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品味文美、情美,背诵全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感受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
  3、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确立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理解文章游记的内容和“与民同乐”的主题。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确立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导入新课→ 阅读指导→ 整体感知→ 学案式学习→ 主题探讨→
  欣赏片断→ 背诵指导→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四、文本解读:
  1、板书作者的`思路1
  醉 翁 亭 记
  欧 阳 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太守醉 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以醉写乐
  醉情:与民同乐
  醉
  融情入景,借景抒情
  句式灵活,骈散相间
  我们醉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文美
  板书设计2
  ①引入:亭子环境:环滁皆山——琅琊——酿泉——有亭翼然(从远到近)
  亭的得名: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名句)
  ②写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乐亦无穷
  ③写游写宴: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④写归: 太守归:众宾从—游人去—禽鸟乐
  三种乐:禽鸟——游人——太守
  结尾:道出姓名,揭开谜底
  3、重点难点内容处理方法
  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和积累文言知识。诵读方面,教师先背诵的方式,激起学生比一比较量一番的欲望;积累文言知识方面,采用学案式学习。
  文章的主题以及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教学时采取讨论探究式。
五、助读材料
  1、正音。
  林壑 hè 晦明 huì 伛偻 yǔ lǚ 山肴 yáo 野蔌 sù
  觥筹 gōng 林霏 fēi 暝 míng 洌 liè 弈 yì 阴翳 yì
  2、①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
  山环绕图 → 琅琊秀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醉翁亭的环境/山-泉-亭(远—近,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亭名由来。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设下悬念)
  ②琅琊山间朝暮之景 日出-云归 (朝暮之景)
  四季之景 野花-树木-风霜-水石 (春 、夏、秋 、冬)山水之乐(风景图)
  ③人们游琅琊山的四个场面: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风俗图)
  ④归结全文,三种乐: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点明主旨-----与民同乐。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教案
  (4)判断(者--也)
  4、解词
  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己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己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i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近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