思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孩⼦在户外的学习⽅式发⽣了怎样的改变?
传统的课程实施中,教师预设课程内容与经验⾛向,⽽在户外活动中,教师追随孩⼦的经验⾛向,引导孩⼦通过查阅资料、寻求他⼈帮助、谈话讨论、动⼿操作等⽅式寻求答案,并⼤胆通过各种⽅式个性化表达⾃⼰获得的经验。
3.教师在户外活动中应扮演什么⾓⾊?
教师应成为孩⼦探究的观察者、⽀持者和引导者。要特别注意孩⼦提出问题的教育价值,为孩⼦创设有利于探究的环境、提供资料、材料、⼼理等⽅⾯的⽀持,努⼒开发幼⼉园或园所以外的户外活动资源,使孩⼦在与⼤⾃然的亲密接触中不断建构⾃⼰的认知结构、不断提⾼探究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