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ADIO &TV JOURNAL 2019.07
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给这个时代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诗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媒介更迭的热潮中呈现出不同的态势。
近年来诗歌似乎呈现出“精英化”的趋势,新媒体的出现丰富了传播模式和传播主体,
诗歌文化随之重新进入大众的视野。
一、诗歌在媒介载体更替中的发展状况
(一)电视与诗歌
电视媒体以丰富的画面和饱满的语言营造了极强的感染力,使观众具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仿佛瞬间把遥远的距离拉近至面对面。长时间以来,电视媒体与诗歌并没有到契合点,而近年来风靡朋友圈的一些文化类节目使诗歌与电视摩擦出了火花,以媒体为载体令传统文化大放异彩的传播
形式收获了一大批“文化粉丝”。《中国诗词大会》《电视诗歌散文》《朗读者》等电视节目,都是诗歌在大众媒体上展现光芒
的成功案例。原本在一些人看来曲高和寡的小众文化以一种
平民姿态重新进入大众视野,
诗歌爱好者从年龄到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诗歌文化重新进入一个全民传播时代。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良好的传播态势不仅助推了电视事业的发展,中华文化也在这个过程中也得以大放异彩。(二)网络与诗歌
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使诗歌的传播与阅读方式发生
了巨大的改变。
诗歌与网络的结缘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诗歌网站的出现,
以诗歌创作和交流为平台的网站和论坛自此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和传统的诗歌发表与传播相比,网站具有低门槛和匿名性的特点,突破了编辑制度的限制。这种新的传播载体为大众提供了创作和发表诗歌的空
间和渠道,每个人都可以在拥有网络条件的基础上随时随地
进行诗歌的创作和发表,
诸多诗歌爱好者可以在网站论坛上展开交流。这种以平民化的方式进行讨论碰撞的体验感是前所未有的,诗歌的多样化生态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丰
富。令人仰视的“诗人”
身份也逐步平民化,“诗人”开始从一个职业走向非专业化的业余爱好,
这个身份所附带的光芒在渐渐消解。网络开启了诗歌的读屏模式,
诗歌的阅读和传播方式以及诗人的身份特性在这个过程中皆有很大的转变。(三)与诗歌
客户端从推出至今已经八年有余,
也成为人们日常通讯、组织工作甚至休闲娱乐的重要工具。
的随之上线不仅创造了新的盈利模式,
还再度改变了受众的阅读方式。2013年更是被称为
“元年”,各种各样的如野草般疯长,
很多诗歌类在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
借助移动客户端这个重要阵地,
迎合受众新的阅读方式和碎片化的阅读需求,
运用一些特殊的运营模式在短时间内吸粉无数。阵地培养出一批
“网红”型诗人,他们或以特殊的创作体裁深入人心,或以独特的个性赚足了受众的眼
球。阅读一改纸媒传播的单调乏味,
将文字、音频、图像、视频整合在一篇文章里推送,
受众可以在上班路上、临睡前以及茶余饭后欣赏与诗歌内容相得益彰的画面,
当代诗歌
同时品味视觉和听觉带来的盛宴。
二、诗歌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
(一)人际传播和热点化效应与电视节目合力推动诗
歌跨屏传播
近年来,有一些文化类综艺刷爆朋友圈,
在铺天盖地的朋友圈广告以及自拍美食照片中脱颖而出,
成为朋友圈的一股文化清流。朋友圈持续的转发分享与微博话题
的热点化效应为这些节目的风靡助力。
“现象级”文化综艺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2018年3月23日重回荧幕。央视网数据显示,
《中国诗词大会》前三期累计观众规模达到7627万,微博话题阅读量超1.7亿。多
种内部以及外在力量助推了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而利用社交媒体进行跨屏传播是此节目迅速走红的重要一环。
轻而不浮且相对年轻化的节目风格收获了包括90后、00后在内的多个年龄段受众的青睐。节目组运用多屏传播的技术吸引
场外观众与场上选手同步答题,
隔着屏幕也能体会到竞赛的刺激,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在比赛过程中,观众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互动。下载安装节目
APP 之后点击手机页面上的“同步答题”,注册登录之后即可
参与同步答题。此外,模拟比赛的情景设计使得节目具备了
O2O 模式,线上线下同步,
内容的可参与性维持了观众长时间的注意力。《中国诗词大会》
以诗词为内容,运用互联网思维使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芒再次闪耀,
增强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以及民族文化认同感,
对提升中华文化自信有重要意义。(二)以诗歌诵读平台为基础的自媒体助力诗歌文化
诗歌作为一种抒情言志的语言类文体,
从诞生之日就伴随着朗诵这种形式,
朗诵对静态的书面语言进行二度创作,根据朗诵者的心境及喜好在诗歌原有基调之上赋予其各种各样的感情彩。
“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郑在读诗”等诗歌诵读类的兴起,得益于公众
平台的出现以及智能手机、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推出以来,
以读诗、荐诗、写诗为主题的应运而生,与诗歌相关的文章活跃于诗歌爱好者的朋友
圈。除这一重阵外,诗歌诵读类借助微博、
豆新闻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诗歌文化
阴王春雨
摘要: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从产生伊始就以人类的传播作为生存发展的基础。而诗歌的传播大概也经历了口头传播、手抄传播、印刷传播、广播电视传播以及如今的互联网传播这样几个阶段。互联网技术将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推向
又一个高峰,一些互联网平台的出现让诗歌这把文化之火又一次燃烧。本文对诗歌近年来在媒介载体更替中的生存状况进行梳理,并对当代视野下的诗歌传播模式进行阐述。
关键词:新媒体;诗歌;传播
210
瓣、荔枝FM平台编织颇具规模的传播网络。
一些诵读类APP的出现无疑给正在燃烧的诵读文化添了一把火,“为你读诗”“为你诵读”等APP以诗歌为依托,借助诵读界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朗读者录制范读文本,诗歌爱好者可以下载文本跟读。此外,诗歌录制附带背景音乐,合成时可选择混响,打造录音棚效果。诵读者在这个过程中沉浸在诗歌带给他们的心灵上的解放,在这片精神家园里随意畅游。此类APP还会举办一些线上线下比赛或活动,诗歌爱好者每一次角逐及交流的过程都是对诗歌文化土壤的滋养,在朋友圈的转发分享使诗歌文化扩散的广度和深度再次进阶。技术的驱动使网络大众文化日益盛行,传播路径也更加丰富,且在提供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等方面较好地发挥了新媒介的优势。
(三)新媒体时代诗歌的“微传播”与“浅阅读”
各种电子设备移动终端的开发逐渐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当下的生活状态使人们已然适应了随时随地打开设备并且有可能随时结束的阅读模式,“碎片化”内容成为主流,
“纸介文化”逐渐走向“屏幕文化”。碎片化的内容契合了人们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两者的相互作用下,快餐式“浅阅读”应时而生。诗歌界也在这个无处不“微”的时代悄然发生着变化,网络上有关诗歌的内容随处可见,甚至分布在各个分散的角落。诗人掌握了新媒介这种话语工具,熟练地运用新媒体网站进行诗歌的碎片化创作与传播。对于很多诗歌,人们只熟知其中的只言片语而不知其全文和作者。
在线浏览已取代传统纸质阅读与心灵激荡的深阅读,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正在被信息时代阅读的速率打
败。文学界对于“微传播”和浅阅读给诗歌带来的影响是否呈正向这个问题的看法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微诗体”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符合汉语新诗的审美原则,也有人觉得碎片化传播正在使诗歌走向消亡。但毋庸置疑的一点是,互联网上低质量的新诗以及诗歌恶搞带来的影响多呈负向,良莠不齐也许正是很多人对诗歌在新媒介背景下的发展传播持消极态度的原因。
三、结语
诗歌是我国优秀的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每个时代的诗歌都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但诗歌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却日渐没落,走向边缘。在新媒体时代,随着传播模式和特点的变化,诗歌的传播也颇具成效,其传播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形式更丰富,在新时代拉近了诗歌与人们之间的距离。只有把握好新媒体与诗歌传播的关系,不断与时俱进地融合二者功能,才能更有效地传播诗歌文化。
参考文献:
1.晁晓峰.解析《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叙事[J].中国电视,2016(10):89-93.
2.柳家旺.社交媒体中的诗歌传播研究——
—以“为你读诗”为例[J].今传媒,2017(07):40-42.
3.孙晓娅.新媒介与中国新诗的发展空间[J].文艺研究, 2016(11):76-8
4.
4.李轻松.网络传播给诗歌带来了什么[J].艺术广角, 2015(03):18-20.
5.王强.“数码诗人”与新诗的新媒体传播[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1-
6.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全国特小镇萌生于2016年,2017年进入研发、探索阶段,2018年各特小镇打破同质化经营,进入精品化传播阶段。有“八百里皖江艺创特小镇第一镇”之称的殷港艺创小镇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下,在IP带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亟需走出一条特的发展之路。学豹作为殷港艺创小镇的核心形象,在小镇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目前学豹IP传播效果不佳的原因
(一)IP不够鲜活
1.有形象,无特
基于对周围人的普查,以小猪佩奇、熊本熊、喜洋洋等为代表的受众认知度比较高的卡通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辨识度,以简单的形状(如圆形、长方形等)等作为形象设计的基本素材,既有助于受众记忆和接受,也便于相关衍生产品的制作和植入,在设计卡通人物形象的同时也会融入当地的一些特,让人记忆深刻,如熊本熊两颊的腮红就蕴含了熊本县“火之国”的称号韵味,同时也代表了当地众多美味的红食物。而在学豹的形象设计上,虽然也采用简单的图形设计,但缺乏特,没有让观众一看就能记住的代表当地特的一些要素,如小镇以艺术教育为核心,那我们是否能够在学豹的形象设计上融入一些艺术教育的元素呢?比如一支画笔或者其他。
2.有人设,缺乏萌点和“G”点
在IP的人物设定上不够贴近生活,缺乏戳中普通大众的萌点或“G”点。那些被卡通形象戳中萌点的人们,往往会进行二次创作和自发传播,如“哇,部长又更新好玩
新闻与传播
新媒体视域下“动漫IP+特小镇”的
品牌传播策略分析
——
—以安徽芜湖殷港特小镇为例
阴蒋敏
摘要:“特小镇+动漫”的产业发展模式主要在于动漫IP内容的打造和产业链的延伸,其次在新媒体环境下应融合多种传播手段进行有效整合传播,使其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只有这样,才能打造真正的IP,推动产生更大的品牌效益,打造真正的文旅特小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动漫IP;品牌传播;特小镇建设
211
视听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