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醉翁亭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研读景物描写的语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重点)
2.理解作者以“醉”写“乐”的笔法,理解“醉”与“乐”的关系。(难点)
3.结合背景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思想。(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问:课文背诵情况。
师:《醉翁亭记》对人、景、物的描写用语准确,用散文的形式表现诗的语言,既有诗的凝练韵味,又有散文的节奏,表情达意既含蓄又鲜明。本节课,我们就来研读一下本文的内容,欣赏一下醉翁亭之美,体味一下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二、自主预习
1.成语积累:《醉翁亭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流传至今。例如形容宴饮尽欢的觥筹交错;比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的峰回路转;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事情真相大白的水落石出。
2.用原句填空。
(1)奠定全文抒情基调,将写景与抒情联系起来的千古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太守自号醉翁的原因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3)描写琅琊山朝暮之景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
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描写琅琊山四时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5)描写太守醉态可掬的句子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根据作者的描述,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醉翁亭的位置。
明确:醉翁亭位于滁州西南方向的琅琊山上沿山路走六七里处的酿泉边上。
4.概括文章各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段: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第二段: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第四段:宴罢归去的情形。
三、合作探究
(一)内容理解
1.第一自然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近依次描写了哪些景物?
2.第二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
3.第三自然段依次写了哪四个场面?
4.第四自然段是如何运用衬托的写法的?
明确:
1.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等景物。
2.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四季不同的景以及出游的乐趣。
3.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4.“树林阴翳,鸣声上下”,用树木之静衬托出百鸟欢鸣之动;以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二)语言品析
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极富特,请结合例句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醉翁亭记教案
示例1:大量运用了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
示例2:全文21个“也”字,每一个“也”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义转折的标志。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
示例3:全文25个“而”字,把诗一样齐整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
岩穴暝”两句,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使文章舒缓从容,把作者欣赏“山水之乐得之心”的闲情雅致充分表现出来了。
示例4: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如“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经成为流传至今的成语,脍炙人口。
(三)思想感情
1.本文以“乐”字贯穿全文,写了作者的哪些“乐”?你是如何理解这些“乐”的?
明确: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乎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滁人游”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老人孩子,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生活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2.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于“乐民之乐也”(与民同乐)。作者不是酒醉,而是被美丽的山水景所陶醉,更为滁州百姓的安居乐业所沉醉。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
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
(四)感悟启示
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滁州治理得蒸蒸日上,人民安居乐业。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提示:围绕“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乐观”回答即可。
四、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醉情→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与民同乐
五、作业设计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这是吟咏醉翁亭的一副对联,请你结合《醉翁亭记》回答:
(1)“翁”指________;“山”指________。
(2)联系《醉翁亭记》中的相关描写,谈谈“亭影”为何“不孤”?
明确:(1)欧阳修琅琊山(2)因为醉翁亭旁有酿泉流淌,默默相伴;醉翁亭下有滁州人、欧阳修等游乐;日暮时分有飞鸟鸣乐。(写出两点即可)
六、教学反思
1.这是一篇经典美文,本教案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文义、品味文章思想内涵、陶冶情操的作用,让学生在诵读中对文中语言进行加工再造,通过想象,体会语言形象,感悟
作者的思想情感,把优美的语言升华再现。
2.按照“疏通文义”——“整体感知”——“内容理解”——“语言品析”——“思想感情”——“感悟启示”的顺序研读课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问题设计精妙,很好地解决了学习重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