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之居
住进自然,诗意地栖息
在小说《Born in the trees》中,主人公男爵从12岁生日那一天起,突然决定这一辈子都要在树上生活。作品中关于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一种别样的世界观与哲物观,无不敲打着每一位读者的心。
一直以来,将自我交于自然、融于自然,早已不只是艺术家笔下的烂漫想象,更成为无数人梦里画外都在轻吟浅唱的诗与远方——“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海子描绘了一幅春暖花开的美好图画,成为多少人共同的诗意与苍茫的向往。
从卢照邻“田家无四邻,独坐一园春”的乡间独居,到韦应物“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烟”的生机勃勃,从宋之问“芙蓉秦地沼,卢橘汉家园”的尘世繁华,到陈子良“我家吴会青山远,他乡关塞白云深”的岁月悠长,在住房的长河间,人们怀揣着诗意的想象、美好的情怀,游弋了千百年。而今天,所有关于美好居家和理想住宅的渴望,都复归于“自然”与“人本”。从几千年的茅
草屋历史到近百年前逐渐流行的砖瓦房,再到如今遍地开花的高层建筑,关于居住的探索从未停止。展望更加美好的明天,所有最诚挚的、献给未来的爱,则将是全面颠覆传统的生态之居。这些住进森林的房子,不仅承载着人们对于诗意栖息的美好向往,也必将引领着人们“向美而居”,重塑人居新时代。陈子良
建筑的诗意与哀愁
人类发明建筑,并且不断生产建筑,而这些建筑曾一度将人与自然隔绝。从远古时期囿于山顶洞中的岌岌自危,到封建时代茅屋秋风的大庇天下,行进在千百年间的建筑艺术,始终在不断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理应保持的合理与适度。但是今天,在生活之外,我们所希冀的,更是要将建筑作为机制,来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应该让人们去面对和认同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类和其他物种都是平等的,人们应当去认识和了解如何与其他物种共生。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筑成为人类和自然之间相连共生而搭起的沟通桥梁,于城市而言,这样的建筑引领着未来,也是今天的我们,所渴盼实现的有希望的建筑。
从建筑延伸向更多,我们不得不看到,当前世界上仍然存在着太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比如大部分的产品都遭受着商业化的侵蚀等。另外,目前世界上的一些地区仍旧面临着严峻的
饥饿、粮食供应不足、产品质量差等问题。因此,“地球花园”这一划时代性生活概念的提出和推广,不仅呼吁人们重视土壤等用以滋养生命的材料、重视地球能源,更志在以全新的审视方式来提醒每一个人,正视建筑与发展之间长期以来的固有矛盾,并借助跨时代的建筑理念和生产方式来打破禁锢,最终实现真正具有品位而又高品质的“诗意的栖居”。
诚如所见,城市的密度越来越大,但是我们不能从扩建的角度来看城市的发展,而是要在城市现有的边界之内,通过巩固和重建来发展城市。当下,比如何打造华丽的房子相比更加重要的,仍是聚焦于如何以更好的建筑来帮助人们重新建立与城市,自然和农业的良好关系。如果能够在原有城市边界的基础上向内部发展,将极大减少对周边农村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样,城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仅仅体现在宏观方面,也存在于单个的建筑中。在厘清城市、人、自然与建筑之间微妙的关系之后,应以怎样的一种全新形式来引领世界建筑的再一次变革与出新?屹立于米兰的“垂直森林”,毫无疑问,是当之无愧的行业先驱和经典案例。
住进城市森林,到未来乌托邦
BBC地球脉动第二季最后一集,揭示了为什么让野生动物进入我们的城市会是一个健康城
市的秘诀,而在米兰中心Isola、由世界知名的建筑设计机构Stefano Boeri所打造的这座“垂直森林”建筑,作为人类城市与自然相融的案例出现在最后。垂直森林的一期工程在2014年竣工,包括了两个分别高110米和80米的住宅塔楼,900余棵树(3,6,9米高),4000余株灌木以及15000株多年生植物,藤蔓,花卉根据阳光,高度等因素确定分布在建筑的外立面上。可以说,米兰的首个垂直森林目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建筑项目,而是由植物学家、昆虫学家、风动力学家和材料学家联合的团队构筑而成的科技项目,还获得了高层建筑界的奥斯卡CTBUH的“2015 年度世界最佳高层建筑奖”。
垂直森林也将会成为益虫和候鸟停留的新家园。建造这些垂直绿化相当于安插了一个10000平方米的森林在城市之中,其产生的微观环境将为住户提供氧气的同时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碳和杂尘,并有效的隔离了城市噪音。大量的树木为建筑中的居民减弱噪音,阻挡和吸附侵袭城市的空气污染,还起到了调节气候的作用,进而减少了整栋建筑空调、空气净化器等用电器的电能消耗。树木的灌溉则循环利用层层过滤的生活污水完成,也节约了水资源。更进一步地,,项目最大的意义在于将这种提出了多年的建筑概念以一种可行、合理的方式予以实现,建成4年来并未发生较大的问题。
同样地,也在2015年,博埃里事务所从众多入围项目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在瑞士,洛桑,勒南附近沙瓦讷,建造住宅塔楼的设计项目——雪松之塔。继米兰之后,将“垂直森林”概念在雪国瑞士生根。作为欧洲继米兰垂直森林之后的又一垂直森林概念项目,雪松之塔由博埃里建筑事务所设计,Buro Happold负责设计工程,以及Laura dall'agronoma cats设计植物构成。
“雪松之塔”不只是一座大厦,也不单单是一座高大的住宅楼,它更是一个崭新住宅模型的原型,一座结合了舒适的公寓与秀丽湖景,被植物世界所环绕的建筑;尤其是在那些已栖息在地域里的各种雪松的包围下,堪称“天堂之门”,成为洛桑北部的地标。作为体现城市领域与自然领域之间新关系的生活符号,雪松之塔在湖泊,森林与田野之间印证了自然与城市的绝妙平衡,而这些元素构成了“Chavannois”景观与莱蒙湖的DNA。在规格上,建筑高117米,规划面积为52 x 15.5的长方形,面向南北,高36层,设施包括健身房,办公室,住宅和餐厅等。建筑将承载超过100棵树(4种类型的雪松)并覆盖以总计3000平方米左右的灌木和其他植物。同时,凭借可变长度的悬臂元素,丰富了外立面并打破楼层的规整性。这些突出的悬臂主要位于南面与正东部和西部的外墙3米以上的位置。也由此,公寓的阳台延伸了外部空间,使得人们能够充分享受风景。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建立了一种体量/空隙的关系,使得建筑和公共开放空间互相交替。建筑体之间的空间变成了充满活力的环境,有着充分的活动性与社交性。同时,将塔楼与基座分开的设计则引入了公共活动,在公共与住宅焦点上丰富塑造了社区的元素之间的城市关系,再加上新的建筑物沿南北方向植入,它们共同重新定义了整个介入的观点和过程,以及现场,城市,高速公路,地面之间的关系。
与世界平和对话
看得见的是财富数字,看不见的是劳心劳神。看得见的是叱咤风云,看不见的是辗转腾挪。看得见的是锦衣华服,看不见的是满心疲惫——的确如此,城市精英,需要一处理想居所,把所有的拼搏和坚持安放;需要一处静地,与这个世界平和地对话。
诚然如此。而今,让城市变为森林的人居形态正在成为现实,而这,或许可以一举解决绿化和住房问题。尽管有人指出生态住宅等诸多概念只是开发商为了售楼搞出的噱头,但从意大利米兰到瑞士洛桑,城市垂直森林的实现让这种在案头上被探讨了十余年的理念终于落到了实地。在这些主流的前沿建筑思潮影响和引领下,将彻底改变城市钢筋水泥林立的环境风貌,使家变成家园,使城市变成森林。
展望未来,一处称得上高品质的住房形式,首先应该是这样的:居住与自然融合,环境与奢华同在,车辆在空中穿行,每层楼就是一座四合院,每户客厅外都有一座私家院子,建筑外墙长满植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此,人类住房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试想一下,当你到达自己所居住的大楼时,第四代住房的空中停车系统正在识别车辆,而载车电梯已开门等你了。不仅30秒内可抵达任何楼层,更将通过空中街巷道路,将车开到自家门口的停车位上。实行人车分流,行人从载人电梯出来即在室外街道上。没有了电梯厅之后,将大大增加房屋的实得面积,增加产品市场竞争力。它每层楼都是一座公共院落,一条街巷,使居住重新有了街坊四邻,有了生活气息;使住户如同住在四合院里一样,有了活动空间。在第四代住房,每层楼的每户人家门前都有停车位。不用再建地下停车场,使住户彻底告别空气污浊黑暗的地下停车时代。每家每户的客厅外都有一座私人小院,一块几十平米土地,可在家种树、种花、种菜、遛狗、养鸟、聚会、聚餐、休闲,娱乐……隔空的屋顶设计,将彻底隔绝楼上楼下噪音,还可使每家每户都是独栋别墅,这将使它比郊区别墅居住更安全,生活更私密、视野更广阔,以及大量节约土地。
惊喜的是,这样的住房产品可建在城市中心任何地方,更方便使人们上班、上学、生活、医疗和出行,带给人无比健康的生活。与此同时,它虽然是一种比别墅更好的房子,但其
建筑占地和建设成本却只与普通住房相当,房价也应亦相当,各类户型及面积大小均有。可以说,这是所有老百姓都买得起和住得起的房子,并给老百姓带来巨大实惠。由此,第四代住房,辉煌与自然并存,奢华与环境同在,堪称一项人类前所未有的、并能划时代提升人类居住品质的重大研究成果,第四代住房故而被业内外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也由此,第四代住房,开启一个人类住房新的时代。使住在城市中心的人们真正住进理想中的“桃花源”,不必远行去寻觅,便能够轻松乐享田园生活。
作为一种新的建筑形式,第四代住房从横空出世到步入寻常生活,仍然任重而道远,还有着很多方面有待观察,比如高空植物在高纬度地区的成活难度,蚊虫和动物的对策,以及当树木长大后楼房的承重问题……甚至在一些专业人士看来,建筑本身确实具有现实意义,但更高的成本是否会让消费者们买单,都还有待商榷。但是,无论如何,这种同时解决了环境和居住问题的建筑形式,仍旧让我们期待不已。
未来早已来,惊喜在贵州
我们无法否认,无论前行的路途中还存在着多少艰难和需要探寻的未知,第四代住房、城市垂直森林,这一系列关键词,必然早已成为从现在起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建筑行
业的主流趋势和必然导向。作为开启真正意义上第四代住房的“先导”,追根溯源城市垂直森林项目,其实不难发现,原来,未来早已来到我们的身边。
其实,虽被称作“第四代住房”,但“城市垂直森林”这一产品模式并非新鲜物。事实上,将该类型产品商业化的鼻祖是来自马来西亚的建筑师、生态环境学家杨经文。早在上世纪90年代,杨经文就与马来西亚皇家王子汉沙合伙成立汉沙一杨建筑设计事务所,在马来西亚Mesiniaga大厦、Roof-Roof House以及新加坡EDITT热带生态大楼等高层建筑中引入垂直绿化。其中,新加坡EDITT大楼获得1998年热带生态建筑设计大奖,后被新版《生态设计手册》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