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变革重基础 人文关怀暖考生
一、试卷整体概况
(一)整体结构趋于平稳
本试卷的命题思路和命题结构上并没有很大的变化,是对湖州市最近几年的试卷的延续。2011年湖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全卷满分为120分,由“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作文”四部分组成。其中“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设6小题,22分,约占18﹪;“现代文阅读”设8小题,共25分,约占21﹪;“古诗文阅读”设8小题,共20分,约占17﹪;“作文”为50分,约占41﹪;“卷面书写”3分,约占3﹪。从考卷考察的内容看,本市卷重视知识积累,突出能力考查,着眼语文素养,关注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二)立足教材文本,紧扣考试说明
命题严格贯彻《湖州市2011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高中段招生实施意见》文件精神,以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省2011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和初中语文教材为依据。考试秉承了湖州市历年“立足课本,用好教材”的思想,本次考试直接或间接来自课文的材料和试题共有23分,占总分的19.1%。
(三)充分体现了改革精神
在继承中稳定,在稳定中创新,是今年学业考试试卷的一个重要特点。综合性学习这一考点,一直以来以6分的分值占据了考卷的重要位置,但是,从考察的效果和阅卷的情况看,“综合性学习”并不能考察出学生真正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了老师的共识,这道题目是删是减,争论颇多。因为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中明显加重了“综合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分量,如果学业考试中删除,似乎和高中教学的衔接不一致。面对这一“鸡肋”,今年的命题专家依然保留这一项考点,但是将原来的6分减少到现在的2分,这不得不让人感受到试卷命制上的改革。
另外,在“古诗文名句默写”这道题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题目的内容由原来的“古诗词名句默写”变为“古诗文名句默写”,在原来的只重视“诗词”积累的基础上增加了“文”的积累,这是一个很好的导向:这一变革,必将将师生的目光引向对“骈文名赋”的背诵,这对提高学
生的文学和文化素养无疑是有益的。
(四)人文关怀明显,考试也如此温暖
本试卷占据总分50分的作文题目是“温暖,就是那么简单”。
看到这道题目,相信考生心目中马上会出现说“对,温暖,就是这么简单”。首先作文题目的命制就充满了温暖:试卷没有繁琐的阅读材料,也无多余的提示语,形式简单,没有审题障碍,便于考生迅速行文。同时,作文题目以“温暖”为话题,让学生抒写生活中“简单”的“温暖”,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人物,小事件,小场景,小细节中去感悟平凡生活中的温暖,如一个深情的拥抱,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声声祝福甚至只是一片柔和的灯光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模糊的背影……这本书就是一件很温暖的事。抒写这样的作文题,让人感到:熬人的考试也如此温暖,真好!
其实,本试卷不仅仅作文题目切中“温暖”,整张考卷就是以“温暖”为主线的:试卷的第一题以一则优美的文字,让人感觉很舒心,“阳光”“绿”“兴奋”“微笑”“鲜花”等勾起了人心头无限的遐想,温暖;试卷选材大多来自课文,让学生感到亲切,温暖;试卷的难易程度适合
所有学生的认知水平,先易后难,给学生以渐入佳境的感觉,温暖;题干中多处用“请”字之类的温馨字眼,亲切自然,温暖;答题过程辅以“帮帮你”降低难度,充满了人文关怀,温暖无比。
二、试卷答题情况分析
根据阅卷情况,现将答题情况分析如下:
(一)“语文知识积累及运用”情况分析
第一答题共6道题目,分值为22分。
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读拼音以及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所考查的三个字中,“攀”字的书写错误率较高。许多同学遗漏了“大”或是中间的两个叉叉遗漏。还有就是写得不清楚难以判断导致扣分。其次就是“诲”字,不少同学写成了“侮”、“晦”、“悔”等。“炫”字正确率比较高,个别同学写成了“绚”。此类问题的出现在于学生平时的基本功不扎实,或写字时因粗心没注意书写的细节。由于是网上阅卷,阅卷中发现的最多问题是学生字迹模糊不清,潦草现象较为严重,极少有漂亮的字迹。
第2题考查学生的词语辨析能力,要求学生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选择词语。考查的题型是选择题,从批卷的情况看绝大部分同学能正确的选出。其中有少数学生选择“ACB”,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对“眺望”、“仰望”、“凝望”这几个词语的语意辨析不清,选择与搭配这一知识掌握不扎实。
第3题考查了标点符号和句子运用。第(1)题标点错误的修改情况较好,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做出正确的修改,但也有个别同学修改了“中国旅游日”上的引号,还有个别同学把“引号”写成“冒号”,说明对引号的称呼存在问题。第(2)题主要错误是:不少同学删除“不断”,或是把“增加”改成“增强”,或是前后调换位置等等。学生在修改语病时应该先知道错误的原因、错误的地方再进行修改。本题主要是词语的搭配不当,只要能发现“增加”和“生活质量”不能搭配这一问题并进行适当修改使它们搭配得当就可以了。
第4题考察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背诵和理解运用能力。共8个小题,前6句是机械性记忆,后两句是理解运用的题目。①②③⑤⑥题错误的原因是错字多。例如:“野渡无人舟自横”错误有:夜、度、州、洲、衡”;“化作春泥更护花”错误有:做;“鸡声茅店月”错误有:升、矛、夜;“学而不思则罔”错误最多的字是“罔”;“惟吾德馨”错误有:唯,心、欣。第④
题“锦江春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这题学生较为生疏,错误大多是不知道。第⑦题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理解性题目,学生没有打准诗句。第⑧题错误在于学生写的诗句不是李白的,或者是出现错字,或者是诗句没有带“月”或者“酒”字。
第5题主要主要考察学生对文学尝试的掌握情况。从答题的情况看,主要的错误有下面集中情况:一是基础不扎实,错别字泛滥。《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叔”左上边写成了“止”,“勒”下面少一横,“于”写成“余”;《傅雷家书》中的“傅”少一点,或写成“付”“博”等;“贝多芬”的“芬”写成“分”;“罗曼•罗兰”的“曼”写成“蔓”。二是记忆不准确,张冠李戴。《我的叔叔于勒》写成《我的于勒叔叔》《我的舅舅于勒》,《傅雷家书》写成《简•爱》《名人传》。三是一无所知,不知所云。有小部分同学一无所知,四处都是空白,也有极个别学生,随意乱写,如写上“周杰伦”“刘德华”等,甚至有学生直接写上四个“不知道”。
第6题主要是综合性学习的考察,题目由原来的6分减少到2分,典型的错误有:一是内容概括不完整,如:简单地概括为“唱红歌”(缺少主语),“湖州开展唱响经典红歌活动”(主语片面),“各地为迎接建党90华诞开展各种活动”(缺少主要活动)。二是语言不
够简洁,缺乏概括能力。如:武汉街头洒水车把《生日快乐》歌改唱《歌唱祖国》,河南师范学生们边听红歌边进餐,革命圣地开展百万众唱红歌。三是直接摘抄,不进行概括。革命圣地延安、四川成都、云南昆明等多个城市也都开展了百万众唱红歌活动。
初中语文作文【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一是师生要有考试意识。在这个大家都讲素质教育的时代,大谈考试意识似乎有悖舆论。也有很多的老师认为初中阶段的学习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初一初二是素质教育,初三是应试教育。听起来似乎很美,实际上呢?我们发现很多的语文教学素质上不起,成绩上不来。江苏省特级教师严华银认为当前的教育应该称为“后应试阶段”。我想不管是“应试”还是“后应试”,考试的指挥棒永远在我们的头顶上挥舞,因此,我们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要跟着这根指挥棒前进、前进、再前进。我们认为,当我们接受一届初一学生的时候,就应该将近三年的考试说明和中考试卷研究个透,对于考试的内容、考试的走向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教学中,才不会偏离轨道,学生的学习才不至于“飘”在空中,易于“着陆”,我想这个“陆”就是中考。可以这样说,只有在成绩上拿得起放得下的基础上才有资格谈素质教育。不然,学生不买账,家长不买账,社会更不买账。
二是要夯实基础知识。在有了在考试意识增强的前提下,老师就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对每一个考试的要点渗透在教学中:学生书写的规范,识字认字的能力,词语的运用,标点的使用,病句的识别和修改,古诗词、经典古文、文学常识的积累,综合学习的有力切实开展、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都应该落实在平时的教学中。同时对一些能力的培养应该有计划地分阶段强化,可以将诸如修改病句、标点符号的使用、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知识点分解在不懂的阶段进行教学,可以一个学期重点落实掌握一个知识点,其它时间适当巩固。这样就可以避免一个知识点经常讲,但都没有讲透,学生还是一知半解,难以掌握。
(二)现代文阅读分析
现代文共有两个语段,第一篇是文学性作品,题目是《最好的圣诞礼物》,选自《教师博览》2011年第5期,主要设计了4道题目。
第7题,错误表现有三:将“讨厌”和“厌恶”两个意思相近的词作为两种态度来回答,将“感动”答成“感谢”、“感激”,将“内疚”写成错字。错误的原因,我认为一是审题不清,没注意到情感“变化“一词,而是误读了文本,把“我”的感动理解为“感谢”、“感激”,三是基本功薄
弱,写了别字。
第8题,错误表现有四:一是对于外貌描写的作用之分析停留在现象表层,如“脏、破烂“,而没有进一步分析出文意要点“贫困、落魄”,至于艺术上的“反衬”作用更少有人想到。二是对外貌描写的作用只局限于“内容”或“结构”某一方面的作用,另外,结构上作用“铺垫”一词写别字较多,如写成“铺店”、“辅垫”,甚至用拼音代替。三是为什么铺垫,这个“什么”往往表达不出。四是分不清“铺垫”与“伏笔”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张冠李戴。
其原因我认为学生审题不清是其一,更关键的是学生的理解缺乏深度,对语文应试缺乏充足的准备,语文基本功不扎实。
第9题,错误表现是学生对划线句的含义之理解往往停留在“快乐”“允许孩子与老人玩”这一表面,不能抓住要点,“爱与信任”、“精神上的抚慰”等。其原因是学生看问题不愿或不能深入文本。
第10题,错误集中表现为无视题目要求“结合文章情节或人物”的答题要求,只简单地写了一点自己的感悟。这当然是审题的失误了。
【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阅读能力的培养的一个前提是教师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一定不要过分依赖教学参考的内容设计教学,要培养自身解读文本的能力,只有文本解读能力强的老师才能教出阅读能力强的学生。
另外,针对学生而言,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入手。
1.对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阅读能力要注重培养,教师的眼睛不要死盯住几道题目。文本究竟写了什么内容,它是怎么表达的,它最终想告诉读者的是什么。这些都是关乎文本整体感知的重要内容。过去老的教学方法是逢教授新课必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思想。现在这一套被打入冷宫了,老师们似乎觉得无此必要了,其实不然,正因为长期没有让学生整体上去好好理清文章层次、内容和中心,导致学生对考场上的文本的理解呈现支离破碎。没有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必然无法全面推敲每道题目的答案。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建议语文老师们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下一点实实在在的功夫。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