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杭州市开元中学郑从彦执教
一、感知人物
师:曾为朱德的母亲写了一则挽联: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同学们,相信在你们的理解中,“贤母”和“完人”结合在一起,该是多么伟大的一位母亲啊。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请大家打开书本,根据以下要求,快速阅读文章。
1.标自然段,圈划朱德母亲打动你的地方。
2.尝试用几个形容词概括朱德的母亲,以旁批形式记录。
3.以“我读出了一位的母亲,从文中‘’”句式回答。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活动:相机板书
板书预设:
勤劳俭朴善良聪慧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爱憎分明
有远见,识大体深明大义
心系革命
反思一:明确教学目的和内容“选定”方法
个人认为,目前散文教学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上,一篇散文“教什么”没有正确、科学、合宜的衡量标准,教学内容的随意性非常大。部编教材出现以来,相信很多语文教师都开始尝试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但这种改革很大程度上是从教学方法角度的探索,即试图以一种新的方法代替旧的方法。
巴班斯基认为,“是教学目的和内容‘选定’方法,而不是其相反”。因此,“教什么”的问题尚未解决,却一个劲儿地研究“怎么教”,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散文教学的低效问题的。
本次参加“教坛新秀”评比,抽到的是八年级上册第六课《回忆我的母亲》。这是一篇散文,因此我尝试根据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的,并寻合宜的教学方法。
反思二:初步还原母亲的真实
《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性散文是文学性散文中一种独具特的文类,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种重要而特殊的课文。回忆性散文属于叙事性散文中的一种类别,也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回忆通过其真实性更增加了散文的价值,回忆通过历史的再现,通过作者某一瞬间生命状态的展示,让我们看到了回忆性散文中一种无法代替的情感经历,看到了来自生命本体最本质的生命之光。
设计第一个环节,就是希望学生在快速阅读中,尽快形成对朱德母亲的初步印象,还原朱德母亲真实的面目。因为学生没有经过预习,所以在五分钟的快速阅读中,学生基本上能够发现以下内容: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支撑家庭;母亲每日辛勤地劳动;“我”帮助母亲劳作,母亲教我生产知识;母亲用自己的聪明勤劳,维系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母亲在家庭中任劳任怨,待人和蔼,宽厚仁慈。
二、抓典型、抠细节、悟品质
教师活动一:抓典型
师:母亲的形象还是模糊的、朦胧的,停留在表面。因此,在阅读文段的时候,郑老师想教给大家一个方法,我们不妨抓住典型的事件,来品析人物。(板书:抓典型)朱德的母亲是一位农村妇女,煮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请大家以跳读的方式迅速出关于“煮饭”的句子。
学生活动:跳读文章,分享发现。
屏显:(“煮饭”相关句)
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
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
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
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板书预设:贤母
反思三:抓住文章典型事件
通过对过去印象比较深刻的事件、人物、景物的回忆和描述,往往有利于更好地认清人物。从初中开始,我们就开始接触到回忆性散文,很多回忆性散文在我们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个形象鲜明的人物跃然纸上。为什么能够留下深刻印象,想必典型事件的典型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通过父亲穿越月台帮我买橘子这一典型事件,让读者记住了那个让人泪流
满面的父亲的背影,让我们深深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和辛酸,深深理解那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决定一个类似《背影》中的典型事件,来进一步清晰母亲的人物形象。
《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母亲一生值得回忆的事很多,作者选择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作为重点来写母亲的一生。文中所记的事情看来极为平凡,实则非常典型。诸如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纱、挑水、和气待人、周济穷人等日常小事,体现出母亲作为“中国干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本质特征。而在这么多典型事件中,我选取了最为典型的一个事件——煮饭。
教师活动二:抠细节
教师质疑:这几个句子中,郑老师发现有一句话不太真实。
(屏显)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询问学生)郑老师昨天也问了自己的母亲,她回答我说不记得了。因此,我把这句话改为:
(屏显)母亲生我前还在灶上煮饭。
师:可否删去?
学生活动: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板书:抠细节)
反思四:借学生之疑,寻细节之妙
细节是指事物的具体的细部特征,细节往往包含很多种,比如人物动作的刻画,神态的刻画,个性化语言的刻画,环境的刻画,内在心理的描摹等等。在回忆性散文中特别要注重细节的描写。因为细节的描写不仅仅是形象思维的一个展现,而且对刻画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性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在品读、鉴赏叙事性散文时候的一个关键点。
“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一句,是很值得探究的一句话。学生在比较“煮饭”相关语句之后,一定会到这“一分钟”。接着通过“删词法”比较,学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得出母亲连如此短暂的休息时间都没有,就意味着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操持家务、照顾子女上。
教师活动三:悟品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体悟这“一分钟”。
(屏显)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屏显)母亲生我前还在灶上煮饭。
师:大家按照“抓典型,抠细节,悟品质”的方法,有没有发现在煮饭这个典型事件上面,就进一步看出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任劳任怨等品质。母亲的形象就变得丰满、立体起来。所以,所说的“贤母”这一称号,可谓当之无愧。
板书预设:
勤劳俭朴善良聪慧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爱憎分明
有远见,识大体深明大义
心系革命
(贤母)
反思五:在细节的魅力中再悟人物品质
细节描写一般采取白描的手法,鲁迅先生关于“白描”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在回忆性散文中,对细节进行描写的时候,实质是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心理,间接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一般情况下,出现在文章中的细节瞄写都是一些典型的细节,能够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或者可以深深打动读者的。
在9月14日下午当天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快速发现,就证明了这个细节对学生心灵超强的穿透力。细节描写通常淋漓尽致,感人至深,是刻画人物强有力的武器,从细节上刻画人物,能够让人物个性鲜明,性格清晰可见。同时将作者的情感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这就是细节描写的魅力,看似在描写一个细节,实质是将人物的品质和作者的情感外在地体现出来了。
正是基于细节描写的特殊作用,我将教学活动设计为在细节的魅力中再悟人物品质。
教师活动:
师:(板书:悟品质)按照老师教的“抓典型、抠细节、悟品质”这一方法,品悟8-12节中母亲的形象。
学生活动:活学活用
预设句子:
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
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教师可提问“劝勉”的意思。)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板书预设:
勤劳俭朴善良聪慧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爱憎分明
有远见,识大体深明大义
心系革命
(贤母)(完人)
家国
教师小结:从同学的发现可得,母亲真不愧是一个“完人”。
反思六:在不着痕迹中升华母亲形象
《回忆我的母亲》,母亲的“勤劳”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事例体现出来。第一个层面,对于学生难度不大。而要学生体会到第二个层面,则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第二个层面,是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叙
述具体事例,凸显母亲形象,事例有:母亲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父母亲节衣缩食培养“我”读书;母亲支持“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母亲离不开土地,习惯劳作;母亲支持“我”的事业,一直过着勤苦的农妇活;母亲直到老年,仍热爱劳动。这些事例,表现出母亲勤劳吃苦、俭朴能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爱憎分明,有远见、识大体,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等优秀品质。母亲既是一位普通的农妇,又是伟大人民中的一员。
让学生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感悟到这些品质,确实非常困难。但是因为之前差不多15分钟时间的铺垫,学生就基本能够按照老师教的“抓典型、抠细节、悟品质”这一方法,去品悟第二层面中母亲的形象。
反思七:明确这次上的是“教读课”
温儒敏先生认为,教读课主要老师教,一般要求讲(指导)得比较细,比较精,功能是什么?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阅读的兴趣;而自读课呢,主要不是老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读,把教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两种课型不同,功能也不同,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
因此,我一定要将《回忆我的母亲》上成典型的“教读课”。
反思八:
章新其老师在暑假新教材培训当中引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两段话,给了我设计这个环节的启发:
阅读就像滑雪一样,做得很好的时候,像一个专家在做的时候,滑雪跟阅读一样都是很优美又和谐的一种活动。但如果是一个新手上路,两者都会是笨手笨脚、又慢又容易受挫的事。
母亲与我学习滑雪是一个成人最难堪的学习经验(这也是为什么要趁年轻时就要学会)。毕竟,一个成人习惯于走路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他知道如何落脚,如何一步一步往某个方向走。但是他一把雪橇架在脚上,就像他得重新学走路一样。他摔倒又滑倒,跌倒了还很难站起来。……他看起来——或感觉——自己就像个傻瓜。
然,滑雪的重点在不该将所有的动作分开来想,而是要连贯在一起,平滑而稳定地转动。……你一定要学会忘掉那些分开的步骤,才能表现出整体的动作,而每一个单一的步骤都还要确实表现得很好。但是,为了要忘掉这些单一的动作,一开始你必须先分别学会每一个单一的动作。只有这样,你才能将所有的动作连结起来,变成一个优秀的滑雪高手。
这就踉阅读一样,或许你已经阅读了很长一段时间,现在却要一切重新开始,实在有点难堪。但是阅读就跟滑雪一样,除非你对每一个步骤都很熟练之后,你才能将所有不同的步骤连结起来,变成一个复杂却和谐的动作。你无法压缩其中不同的部分,好让不同的步骤立刻紧密连结起来。你在做这件事
时,每一个分开来的步骤都需要你全神贯注地去做。……
……在到达一个程度时,每个分开的动作自然会压缩、连结起来,变成一个完整的动作。当所有相关动作都能相当自然地做出来时,你就已经养成做这件事的习惯了。然后你就能……读一本以前你觉得对自己来说很困难的书。一开始时,学习者只会注意到自己与那些分开来的动作。等所有分开的动作不再分离,渐渐融为一体时,学习者便能将注意力转移到目标上,而他也具备了要达成目标的能力了。
大多数人都不习惯这样的阅读。虽然如此,但仍然可以训练出来的。而一旦学会了,你的阅读技巧就会越来越好。
我认为,事实上,每一种教学形式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都有它自身的优缺点,都有其适用的对象和范围,不是说新课改一推行,部编本教材一出现,以前的教学模式就可以全盘否定。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坚持合理的、有效的教学模式,把那些不适合教学要求的、不适合学生实际的陈旧、老套的教学模式剔除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有优法”,只有适合学生学情的课堂教学结构才是合理的、有效的。
反思九:避免文本解读的“功利化”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阅读教学不是学生单方面接受文本的意义的过程,而是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建构新的意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活阅历、认识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因而其阅读结果是多元的,不是唯一的、标准答案式的。但是,目前存在文本解读功利化和问题答案标准化倾向。在这一次执教《回忆我的母亲》中,本人在备课时,尽管把钻研文本作为第一要素,但因为时间非常有限,还是不可避免地借助参考书、通过百度好资料,看过参考书和资料之后再进行文本解读。这样做无疑是“急功近利”、“舍本逐末”的做法。于是也出现了学生在解读母亲形象时,在学生还未真正读透的情况下,教师替代学生答出了朱德母亲的“深明大义”和“心系革命”,着实遗憾。
三、明情感
教师活动:
师: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无论是家,还是国,朱德的母亲都兼顾得很好。面对母亲的逝去,朱总司令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内心的感觉?
学生活动:
学生自由发言,体会作者情感。
反思十:表达作者主观情感
回忆性散文,印刻着时代的气,一篇回忆性散文可能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通过一件小事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背景。《回忆我的母亲》这篇回忆性散文,按照历史的轨迹,描写的是过去的事,但是文章中有着作者现在的情感体验,以现在看过去。回忆性散文,彰显着作者的个性,通过作者对事物独到见解和看法,表现作者与众不同的人生体验。总之,回忆性散文一定流露着真挚的感情,而具有真实情感的文章才能打动人,才能吸引人。
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所用的手法是平实的。作者的感情非常真挚,态度十分鲜明。作者的心目中,自己的母亲既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妇,又是为我们的民族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伟大人民中的一员。母亲既生活在贫苦的农民家庭中,也生活在中国近代到现代不断发展着的历史背景下。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是远远超出个人范围的。而这一切,又都是通过真切的语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