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送元二使安西“琴歌形式
流变考证及当代演绎*
张艳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广州,510006)
摘要:王维的乐府诗‘送元二使安西“自唐代创作以来流传广泛,后世以多种艺术形式传播,本文主要关注其自明清以来,以古琴艺术形式展开的流传和演变情况㊂通过对‘琴曲集成“相关琴谱中的谱面㊁歌词比较,梳理㊁呈现了具体的演变脉络和歌词㊁结构的变化内容,发现目前存见琴谱中明代中期的‘新刊发明琴谱“起了承上启下关键性作用,该谱中出现的三段式后来又演变为几个不同的版本,其中多次重复的有‘重修真传琴谱“㊁‘真传正宗琴谱“和‘琴学入门“㊂这三者之间是不断演化㊁递进的关系,三者的结构㊁内容㊁旋律都有一定的关联㊂三个版本中,明清时期流传最为广泛的是明代中后期‘真传正宗琴谱“,而后,又以清代‘琴学入门“版的改编最受当代琴人㊁艺术家的认可㊂最后,本文以此为基础,以当代浙派代表性传承人徐晓英线上吟唱的‘阳关三叠“为例,进行了传统琴歌吟唱方面的分析,来探讨㊁呈现王维的这首乐府诗最终的音乐表现情况㊂
关键词:‘阳关三叠“琴歌古琴艺术流变乐府诗
作者简介:张艳,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古琴艺术㊁音乐传播㊂
琴歌‘阳关三叠“是当代传唱最广泛的传统琴歌之一,其自公元1491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 媒介融合视域下古琴艺术的当代传播研究 (项目编号:16CD15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㊂
乐府学(第二十五辑)
年第一次出现在明代琴谱古籍‘浙音释字琴谱“中,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传唱历史㊂而在更早的唐代,这首琴歌歌词的原诗 唐代王维所作的‘送元二使安西“,就以歌诗的形式在流传了㊂
现有的相关研究主要从两个视角来进行,一方面是从音乐的角度对作为琴歌的‘阳关三叠“传唱版本㊁琴歌吟唱㊁音乐元素等方面进行的分析;另一方面是从文学的角度对作为歌诗的王维原作及衍生出来的作品进行乐府学㊁文学史方面的研究㊂两种视角的研究也有相重合的地方,例如对唱法和结构的关注和研究㊂然而,对比之下可以发现,将琴歌与乐府研究相结合来审视琴歌‘阳关三叠“流传历程的研究还比较少,但是琴歌‘阳关三叠“作为乐府‘送元二使安西“的主要流传形式之一,乐府学与琴学两种视角的结合还是很有必要的,这对于进一步探究王维诗作在历史中的存在及流传面貌具有一定的意义㊂
当代诗歌一乐府诗‘送元二使安西“的传唱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诗歌艺术的顶峰时期,其中大量作品都可以入乐歌唱,许多诗歌就是入乐歌唱的歌词,因此,有许多诗人同时也懂音乐,王维就是其中的代表㊂曾经做过大乐丞的王维与乐人的关系比较紧密,他的创作中有大量的歌诗作品,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渭城曲“㊂据吴相洲教授考证,‘渭城曲“为近代曲辞,又名‘阳关三叠“,有 三叠 四叠 之说,在陈铁民‘王维集校注“中收录的题名为‘送元二使安西“,在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收录的题名为‘渭城曲“,但内容均为王维诗作㊂①在现有的文学考证中,‘阳关“‘阳关曲“等也大多是指王维的这首乐府诗,或者与之相关㊂
吴相洲教授认为 七绝在当时是最方便入乐的形式之一 ②㊂作为一首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本身就是方便入乐的㊂入乐以后的这首作品在唐代就已经流传甚广,白居易㊁李商隐的诗中就多次提到赏听或者歌唱阳关曲的情形㊂由唐至宋,多种文献记载都反映出阳关三叠㊁阳关曲㊁渭城曲的流行,金元时期也仍然常唱不衰㊂到明清时期,琴曲㊁琴歌形式的290
①②参见吴相洲‘论王维乐府诗的文献留存和音乐形态“,‘文学遗产“2011年第6期㊂吴相洲:‘唐诗创作与歌诗传唱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97页㊂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