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教学反思》
第1单元准备课
第1课时《数一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孩子们本学期的第一节数学课,也是在小学阶段的第一堂数学课。一年级的数学课对孩子们有很深远的影响,要让孩子们爱数学,要让孩子们真正喜欢数学课,这几天的课很重要。本课内容十分简单,就是要让孩子们能手口一致地按顺序数数。新课伊始我创造了“学校校园”这个让孩子们感到新鲜好奇的场景来引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观察校园中有那些物体,再数一数它们的个数,最后用点子表示个数。
整个课堂进行得比较顺利,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孩子对数数已经非常熟悉,没有用手指点着一个一个数的习惯;在用点子表示物体个数时有个别孩子画的太过于随便,没有形成排列规则、整齐的画图方法。针对这些问题,我着重让孩子们用手指点着数了好几遍,培养孩子认真细致的好品质。对于画图不规则的现象,我也进行了指正,以防今后的作业中出现随意、马虎的现象。
第2课时《比多少》教学反思
我过去教学“比多少”时,总是自己拿出不同的图让学生根据我拿的图进行比较。在现在的教学中,我意识到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图中还有什么和什么同样多?什么比什么少?什么比什么多?”在教材里有意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动手操作、尝试,在小组合作中互相启发和补充,使自己对“比多少”的问题得到清晰全面的认识。有些学生还发现了谁比谁多几个,谁比谁少几个。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改变了原来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问题:由于年龄较小,自律性不强,在小组讨论时一些学生出现了开小差的现象。对此我没有直接对他们提出批评,而是通过互动提醒每一个学生积极思考与课堂有关的问题,收到了不错的反响。
第2单元位置
第1课时《上下前后》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让学生体验“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
观念,能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于“上、下”的位置关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认识,而对于“前后”的位置关系,这是学生认识比较薄弱的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因此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来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形成过程。
为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先整体观察主题图,然后一边观察一边用“上”或“下”描述图中货车、火车、轮船的相对位置。通过反馈,学生对于“上、下”的位置关系描述比较到位。学生感受到:在物体位置不变时,两个物体上、下位置关系是不变的,但对于三个物体,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也不同。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对主题图进行观察和描述之后,学生又用“上、下”说说讲台上摆放的物品的位置关系,并动手摆学习用品,使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第2课时《左右》教学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左、右”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但对左右顺序的概念比较淡薄、容易混淆,所以,教学时就要从学生的左、右手开始,让学生明白一般的人写字、吃饭都用右手,另外一只手就是左手,进而了解并熟悉“左”“右”这两个位置的关系。但是“左”“右”的相对性在他们的头脑里还是一片空白,所以,理解“左”“右”的相对性是这节课的难点。因此,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为先让学生体验“左”“右”,然后感悟“左”“右”,最后理解“左”“右”的相对性这几个方面。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正是借助生活经验,学生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在新课开始时让学生借助双手初步体验“左”“右”,通过“身上分左右的好朋友”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左”“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3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1课时《1~5的认识》教学反思
对于这节课的设计我积极地进行反思,首先分析学生的学情和原有的知识经验,然后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凸现数学教学生活化、活动化的特点,使教学切实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一、创设情境,增强数学课堂魅力。生动、贴切的情境设计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特别是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素养。“寓教于乐”始终是小学教学应遵循的教学原则。在本课中,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作用,通过创设去王奶奶家玩的情境,并配上音乐,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提高了学生的
学习主动性,为顺利开展1~5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数学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做”出数学的精彩。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让数学课堂生动化是教材的特点之一。操作与实践、探索与发现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要使学生不是记数学,而是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活动化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更体现出其必要性。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摆图片、摆图形等游戏活动,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体验,真正体会1~5的基数含义和数序。这符合一年级小朋友以游戏为主的学习特点,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让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这样的活动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并让课堂焕发了新的生命。
第2课时《比大小》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整节课我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进行设计和教学,现反思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向导,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因此,在上课时,我就用猴子玩耍的故事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这样引导自然、形象,
融科学性、趣味性一体,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学生还通过比一比、说一说等动手实践活动,发现了比大小的规律,这也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材料。
二、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和气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学生不仅拥有了许多动手实践的机会,还在实践中拥有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
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我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急于对学生的回答给出肯定或否定的意见,而是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此过程中我只是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选择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交流,以寻求问题的答案。
学生在整课堂中反应积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效果不错。但作为教师还应特别关注在体教学环境下的个别学生,纠正这些学生为活动而活动、随波逐流的倾向。
第3课时《1~5认识及比大小:练习课》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练习课,是对前面两个课时所学的“1~5的认识”和“比大小”的练习巩固。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
学生已经会认、读、写1~5各个数和会用“>”“<”和“=”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欠缺的仅仅是熟练度和准确度。因此本节
课的重点就是巩固1~5各数的认读,加深对三种符号的认识。
本节课一开始,我通过数一数大活动,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的“1~5的认识”。然后通过对各个习题的引导,让学生在做题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同时也巩固了旧知。总之,本节课是一节较为成功的练习课,达到了练习巩固的目的,也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为后面的数学学习奠定了感情基础。
第4课时《第几》教学反思
自然数有两重含义,用来表示事物多少时,是基数;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时,是序数。本节课学习的是有关序数的含义。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序数的含义,教学中我注意从一下几点进行操作:
一、利用主题图,引入教学主题。
教材主题图能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因此,一上课,我就要求学生认真观看主题图,明白
主题图的意思,并适时提问:从图中你能不能知道谁最先买到票,为什么?从而引出序数“第1”。有了“第1”的认识,我进而提出了一些指向性较明的问题,学生迅速认识了“第1”“第2”……
二、联系生活、学习数学。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序数的含义,我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第几”的含义,如“考试我想得第1”“我坐在第1组”,等等。学生有了老师的引导,很快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第几”的意思。这样,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新知,也加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的教学,首要是需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就是采取不同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参与。
第5课时《分与合》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对4和5的组成进行教学。对于4和5的组成的知识,大多数学生通过学前学习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基础,因此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他们通过摆小棒对“4和5的组成的合理性”进行感性的理解,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在教学时,我注重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体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课堂上通过“猜数量”等游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玩中学”的乐趣,而体会学习数学大乐趣也正是本课堂的另一个教学点。
第6课时《分与合:练习课》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堂练习课,我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先通过用小黑板出示两道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回顾前面所学知识。再在完成练习四的习题中,放手让学生去说、去想、去交流、去体会,从而使知识由他们自己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就是帮助他们“过桥”的人,引导他们走最近的路到达目的地。
第7课时《加法(1)》教学反思
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计算过程。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
“5以内的加法”是在学生认识了5以内的数和初步理解了加法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新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本册计算教学部分的突出特点是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所以,根据这一理念和现代教学观念并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一下的教学环节:
1、利用多媒体的动感画面,导入新课。
2、分小组相互讨论交流,探究发现。
3、结合教学内容分成练习,巩固深化,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4、总结、归纳、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观察、自主探索、操作、表述,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体会到发现数学的乐趣。
第8课时《加法(2)》教学反思
“5以内的加法”是本学期教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因此我非常重视本节课的教学。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一下的教学环节:
1、设计多媒体的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入新课。
2、根据课时涉及的知识点,分小组互相交流,探究发现。
3、结合教学内容分层练习,巩固深化,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4、总结、归纳、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是为了能利用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通过学生
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并潜移默化地渗透美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第9课时《减法(1)》教学反思
这一课主要教学与减法相关的概念,要求学生在理解并掌握减法意义的基础上正确熟练的读、写减法算式。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减法,学好减法的关键在于使学生充分理解减法的含义。因此,在教学中我创建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划一划”,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减法的含义即“去掉”。在此基础上,对减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进行教学,使知识步步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初步接触减法,为了使学生熟练地掌握5以内的减法,我结合大量图片,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使学生充分理解减法的算理,达到“一通百通”的目的。
第10课时《减法(2)》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