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府说苑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年第4期
山东海丰(无棣)吴氏石莲庵藏书刻书考略
韩来英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图书馆,山东济南250014)
[摘 要] 海丰(无棣)吴氏家族是清代山东以著述等身、藏书万卷闻名的文化望族。吴氏家族一直十分重视对先人文献
及其他文化成果的收集与整理,在保存古代文献资料与文化典籍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吴氏家族 石莲庵 藏书刻书
[中图分类号] G256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W u fa m ily of Haifeng(W udi)in Shandong Pr ovince is the distinguished cultural fa m ily in Q ing Dynas2
ty,fa mous for its nu mer ous writings and collecti on of books.W u fa m ily has attached great i m port
ance t o collecting
and collating the literature of their ancest ors and other cultural achieve ments and made an i m portant contributi on t o
the p reservati on of ancient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books.
[Key words] W u fa m ily Shilian Nunnery Collecti on and inscri p ti on of books
明清时期,山东的图书刻印与收藏达到了鼎盛阶段,除官刻外,民间私家刻印也十分兴盛,文人学士雇刻工刻印本人诗文集及著作成为风尚。比如德州田氏家族刻印的《德州田氏丛书》(十三种)、栖霞郝氏家族刻印的《郝氏遗书》(三十一种)等等不一而足。私家刻印的普及促进了民间藏书的盛行,明清时期,山东地区涌现出了一大批颇具特和影响的藏书家,据《山东藏书家史略》一书统计仅清代便有349人。其中海丰(今无棣)吴氏家族就在藏书、刻书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清末以来,民间文献活动极为活跃,校书、刻书、编目、题识,盛极一时。海丰吴氏家族中的吴重3不但是晚清政界的风云人物,还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刻书家、金石碑帖家。吴重3号石莲,藏书处叫石莲闇,又名石莲庵。石莲庵的藏书、刻书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吴氏家族先贤遗书的整理与刊刻。吴氏家族号称家藏万卷,吴氏后人一直注重对先人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其中《吴氏诗存》、《吴氏文存》
、《吴氏世德录》、《吴氏试艺》被称作“吴氏小四库全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海丰吴氏家族为官仕宦和学术创作的概况,为研究清代微观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二是对历代典籍、金石等文献的收藏与刊刻。除了对家族文献的整理,吴重3还十分重视对其他文化成果的保存,他刊刻的《石莲庵汇刻山左人词》、《石莲庵汇刻九金人集》等对山东地域文化与金石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一、对于吴氏家族先贤遗书的整理与刊刻
吴重3历任河南陈州知府、开封知府,福建按察使,江宁、直隶布政使,护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江西巡抚,河南巡抚等职。晚年闭门谢客,专事编辑修订吴氏家族遗书。其中《吴氏诗存》、《吴氏文存》、《吴氏世德录》、《吴氏试艺》被称为“吴氏小四库全书”。
(一)吴氏诗存
在吴氏家族长期积累的文化资本中,诗书修养是家族文化的起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文化素质的积累,对诗文的重视逐渐成为吴氏子弟世代相传的文化传统。自清初至清末,涌现出了吴自肃、吴自冲、吴象弼、吴重3等儒林隽秀,著述达数十种,并编有家族诗集《吴氏诗存》,可谓一门风雅。
清朝初年,山东文化出现了繁荣鼎盛的局面。在诗学方面,王士禛举起了“诗韵说”的大旗,成为全国著名的诗坛领袖,出现了“山左之诗甲于天下”的文化氛围。在王士禛的影响下,山东涌现出许多诗文名家。海丰吴氏家族的吴自肃、吴自冲等人与王士禛、田雯等皆为文坛好友,在诗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
绩,吴氏家族由此始肇文脉。吴自肃好吟咏,“尤工于制艺,至老不费课儿,存稿数百篇。”他留有文章三百篇,皆取汉唐之风,其中所作诗集《万行草》一帙,后人评价为“志边徼之治乱始终,人情风物,不让少陵诗史。”[1](P37-45)他还集成《作文家
·
2
1
·
韩来英:山东海丰(无棣)吴氏石莲庵藏书刻书考略
法》,指导后世学子攻读应试。
清朝中期,吴氏家族进入繁荣时期,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形成了诗文传家的传统,吴氏子弟无论是在朝还是在野均善诗文、好吟咏,如吴之勷、吴式芬等留下了大量的诗文集传世。吴式芬不但在金石学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在诗文方面也多有建树,后人评价他的诗歌曰:“古诗气清,笔健洒脱,自喜神似坡公。律诗亦工力悉敌”。
晚清时期,在社会变革的剧烈冲击下,吴氏家族的诗文创作多反映社会现实,思想趋向保守,进入了家族文化的系统整理时期。如吴重3晚年著有《石莲庵诗》、《石莲庵词》、《津步联吟集》等。
吴重3整理编校的《吴氏诗存》反映了吴氏家族有清一代取得的突出诗文成就。《吴氏诗存》收集了吴氏族人大量的诗歌作品,其中包括个人诗集与古风、乐府、律诗、词曲若干卷,以及吴绍甲、吴绍诗、吴重周、吴峋等人的诗词作品。其中诗词专著包括:吴自肃《万行草》、吴象宽《芝园诗集》、吴象默《半阁诗集》、吴象弼《杞屋诗誊》、吴绍冶《覆瓿草》、吴绍甲《雪心诗集》、吴埙《新笋轩诗集》、吴之勷《叶梦楼诗誊》、吴之裕《自怡轩诗》、吴侍曾《重荫接叶轩诗集》、吴式敏《求可知斋诗草》、吴式《雁舟诗草》、吴式芬《陶嘉书屋诗赋》、吴重3《石莲庵词》。
(二)吴氏文存
《吴氏文存》主要收录了吴氏家族的著作与文章,其中既有长篇巨著《大清律例通考》、《金石汇目分编》、《捃古录》、《捃古录金文》、《封泥考略》、《双虞壶斋八种日记》、《宁远书钞》、《治曹纪略》、《人海丛谈》、《南安书院记》、《家训纪闻》等;又有不少名篇佳作,如吴之勷《重修赤壁祠宇记》、吴自肃《吕宜人行状》、吴式训《明经王熙甫传》、吴坛《重修文昌阁募缘引》、吴象宽《范增请立楚后论》、吴绍冶《阙里古桧赋》、吴式芬《约同人雪堂看牡丹》、吴绍诗《海丰黎敬等五庄蠲免钱粮记》、吴峋《东南关老茔石坊阴记文》等。
1.《大清律例通考》
吴坛是清代著名的法律专家。他曾先后任职刑部二十余年,有着丰富的法律知识和实践经验。他熟谙刑律,精研法律,倾注毕生精力“著大清律例通考三十九卷”[2](p10779)。“自三代汉唐以洎,国朝凡有关法律之书,广为搜辑,贯以己意,著为论断,编数十年而始成云。”[3](p4944)。吴坛在《大清律例通考》成书后,未及缮写进呈便病逝于江苏巡抚任上,百余年后,几将散佚,经后世子孙吴重3承先人未竟之业,重新刊刻,得以流传于世。
《大清律例通考》是吴坛对《大清律例》所作的考释,尤其是对例的考释,有助于全面地了解清代法律的发展和运用情况,对于把握清代法律发展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外,吴坛对律书中的篇名、门名和律目,都上溯至周、秦、汉、唐,说明其渊源和变化,有助于后人了解、学习与研究中国古代律典体例结构、篇章条目的发展与演变。[4](P110)对律文和所附的每一条例文,皆用“按语”的形式,详细考释了其增、删、改、并、分、合修改的情况和原因。已删的例文,也附于本条之末,说明删去的原因。凡有酌拟应删、应改及另有议论者,则用“又按”的形式加以说明。《大清律例通考》资料丰富,内容广博,考证精准,对研究清朝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有重要学术价值,在清代法制史上堪称扛鼎之作。
2.《捃古录》
吴式芬是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他“酷好金石文字,就孙渊如《寰宇访碑录》补其未备,删其讹复,增入三代、秦、汉以来吉金,注明某氏家藏,如孙录收砖瓦之例,惟不载玺印、泉币、镜铭。其载有年月者,孙录未详碑额,亦并补之。书约十六卷,名曰《捃古录》。”[5](P4327)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写道:“金石学之在清代又彪然成一科学也。……道咸以后日益盛,名家者有刘喜海、吴式芬、陈介祺、王懿荣、潘祖荫、吴大 、罗振玉。式芬有《捃古录金文》,祖荫有《攀古楼彝器款识》,大 有《s斋集古录》,皆称精博。”[6](P49-56)充分肯定了吴式芬在金石学界的地位。
吴式芬所著《捃古录》,共收录商、周至元代金石文18128种。吴式芬考释严谨,所藏均注明是自己所见还是见于某书。他著录金石碑刻,尽可能明确地记载产生的时间。如《齐郡太守刘世明造像记》注明造像完工的时间是“武定二年十二月十四日”。《比丘王僧敬僧安僧供三人造像记》:“正书。山东德州。武定二年十二月十七日。按:‘年’上字缺,以下有‘太岁在子十二月辛亥朔’,定为二年。”同时,他还对文物保存情况做了简要介绍,如《残造像记》注明“有‘妹阿凤阿难’等字可辨。”《史颂簠》题下注:“见于长安市,福建闽县陈子良承裘购得之。”对于不可靠者,吴式芬也提出自己的意见,如《鲁公鼎》题下注:“江苏仪征阮氏藏。积古斋著录。
·
1
2
1
·
总第114期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年8月
按:此器伪造甚多,曾屡见之。”
对于《捃古录》,《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样评价:“凡吴氏以前,各家金石并录之目,从未有如此目详且备者。”也指出了《捃古录》成书的优点与不足,长处在于“至三代彝器悉政薛阮归例,勉强分某商某周,惟 原器款识,以其形象人名为器目,尤见特识,洵为金石目录之中轶浚超前之作。”缺点是“惟为此鸿篇巨制,其成书年月,未经叙及,其刊书年月,亦未曾著明,不能知其编中取列之目,其取藏取见,迄于何时而止,每使人引以为憾。”[7](P48)吴式芬所著《捃古录金文》三卷,考释商周至元代有铭文青铜器物1329件。光绪刊本《捃古录金文》卷首载光绪二十一年王懿荣《恭进捃古录金文奏折》,他说:“前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臣吴式芬,道光朝进士,生平专攻训诂之学,长于音韵,精于考订,所集《捃古录金文》一书,凡九册,为卷有三,每卷又各分三册。……盖自宋明以来,诸家谱录集摹古文之多,无逾此者”。
3.《金石汇目分编》
吴式芬“又复荟萃金石目录,分州县编之,其存者则列为已见,未见者则注明见某书,列为待访。凡古今金石诸书,无不备采,复取历代史籍及诸家文集、说部以益之。墓志以曾出土著录者为断,而不采文集。钟鼎、砖瓦之流传无定所,亦不收载。地里未详者,别附于后,以俟参考。曰《金石汇目分编》,约四十卷。于款识古文,研究六书,多所考释。于穹碑巨著,缺文误字,博访旧本,多所补正,皆散见所蓄金文册字,及手校金石各书。”[5](P4327-4328)《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吴氏斯作,可谓于古今环宇古今金石诸目集其大成矣!”又云:“当是捃古录增修之完本,凡欲查考环宇古今见存久佚金石诸刻者,不可不手此一编也。”[7](P336)国家图书馆藏《金石汇目分编》稿本二十卷,二十六册,吴式芬编,吴重周、吴重3补辑。本书与《捃古录》同为金石总目,《捃古录》所收金文石刻按历史年代顺序排列,本书按全国州县分编。二十卷顺序依次为:卷一京师(顺天府),卷二盛京(奉天府),卷三直隶(分上下卷),卷四江苏,卷五安徽,卷六浙江,卷七江西,卷八福建,卷九河南(分上中下卷),卷十山东(分上中下卷),卷十一山西,卷十二陕西(分上下卷),卷十三甘肃,卷十四湖北,卷十五湖南,卷十六四川(分上下卷),卷十七广东,卷十八广西,卷十九云南,卷二十贵州。卷首有吴式芬序。
4.《封泥考略》
吴式芬开封泥学研究之先河。封泥又称作泥封,王国维《简牍检署考》云:“古人以泥封书,虽散见于载籍,然至后世,其制久废,几不知有此事实。……封泥之出土,不过百年内之事,当时或以为印笵,及吴氏式芬之《封泥考略》出,始定为封泥。”[8](P99)
吴式芬、陈介祺两人据所藏封泥,合著《封泥考略》十卷,著录四川、西安、山东等地出土的秦汉及少量战国封泥,共849枚。《封泥考略》草创于同治光绪之际,参加考释的有翁大年和吴重3,光绪三十年(1904)刊行。《封泥考略》取辑之博,取考之详,王国维在为《齐鲁封泥集存》作序时,极言吴陈《封泥考略》之功与封泥考史之作用。《封泥考略》是封泥研究史上的第一部,至今仍具有权威性的科学著录与论著。[9](P9)对研究秦汉时期官制、地理、艺术等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三)吴氏世德录
《吴氏世德录》是吴氏家典之一,全书5卷,16个章目,139个专题,总计12万字。时自康熙23年,至光绪13年,“凡十世,惟时阅二百余年”。辑录在卷者,从七品小官到一品封疆大吏,含一品官6人、二品官9人、三品官2人、四品官5人、五品官18人、六品以下官62人,是研究吴氏家族至为珍贵的史料。
《吴氏世德录》首卷含诰敕、御碑、旌表、谕旨、史传。其中诰命57呈,国史列传4人:吏部尚书吴绍诗、工部侍郎吴垣、刑部侍郎吴坛、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吴式芬,御碑、祭文、旌表、谕旨各一呈。
二、三、四、五卷含行述、行状、墓表、墓志铭、家传、年谱等。曾为吴氏家族墓表、墓志铭撰文、书丹、篆盖的皆为一代硕学通儒,如文华殿大学士李之芳、东阁大学士王杰、武英殿大学士彭蕴章、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协办大学士李鸿藻、吏部尚书孙嘉淦、刑部尚书桑春荣、工部尚书陈弘谋、户部尚书梁国治、兵部尚书嵇璜、军机大臣于敏中,还有文坛巨擘王士禛、董邦达、严曾、赵士麟、曹秀先、王原琦、田雯、杜堮等。(四)吴氏试艺
海丰吴氏以文化鼎盛著称齐鲁,有“进士之家”、“尚书门第”之称,自顺治至宣统,十朝皆列科名,九世累遗典籍,享有“四省承宣三掌节钺,九封光禄两列史晟”之美誉。由吴重3整理的《吴氏试艺》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吴氏家族科举考试的朱卷。
·
2
2
1
·
韩来英:山东海丰(无棣)吴氏石莲庵藏书刻书考略
吴重3在序言中说:“今重刻朱卷附刊于后,叙
次圈点评语,悉如原册,俾后人备亲手泽,庶免遗憾
焉。”《吴氏试艺》收录了吴氏家族大部分的科举试
卷,为研究清代科举制度保留了珍贵的史料。《吴
氏试艺》主要收录的吴氏家族科举考试及应试朱卷
情况如下表:
姓名世系生卒年科次名次
吴自肃十一世1630—1712顺治甲午科山东乡试56名
吴 瑛十二世不详康熙戊子科山东乡试32名
吴象宽十二世不详
康熙甲午科山东乡试不详
雍正癸卯恩科会试不详
吴象弼十二世不详雍正癸卯恩科山东乡试7名
吴绍礼十三世不详乾隆丙辰恩科山东乡试不详
吴 垣十四世1719—1786乾隆壬申恩科顺天乡试不详
吴 坛十四世1724—1780
乾隆甲子科山东乡试8名
乾隆辛丑恩科会试36名
吴之承十五世1745—1796乾隆庚寅恩科顺天乡试51名
吴之勷十五世1754—1828乾隆己亥恩科山东乡试22名
吴侍曾十六世1765—1836
嘉庆辛酉科顺天乡试19名
嘉庆戊辰科会试154名
吴怡曾十六世1767—1829乾隆乙卯恩科顺天乡试112名
吴熙曾十六世1775—1807
嘉庆庚申恩科山东乡试41名
嘉庆辛酉恩科会试不详
吴维曾十六世不详咸丰辛亥恩科山东乡试副榜不详
吴式敏十七世1790—1850
嘉庆己卯科顺天乡试158名
嘉庆庚辰科会试237名
吴式绪十七世1791—1839道光辛巳恩科顺天乡试不详
吴式十七世1792—1836嘉庆戊寅恩科顺天乡试副榜37名道光辛巳恩科顺天乡试272名道光癸未科会试185名
吴式芬十七世1796—1856
道光壬午科顺天乡试117名
道光乙未科会试不详吴式训十七世1805—1855道光戊子科山东乡试19名
吴重3十八世1838—1918同治壬戌恩科并补行辛酉科乡试108名同治壬戌恩科补行辛酉科乡试复试一等15名同治乙丑科会试不详
光绪丙子科会试誊录4名
吴 峋十九世1839—1894
咸丰己未恩科山东乡试副榜不详
咸丰辛酉科顺天乡试不详二、对于历代典籍、金石文献的收藏与刊刻
吴重3注重对历代典籍、金石文献的收藏与刊刻,这与其良好的教育背景与交游密不可分,他“自总角即饫闻庭训,复与其兄重周同受业于日照许印林,故于乾嘉诸老之学及金石艺事,靡不覃思迈进。凡陶嘉书屋、双虞壶斋旧藏悉归石莲庵外,又喜蓄金石图籍,所收尤以旧抄为多。同治十八年(1892)遭
于火,颇多损失。光绪中奉朝旨驻沪,适嘉兴唐鹪安藏书散出,重熹得其抄校秘册甚夥。辛亥(1911)后与章钰同客津沽,常以目录金石之学相质证。所藏秘籍,章钰大率寓目。与缪荃孙亦多往还,时有所请益”[10](P247)
(一)石莲庵藏收善本
石莲庵藏书多是珍品,收藏有古本、手抄本、稿本,鉴于著录的善本有42种,其中手抄本30种,而且大多经过名家珍藏、批校、题跋。如抄本《春秋传注》为清初严启隆所著,严启隆以毕生精力治春秋,前后易稿12次,非常珍贵,这些稿本在吴氏家族的呵护下才得以流传传世。
石莲庵藏书多印有“海丰吴重3印”(白文)、“石莲庵所藏书”、“石莲庵藏书印”(朱文)、“吴重3”(朱文)、“石莲”(朱文椭圆)、“重熹鉴赏”、“石莲经眼”、“石莲涉猎”、“海丰吴氏石莲盦”(朱文)、“吴仲怿秘笈印”、“海丰吴氏家藏”、“海丰吴氏藏书”、“海丰吴氏珍藏”、“仲怿”、“海丰吴氏”等。石莲庵所藏善本见诸著录者主要有如下书目:
明嘉靖二年安正书堂刻本《诗经疏义会通》二十卷,旧写本《春秋传注》三十六卷,宋刊巾箱本《增入名儒集议资治通鉴详节》□□卷,旧抄本《续资治通鉴长编》一百八卷,影元抄本《契丹国志》二十七卷,旧写本《酌中志》二十四卷,旧写本《高士卷》三卷,影写宋刊本(元丰)《新定九域志》十卷,清写本(淳熙)《三山志》四十二卷,明嘉靖十二年顾春世德堂刊本《中说注》十卷,清乾隆四十年沈仲
梅写本《诚书》十六卷,旧写本《砚山斋珍赏历代名贤墨迹集览》一卷,元刊本《图绘宝鉴》五卷,旧写本《珩璜新论》一卷,旧写本《齐东野语》二十卷,旧写本《震泽长语》二卷,旧写本《说原》十六卷,明棉纸蓝格写本《新刊古杭杂记诗集》四卷,明写本《徐孝穆文集》七卷,旧写本《中山集》三十卷,旧写本《河东先生集》十五卷,清写本《河南集》三卷,石门吕氏旧藏写本《广陵先生文集》三十卷,明末毛氏汲古阁写本《宝晋英光集》六卷,清石门吕氏写本《诚斋集》四十二卷,旧写本《南轩先生诗集》七卷,明嘉靖间刻本《荆溪外纪》二十五卷,旧写本《碧山乐府》二卷,清乾隆间内府五写本《劝善金科》十本二十卷。[10](P247-248)
(二)石莲庵汇刻山左人词
光绪二十七年(1901),吴重3刊刻《石莲庵汇刻山左人词》,此书收录宋清两代17家词,共52卷。
·
3
2
1
·
总第114期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年8月
陈子良《石莲庵汇刻山左人词》委诸艺风老人校刊,刻印非常精致。缪荃孙在《石莲庵汇刻山左人词》的序言中这样写道:“戊戌之冬,吴粮储仲饴同年属为校刻山左人词,先得国初王西樵、阮亭、宋玉叔、曹实庵四家,续于百家诗选得杨圣期、唐济武两家。宋词得李端叔、辛稼轩、周公谨、李清照四家。乙亥复得国朝赵饴山、田在田两家。庚子又于六十家词得柳耆卿、晁夭咎、王锡老、侯彦周四家。于典雅词得赵渭师一家,共十七家。”[11](P407)分别为乐章集一卷,附乐章集校勘记一卷、乐章集校勘记补遗一卷、乐章集逸词一卷;姑溪词三卷;琴趣外篇六卷;审斋词一卷;孏窟词一卷;拙庵词一卷;稼轩词十二卷;草窗词二卷,草窗词补遗两卷;漱玉词一卷,附录一卷,补遗一卷;炊闻词二卷;衍波词二卷;二乡亭词三卷;竹西词一卷;志壑堂词一卷;珂雪词二卷,补遗一卷;饴山诗余一卷;晚香词三卷;附西圃词说一卷。
(三)石莲庵汇刻九金人集
吴重3还刊刻了《石莲庵汇刻九金人集》共一百五十卷。九金人指王寂、赵秉文、王若虚、李俊民、元好问、蔡松年、段成己、段克己、白朴。《九金人集》依次分别为:《拙轩集》光绪二十年甲午刻于信阳;《滏水集》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刻于湖北;《滹南集》光绪十二年丙戌刻于陈州;《庄靖集》光绪十六年庚寅刻于开封;《遗山集》光绪三十一年乙巳补于江宁;《明秀集》光绪三十年甲辰刻于江宁;《二妙
集》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刻于江宁;《天籁集》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刻于江宁,这套书的刊刻为金代文学的保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石莲庵汇刻山左人词》、《石莲庵汇刻九金人集》,校勘精严,版式字体在当时刊刻的文集中堪称佼佼者。另外,吴重3著有《石莲庵诗》、《石莲庵词》各一卷,《石莲庵乐府》(散曲)一卷、《吴氏族谱》十二卷。编有《石莲庵藏书目》,不分卷,紫格稿本,原稿未署名,多为吴重3手书,字迹卓然可辨,十二册一函,今藏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善本室。传世之本还有《海丰吴氏藏书目》,不分卷,清抄本,一册,八行行字不等,蓝格白口,四周单边,今藏国家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吴重3辑.吴氏世德录(卷2)[M].光绪九年(1883)陈州刻本〔2〕 赵尔巽主编.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7
〔3〕 孙葆田主编.山东通志[M].山东通志刊印局铅印本,1915〔4〕 郭成伟.中外法学名著指要[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5〕 徐珂编撰.清稗类钞(第九册)[M].中华书局,1986
〔6〕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7〕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编.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2册)[M].
齐鲁书社,1996
〔8〕 王国维原著,胡平生、马月华校注.简牍检署考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9〕 周晓陆.秦封泥集[M].三秦出版社,2000
〔10〕 王绍曾、沙嘉孙.山东藏书家史略[M].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2
〔11〕 山东文献集成编纂委员会编.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45册)[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韩来英,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图书馆馆员。
(上接第119页)资纸上卧游,实有关经济者”。由此知,此书的编写,是为政治、军事服务,表明了明末文人积极的经世致用的观念。
此书还体现了明末积极向西方学习的开放思想。如此书采用西法所绘“世界地图”,使得序者发出“至所附五大洲,殊方绝域,林林总总。上隶星野,纵横数十万里,较若列眉。皆神禹伯益之所未闻。一旦入我国家幅员中,不为崇古来一巨丽之观哉”之感叹。
5.4 采录文献
该书编纂之时,采录书目二十九种。卷首目次之后开列采录诸书目,书目中既有《大明一统志》、《广舆记》、《水经注》等地理著作,又有《名贤纪录》、《昭代名臣记》、《万历武功录》等历史文献,更有《占候纪略》、《食物本草》等跟地理和政治方面没有关系的著作。而所录书目之《缠度分野》、《利西来经纬略》,卷端所附“世界地图”里包括五大洲在内的许多地理名称都有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的痕迹。这些证据足可证其是明末地理文献之集大成者。
参考文献
〔1〕 汇辑舆图备考全书.南京:版筑居,崇祯六年(1633年)
〔2〕 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3〕 雷梦辰著,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4〕 周文炜及周氏家族刻书研究.htt p://www.douban/re2 view/1489556/
〔作者简介〕 姜瑞珍,女,1965年生,副研究馆员,烟台图书馆副馆长。
·
4
2
1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