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辛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被认识,开始于1978年至1979年对山东滕县北辛遗址的发掘。它是黄河下游一种原始社会较早期的文化遗址,根据北辛遗址发掘的碳—14测定为距今7300一6100年,它的发现与确立不仅解决了大汶口文化的渊源问题,而且对中国原始社会早期的中国原始社会早期的农业、手工业及渔猎生产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和线索。北辛文化的存在历史要略早于河南的仰韶文化,但比河北的南庄头遗址、磁山文化和河南的裴李岗文化、甘肃的大地湾文化略迟。和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中国海洋文化的起源,距今7千年)的年份差不多。
1964年4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在滕县北辛遗址调查中,采集到一批和大汶口文化风格不同的陶器,称之为“北辛类型”。北辛文化主要分布于泰沂山系南、北两侧一带,包括了除胶东半岛以外的山东省大部分地区。可分为北辛类型和苑城类型。
北辛文化发现以来,经过发掘的遗址有滕州北辛、邳县大墩子、兖州王因和西桑园、汶上东贾柏村、泰安大汶口、邹平苑城、临淄后李官庄、章丘王官、青州桃园等10余处。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地区。
厕所文化北辛文化已形成完整的聚落,房址均为半地穴式建筑,墓葬流行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无葬具,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骨、角、牙、蚌器十分发达,制作工艺以磨制为主。一般认为北辛文化的年代在距今7300—6100年之间,早期约在距今7300—6800年,中期距今6800—6400年,晚期距今6400—6100年。 之后被更先进的大汶口文化取代。
农业、饲养业、手工业和陶器制作业均有所进步;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所有制形式由氏族公有制向家族私有制转化。此说存疑,因为墓葬无陪葬葬具。
北辛文化的白石村类型的遗址共发现近40处,分布区域限于胶东半岛地区。近80%位于海边或距海很近的河口两岸,并多为贝丘遗址,和平潭壳丘头文化类似。 比较重要的有即墨南阡和北阡、莱阳泉水头、长岛大钦东村、乳山翁家埠、福山丘家庄、烟台白石村、牟平蛤堆后和姜家庄、威海义和、荣成河口和北兰格等。其中白石村、丘家庄和河口三处经过发掘。 白石村类型分为早晚两期。早期的遗迹仅在白石村灰沟中发现3具人骨架,晚期的遗迹以柱坑柱洞发现最多,尤以较大的柱坑引人注目;年代在距今6500—6100年前后。
白石村类型与北辛文化,尤其是与苑城文化有诸多相似之处,同时苑城类型与白石村类型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对白石村遗址考察后,中国考古学会“泰斗”、北大博导严文明将其命名为“白石文化”。他认为,在一个城市(烟台)的闹市区发现7000年前的文化遗址,全国罕见。
在白石村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铲、石网坠、三角足盆形鼎、骨针等器物,具有胶东沿海一带文化特征。骨器的磨制相当精细,骨针已接近后来的钢针,说明当时的打磨和纺织、缝纫技术已具有较高的水平。
通过对白石村发掘文物的研究证明: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在距今6000年前就有了文化交流,对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等也有一定的影响。 2006年6月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共计1080处)中,烟台芝罘区白石村占有一席。
白石村遗址垃圾遍布随地摆摊,仅余两坑三碑。这里是胶东半岛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在这里烟台由一个原始部落发展成一座现在滨海新城,是 烟台文化的根脉所在。2008年,为保护文物遗址原貌,白石村遗址公园落成,希望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一个休闲游览的场所。两年过去了,白石村遗址的现状如何?遗址公园唯一可见的遗址:两个贝丘坑。沿白石路寻了约10分钟,就是没有发现哪里标识有“白石村遗址”。白石村遗址公园内,看到的是几处开阔的小广场、石板路和树木花草,仍未发现所说
的贝壳之类的原始文化遗址。直至公园西出口,终于见到两个紧连着的贝丘坑,用透明罩罩着。上边写有白石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简介,旁边立着三座石碑,依次篆刻为市级、省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园还有哪些遗址?记者又先后来到其他场地,并没有发现什么特别之处。“就这些遗址,不用再了。”在公园里散步的一位老人说。可见烟台这个所谓的白石村遗址因为发掘的器物太少,连一种文化类型都谈不上。
1975年、1980年、1981年,烟台市博物馆为配合基建多次对遗址进行发掘,共开探方6个,探沟3条,揭露面积300余平方米,文化层共4层。
1989年4月,日本黄河流域农耕史考察团一行11人,来到位于市区新石路北侧的白石村遗址。当他们发现南端居民楼后有开挖的断层时,如同发现了新大陆,连忙奔过去,纷纷用手扒开覆盖在断层上的生活垃圾,去触摸堆积层里的原始社会遗存。
一个外国考察团,越洋跨海专程来烟台考察白石文化,足见白石文化的声望之高。17年后的昨天,当记者走进这个7000年古文化遗址时,这片占地约2万多平方米的遗址已变得杂
草丛生,垃圾遍地。记者见到,废弃的塑料袋挂在草上和树上,成为一片白污染,由于附近没有公共厕所,这里变成了流动人员随地大小便的场所。在杂草丛中,一个1979年由烟台市革命委员会树立的文物保护碑,早已斑驳陆离。
北辛时期的经济以农业为主,遗址出土了配套齐全的农耕工具和粟类颗粒。从翻地的石铲、鹿角锄、播种用的尖状角器,到收割用的蚌镰,脱粒用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对研究当时的农业生产状况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从出土的陶器来看,其工艺较为原始,陶质有夹沙陶和泥质陶两种,纹饰有附加堆纹、划纹、指甲印纹等等,手工业在北辛时期也出现了萌芽。遗址中还发现了家猪型的头骨,刷新了中国的养猪史。由于北辛文物独特的文化面貌,因而被命名为“北辛文化”。1982年向全世界公布并编入历史教科书。
北辛遗址的发掘与“北辛文化”的命名,是海岱文化区,新石器时代的一次重要发现,是山东大汶口文化发展的源头,她将山东的始前考古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海岱文化区可以早期大汶口文化为代表。大汶口文化以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的发掘而命名,早期大汶口文化的年代约在公元前4300-前3500年。大汶口文化的生产工具已普遍使用磨制技术,原始农业和原始手工业在其社会生产中占主要地位。在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大
量发现猪骨、狗骨以及牛羊骨,说明当时家畜饲养、特别是猪的饲养已构成经济生活的重要补充。考古材料证实早期大汶口文化的居民为聚族而居,房屋为圆形或方形土木结构尖顶建筑,前后墙壁有门窗和透气孔,基本具备后世房屋的雏形。大汶口文化的墓葬以单人葬为主,同时也出现了成年男女及成年男子与其子女的合葬现象,说明当时的社会正处于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过渡阶段。
北辛文化得名于北辛遗址,北辛遗址得名于官桥镇北辛村,北辛村地处于薛河故道南岸。薛河是古薛一带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东夷妊薛氏族,因此也就孕育了北辛文化,孕育了东方最早的农耕文明。
北辛遗址是196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薛河两岸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的。1978年冬和1979年春,由中央考古队和滕县博物馆联合进行了两次大规模发掘,清理了一批灰坑、窖穴、墓葬,发掘面积约2600平方米,出土有各类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文物2000余件,经碳14测定为距今7300年~6300年左右,属于山东省新石器时代的最早时期,也是母系氏族社会最为繁盛阶段,比大汶口文化早一千多年。由于北辛遗址具有其独特的文化面貌,代表了一定的历史时期,因而被命名为“北辛文化”,1982年被国务院正式
公布并编入国家教科书;1992年被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又被国务院定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辛文化的考古意义:
一、从出土的石铲、石斧、石磨盘、石磨棒、鹿角锄、蚌镰和窖藏的谷物来看,当时的农耕生产从耕作、播种到收割、加工已有一套较为完备的工具,原始农业已初具规模。二、通过出土的家猪型动物骨架和鸡、狗等动物遗骸来看,当时的家畜驯化已经开始,畜牧养殖业已近雏形。三、从出土的陶网坠、鱼镖来看,当时的捕鱼技术已相当高超。四、从出土的骨针、石纺轮来看,当时开始用野生纤维和动物绒毛进行纺线或编织,北辛先民由身披兽皮过渡到穿衣的文明阶段。五、从出土的骨器、牙器、蚌器来看,当时的生产工具中截、劈、削、刮等器物已初步成型,制作石器、陶器已有专门分工,手工业已较为发达。六、从出土的盖鼎、红顶钵、指甲印纹钵、红陶壶来看,当时的制陶烧陶技术已比较先进,这些器物不仅讲究生活的实用性,而且还讲究审美的艺术性。特别是红顶钵,据考古学家说,为东方的彩陶到了渊源;在一件陶器的底部还发现了一对酷似鸟足的刻画符号,被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誉为“文字的起源”、“文明的曙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