舐犊情深 不离不弃
----感悟《我与地坛》中的伟大母爱
史铁生曾是北京知青,1967年赴延安插队落户,因积劳成疾下肢瘫痪,1972年回到北京,此后潜心创作,发表了大量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成为当代文坛上独具个性的作家。21岁,当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使他变得失魂落魄,万念俱灰。百无聊赖之际,他摇了轮椅去地坛公园散心。他在这里经历了暴风骤雨般的思想斗争,终于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心。1985年5月,《我与地坛》诞生了,字里行间喷洒的全是作者15年聚积在心中的幽思。
(一)母爱是一种默默地守候与深深地感化。
母亲与我死亡给人带来痛苦和恐惧,尤其是亲人的死亡常常使人悲痛欲绝;波兰哲学家沙夫写道:“我们自己的死亡问题威胁着我们,但更多的是我们所爱的人的死亡威胁着我们。尽管人们自己面对死亡时感到无可抗拒的恐惧,他们在联系到一个亲人的死别时,却常有更尖锐的感触:人们对于自己的死亡是一种可能的恐惧,但一个他所爱的人的死亡,则使他感到一种实际的
恐惧,”史铁生给予母亲正是这种来自内心的实际的恐惧。正是这种毫不外露的恐惧才使史铁生真真正正地感悟了母爱的无私与博大。
在人与人的所有情感范畴中,没有任何一种情感像母爱这样具有永恒的动人力量。地坛不仅以其生生不息的自然力量使作者超越了生死,而且见证了一位母亲对儿子最博大的爱和最宽厚的包容,承载着一份伟大、沉默的母爱和儿子无法挽回的悔恨与悲哀。成就史铁生的,不仅是冰冷的轮椅,慈悲的地坛,更是坚韧伟大的母亲。古园是伟大的,母亲也是伟大的。
《我与地坛》中母亲具有沉默而坚实的人生大爱。母亲在遭遇儿子命运打击的时候,她没有逃避,没有退缩,而是默默地承受了作为母亲的加倍苦难。儿子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常常对生活陷入极度的绝望中,这些,母亲都一一承受了,她总是变着法儿让儿子快乐。母亲的苦难,当时无人能理解、分担,因为被命运击昏了头的年轻儿子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母亲用她那柔弱的肩膀,无言地承担了难以想象的生活和精神重压。母亲的勇敢在于她的坚忍不拔,默默承受而永不屈服。对于这种母爱,史铁生采取的态度是平平淡淡,他的笔触凝练沉重,文字平凡朴素,素材比比皆是,但是人却能感受到有一颗心
在跳动,有一股热情在沸腾,有一种激情在燃烧。那些送往迎来的深情凝望,那些将心比心的深切理解,那些焦灼不安的徘徊顾虑。一个姿态,一副表情,一份感受,我都不能忘记。母亲苦难的爱,是如此震撼人心,这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意义上的母亲的美德。文中有这样的细节描写: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我愿意把这份文字看成是一尊母亲的雕像,简单、沉默的外表下掩藏着一颗焦灼而炽热的心。母亲站在小院里,却沉浸在看不见我的世界里,专注而深情,思念而焦虑。她想送我却又不能送我,它只能用这种方式,用站立不动的姿势,用一如既往地凝眸,用深藏不露的牵挂送我,送我到我想去也只能去的地坛。史铁生告诉我们,母亲的目光像一双长长的手,牵着我们走向未来。
“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看见了她,待我看见她她也看见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这些文字像绕口令,又像是捉迷藏,可是叫人高兴不得,激动
不起,我体验到了一种酸心的悲凉和焦灼的挚爱。更读到了一份悲凉,一份无奈,一份尴尬。这样的母亲,忧心忡忡,心力交瘁,注定活得最苦累的,也正是这种艰辛苦累铸就了母亲的伟大和崇高,闪烁出动人的光辉。
(二)给予母爱需要一种合适的方式和智慧。
同时母爱是一种智慧,是深刻的人生启迪。《我与地坛》中,隐隐约约地为我们暗示了一种微妙的三角关系,如果说地坛这个古老荒园是一所历经沧桑仍焕发出生机活力的大学的话,那么“我”就是其中一个学生,而母亲就是我的人生启蒙老师。母亲给予了我爱和勇气,给予了我坚强和幸福。这种爱也可以从文中的一些片段和场景描写中体会到母爱思想的智慧和深刻。
我们说儿子是母亲心中的太阳,而现在这轮太阳愁云惨淡,黯然失了,这对母亲该是何等强烈的打击啊,拯救残疾儿子的伤残的心灵,就成了母亲重要的使命。她充分理解儿子的处境和心态,并懂得用一种智慧的方式去呵护儿子。不做不该做的事,不问不该问的话,小心翼翼默默无言地呵护儿子那颗敏感而破碎的心。想问却不敢问,表明母亲的担忧和顾虑,因为一问,刺伤了儿子的敏感而又脆弱的自尊,从而增添了儿子的苦痛,那可是
母亲千万不希望出现的结果。人总是这样,一旦自己身陷困境,惨遭不幸,有人关心和照顾自己,而这种关心和照顾愈是热情周到,便愈让人感到自身的不适和不安,只有施爱者关照对方但又不让对方觉察,尊重对方又不让对方感到自卑时,这份关爱对于受难者来说才是真正有价值。母亲洞察儿子的内心世界,处处关照儿子而又隐瞒,躲避不让儿子自伤命运、自悲身世,真是费尽心机,艰难不易。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颗心去呵护另一颗心,给儿子一片思想的天空,生活的翅膀才更坚硬;给儿子一条曲折的道路,生活的意志才坚强。让思想超越伤残,让灵魂接近高贵,儿子才是一个真正快乐、幸福的人;相反,越俎代庖,包办代替,事无巨细,关怀备至,只能是剥夺了儿子成长的权利和成熟的机会,那才是母亲可以预见的真正悲剧呢!母亲不是哲学家,但是她能通晓朴实的人生哲理,并潜移默化地运用这些哲理来影响儿子的人生道路,这正是母亲深刻过人,智慧超凡的地方。
(三)走出逆境后发现母爱已成为无奈的眷恋。
然而当儿子走出逆境,开辟出一条自立自强的人生道路时,母亲走了,留给儿子的是对母亲深深的歉意,痛彻心扉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如果把史铁生的精神比喻成一条
河,那么,母爱便是这条河的源泉。史铁生从中汲取了生存的勇气、智慧和信心。他在不断努力地探索母爱的深度,不断探寻母亲盼望他到的那条路。除深刻地了解了母爱的本质特征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作为正在形成中的当代人文价值观念的精髓部分,这种母爱又是一切高尚道德情操和优秀品质的深厚源泉。它对于一种健康积极的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决定性的。母爱在有限的生命中,以自己无言的母爱,为儿子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
首先,它教会儿子如何在人生逆境中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承受苦难但又不丧失信心。作者在地坛和母亲的爱的召唤下,从绝望、悲观、焦灼的噩梦中挣扎出来,凭着不倦地努力,奋发向上最终成为一位有相当影响的青年作家。其次,它教会儿子以聪明、理解和通达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的宽容心。世界上的一切人和物是千差万别的,不可能平等,也不可能完美。但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不断争取奋进。它的价值就体现在这个过程中,而目标的实现却是其次的。最后,母亲的爱又培育着儿子一种不事张扬,坦承奉献的精神。《我与地坛》中的母爱超越生命,刻骨铭心;血浓于水,动人肺腑。
史铁生在母爱的精心培育下,用残缺肢体构建了完美的心灵,碰撞出了幸福自由的人生之路,塑造了一个思想与智慧并存的维纳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