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护理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一种新的人才观,与过去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大多数学生相比,应用型创新人才具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不仅具备胜任某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能力[1]。21世纪的到来,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给高等护理教育也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和挑战,其中关键的环节就是要求不同层次的高等护理教育迅速完善其人才培养模式,使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更好地实现护理服务的功能[2]。我校为省属普通高校,从2002年招收四年制护理本科,经历了2002版、2005版至2009版培养方案,2009版明确了我校护理学专业的专业定位,构建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了我校高等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 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整合课程及其教学内容
课程设置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宽口径,扩大学生知识面;二是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动手能力;三是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活动,不拘形式,在各个环节都应加以引
导。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学科问交叉和渗透也越来越多。在通识课、学科基础课及专业课三大块作出了适当的调整,其基本构成比例为35%、45%、20%,既符合学校整体要求,又突出了本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定位。
1.1 通识课平台方面
体现“厚基础”,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注重计算机运用、外语交流和人际交往沟通等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配合全校性人文社科类课程公共选修课的开设,要求从大一到大三的6个学期中,至少修满12个学分,以充实人文管理综合素质。将计算机课程开设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将大学英语开设为大学英语和英语口语。
1.2 学科基础课平台方面
这类课程以少而精的必修课配合开设相关选修课程的主要原则,选修设置最低学分要求,为140学时,比例为5.38%。将原来的解剖组胚、生理生化基础课程整合为为正常人体学1和2,将病理病生、病原免疫基础课程整合为疾病学基础1和2,加强基础课程的整体性和连贯性,避
护理学专业就业方向免自成体系的重复和各自为政。是“宽口径”要求的具体体现。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应变能力,并为后续学习奠定较为深厚、扎实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