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诗歌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倾向
    当代诗歌从上世纪末至今,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倾向,即诗歌的内容、形式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成为当代诗歌的一种主流表达方式。这种倾向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题材的转向。当代诗歌的题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诗歌主题,如自然、爱情、神话等,而是更加注重现实的描写。诗人可以选择家庭、城市、街道、工厂、电影、明星等一切日常生活中的元素为创作对象。例如,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怀念和思念之情。而“新生代”诗人郑愁予则以《女人》系列诗歌为代表,从女性角度出发,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中女性生存状态的思考和关注。这些题材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且是人们关心的,使得这些诗歌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是语言的转向。当代诗歌的语言越来越贴近口语化,而不是传统的文言诗风格。这也体现了日常生活的影响。由于随着科技发展,人们交流的方式变得更为多样化,日常生活语言的影响也更加普遍。因此,当代诗人更倾向于使用白话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得诗歌显得更加亲民、贴近生活,更容易被普通读者所理解。
    三是形式的转向。当代诗歌的形式也更加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格律和韵律,而是更加注重意境的表达。当代诗人在创作中常采用自由诗、散文诗、线条诗等形式。例如,林徽因的《野草》采用自由诗形式,表达了她对自己命运的反抗和对生命的慷慨悲惋。而江南的诗人陈之昂则尝试使用线条诗的形式进行创作。
    这种倾向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人们对传统文学的审美疲劳导致了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日益发达的城市化进程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生活的情感体验需要以更加快速、直接的方式进行表达。因此,当代诗歌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倾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当代诗歌    总之,当代诗歌倾向于将日常生活进行审美化,不仅使得诗歌变得更富有现代性和生活气息,也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欣赏。这种审美倾向对今后的诗歌创作应该得到更为深入的探讨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