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76年的文学
第一章 1949——1976年的文学思潮
第一节 “十七年”文学
文艺新方向的确定
1、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
2、确立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的文艺方向的总指针
二、建国初期的文艺风波
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评
2、对《红楼梦研究》的批评 (俞平伯《红楼梦辨》)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评(胡风反革命集团)
三、在“左”与“右”之间的沉浮
1、“双百”方针的提出
  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出现了《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红豆》(宗璞)、《小巷深处》陆文夫、《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秦兆阳、《论人情》巴人、《论文学是人学》钱谷融、《电影的锣鼓》钟惦棐
2、“反右”斗争扩大化
  作家、艺术家陷入罗网,被当做“毒草”。
3、文艺政策的调整
  1958年,文艺界“全名写诗歌运动”(新民歌运动)
  1960年,纠正左倾错误,文艺界“新侨会议”
4、左倾思潮的泛滥
  1962年冬,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口号,一些作品受到批评
第二节 十年
十年1966.5——1976.10
1、1965年,江青、张春桥、姚文元评历史剧《海瑞罢官》
2、1966年2月,江青、林彪炮制了《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 “三突出”“三结合”
3、八部“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红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龙江颂》
二、两类文学
1、不完全遵从政治之命的文学:《万山红遍》(黎汝清)、《李自成》(姚雪垠)、《山呼海啸》(曲波)、《闪闪的红星》(李心田)、《机电局长的一天》(蒋子龙)
2、地下文学:《第二次握手》(张扬)、诗歌《秋歌》、《团泊洼的秋天》(郭小川)、《船》《春夜》(舒婷)、“天安门诗歌”
第二章 1950、60年代的小说
第一节 概述
道路曲折、成绩显著、题材较为广泛、长篇小说大面积丰收。
革命战争题材:
柳青《铜墙铁壁》、陈登科《活人塘》、孙犁《风云初记》、杨朔《三千里江山》、陆柱国《上甘岭》、知侠《铁道游击队》、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冯德英《苦菜花》、刘流《烈火金刚》、冯志《敌后武工队》、梁斌《红旗谱》、杨沫《青春之歌》
农村生活题材:
赵树理《三家湾》、柳青《创业史》、周立波《山乡巨变》、赵树理《登记》、《锻炼锻炼》、
康濯《春种秋收》、
反映工业的题材:
草明《原动力》、周立波《铁水奔流》、艾芜《百炼成钢》
少数民族题材:
  玛拉沁夫《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徐怀中《我们播种爱情》、李乔《欢笑的金沙江》
  历史题材:
  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黄秋耘《杜子美还乡》
  现实问题题材:
  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
特点:1、小说家分化2、题材等级化3、体裁两极分化4、形态的相对单一化
第二节 再观历史的革命叙事
特征:1、不再站在启蒙主义立场视角描写战争
      2、战争形态使作家养成了“两军对峙”的思维模式,整个世界被看作一个黑白分明、正邪对立的两极
      3、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固定的基调、统一的风格、很少体现对个体生命主义的思索。
第三节 主流之外的声音
50、60年代文学观念与创作的统一性是当时的总体面貌,但是在某个阶段某些作家有偏离规范的异端出现。
一、最初的异端
50年代初有些作家直视生活中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干部身上所存在的问题,最突出的是家庭生活的问题,影响最大的是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接着是批评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二、“百花时代”的文学
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带来了宽松的政治气候。
1956——1957年,文学界出现了突破僵化与教条的局面,人们把这一时期成为“百花时代”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邓友梅《在悬崖山》、高晓声《不幸》、陆文夫《小巷深处》这些作品大多是短篇小说,作家较年轻。
第四节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概述
发表于1956年《人民文学》9月号
1957年,被称为“向党猖狂进攻的毒草”
1979年,重版,被誉为“重放的鲜花”
二、文本价值(解读角度)
1、这是一篇揭露和批判官僚主义,“积极干预现实”的写实小说
2、这是一篇以个人体验与感受为出发点,通过个人理想与现实环境冲突,表现作者心路历程的成长小说
3、这是一个有关“外来者”的故事,也是一个表现现代中国社会“疏离者”命运的故事
4、①知识分子的精神②作品的主旋律是与区委会的缺点做斗争
第三章 1950、60年代诗歌
第一节 概述
特征
1、颂歌:歌颂新中国、党、人民领袖、革命胜利和新生活
  “欢乐颂”谱写了昂扬的第一乐章
  代表作品:郭沫若《新华颂》、艾青《我想念我的祖国》、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祖国》、冯至《我的感谢》、田间《天安门》、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未央《祖国,我回来了》
2、1953年起,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诗人纷纷向生活觅取诗情,“欢乐颂”演变成“建设之歌”“新生活赞歌”
  代表作品:李季《玉门诗抄》、《致以石油工人的敬礼》、《生活之歌》。李季被称为“室友诗人”。阮章竞《新塞上行》、《我歌唱鞍钢》
  青年诗人的涌现:公刘、邵燕祥、李瑛、闻捷、顾工“边革命边写诗”
“西南边疆诗”:梁上泉《高原牧笛》、顾工《在世界屋脊的土地上》、闻捷《天山牧歌》
3、1950年代中期,郭小川、贺敬之的抒情风格诗歌冲击诗坛
  代表作:郭小川《致青年公民》、贺敬之《放声歌唱》
4、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诗人们开始写自然、写人情、关注国际。主题开始深化,对生活中的矛盾、问题予以揭示
  代表作:艾青的寓言诗《养花人的梦》、《礁石》、流沙河《草木篇》、公刘《禽兽篇》、郭小川《一个和八个》
5、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1958年,与民歌运动,诗坛表面繁荣,实则空洞虚假、粉饰现实
  代表作:长篇叙事诗 闻捷《复仇的火焰》、郭小川《将军三部曲》
6、1960年代,写实风格、关注政治时事、书写政治上的壮志豪情,出现了“政治抒情诗”。1962年后,成为主潮。
  代表作:贺敬之《雷锋之歌》、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
变化:革命精神的抒发代替了现实变革的描写,生活的画面的减少,抒情议论增多。颂歌的主调变为战歌的主调,战斗的呼叫战胜了对生活的赞颂,“小我”没有完全消失,个人情感时有表露,“我”变成了阶级的化身,正确思想的载体,是某种体形象的代言人
7、十年
①诗人劳改、刊物停刊、流通的是“健康万岁”的颂神诗,“冲冲杀杀”的战斗诗,“紧跟照办”的表态诗,“罪该万死”的请罪诗
②1976年清明,出现“天安门诗歌”
第二节 写实倾向的诗歌
诗歌的写实倾向与叙事诗
确认为当作诗歌的写作方向
使诗歌突破了狭小的空间和境界与唯物主义和感伤主义保持了距离,扩大了对中国民众生存状态的关切,但过于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强调对客观生活的真实反应,抑制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对人生的思考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让诗歌渐渐变成了缺乏心理内容的生活的素描,另一方面,模糊了诗歌与其他文体特征上的区别,要求诗歌来承担小说、戏剧这些文体的任务
二、代表诗歌——闻捷《天山牧歌》
1950年代中期创作、以爱情诗文明
善于从小的事情中来表现情感、《苹果树下》、《赛马》
通过爱情描写赞美新中国的青年热爱运动和热爱新生活的崇高理想和高尚情操。
《追求》年轻猎手对牧羊对姑娘的追求
《舞会结束后》
爱情描写至于风俗画、风情画之中,新鲜有趣
作品《苹果树下》选自《吐鲁番情歌》
思想内容
《苹果树下》是一首爱情诗,在自由欢快的劳动生活中表达了男女爱情的甜蜜,也赞颂纯洁的爱情和新时代青年的心灵美,从侧面反映了新时代的幸福生活,也表达出对新时代和新生活的由衷赞美
艺术特
①构思巧妙独特
a、摄取小镜头,表现生活的诗意
b、安排两条抒情线索
  苹果生长过程线索,爱情发展线索 用苹果生长线暗示爱情发展线,将爱情与劳动并行发展的主题寓以苹果生长的过程,正面写劳动,侧面写人情。表面写苹果,实质写爱情。
②、注重心理描写
③、环境衬托人物,增强审美效果
第三节 政治抒情诗
特点(诗体意义)
诗人作为抒情主体,是人民的代言人,表达对当代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映
在诗歌的形态上,把强烈的情感和政论式的表达紧密地结合、诗歌的形象逐渐的演化为抽象的象征符号。一般为长诗、大量采用排比句,对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节奏分明、声韵铿锵。
具有鼓动性,适合于朗诵,大量出现在有众时期
二、贺敬之的诗
1、分类①篇幅短小的情诗《回延安》、《桂林山水歌》②长篇的抒情诗《放声歌唱》、《
雷锋之歌》
特点①善于表现重大的政治性题材和主题《十年颂歌》、《中国的十月》
      ②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结构去思考重大的时代性的命题
      ③有集中的抒情主人公,是小我与大我的统一体
      ④在诗歌的形式上有自己的探索,既吸收了民歌和古典诗词的特点,又结合了外来的技巧当代诗歌
三、郭小川的诗(战士诗人)
(一)1、1955——1956,《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致青年公民》风格
热烈豪迈、形式上采用阶梯式,主题上表现斗争、建设、进军、艺术方面不够成熟
2、1957——1960,诗情爆发时期。诗人多选择革命历史题材、《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严厉的爱》、《将军三部曲》诗情由浮泛激荡转向凝重而深沉。
3、60年代前期,诗人深入工矿、农村歌唱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的乐观精神
4、十年,诗人受到迫害、被剥夺写作权利,但坚持创作,书写对社会矛盾的严肃思考《万里长江横渡》、《秋歌》
★(二)诗歌特征:郭小川政治抒情诗的思想艺术特
1、革命战士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与强烈的时代彩的有机融合
2、激情与哲理相结合,思想深邃想象丰富
3、对诗歌的语言和形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吸收了古典诗词、民歌、众口语、哲理与形象、抒情与叙事描写、风格明朗、含蓄、粗犷而细腻。形式上有阶梯
式、民歌体、半自由体、自由体
第四章 五、六十年代的戏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