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用生动精练的语言描述三峡的四季景。
过程与方法:查寻《水经注》和郦道元的有关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祖国河山壮丽奇伟的景和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四季不同的景的描绘。
教学难点
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景。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你到过三峡吗?三峡是由哪三个峡组成的?(请知道的同学来回答)
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在长江上游四川奉节县和湖北宜昌县之间。峡,是两山夹水的地方。三峡属江水中的一段。古代称长江为江水,长江全长6299公里,是世界上第三条最长的河流。它发源于西藏高原流过地势较为平缓的四川盆地,突然遇到四川东部湖北西部海拔较高的巫山地区,水流只得穿过滩多而河床又窄的峡谷地带,这就形成了三峡的奇丽风光。出了三峡,长江又继续向东,直奔东海。在长江沿岸众多的风景区中,三峡以雄奇壮丽而著称全球。
二、整体把握课文,并赏析课文
《三峡》节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是一篇描写三峡水势及两岸风光的精美散文,文中的内容就好像一幅又一幅的山水画。细细品读之中,不时会有闪亮的美点进入我们的眼帘。作者竟在这150余字极短的篇幅展现了无限风光,颇有“尺幅千里”的意味。
文章的第一段只有33个字,却是全景。总写了磅礴的山势,勾勒出700里三峡的雄险,描写了峰连绵、隔江对峙、山高峡长的壮丽。就那么一笔,视点变化多姿,“三峡七百里”写三峡之长,似乎只有俯视才可能尽收眼底;“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的高峻,是纵向的极目远望;“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峡谷的幽深,分明有从下向上仰望的感觉。还巧妙地进行了侧面烘托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得多好——抬头看天,不到“亭午夜分”,连世界上最有光彩的事物都难以看到,这山还不高吗?这峡还不深吗?
第二段写的是夏季的江水,从写法来看,作者运用了“层层铺展”的手法美美地将水写了一番。第一层,用“沿泝阻绝”写出水涨路绝的壮观景象;然而这还不够,又写第二层,用一个“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特例来极写水速之巨大;然而这还不够,再来一笔,假设“乘奔御风 ”来与飞快的流速进行比较,从侧面再次进行有力的衬托。在这几笔之中,写得最美的就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那几句,它不仅仅从时间之短、距离之长写了水之流速,它可让我们想象三峡江流的汹涌向前、奔腾咆哮,它可让我们感受到我们坐在小小木船上飞流直下、一泻千里、荡魂摄魄的快感,它还让我们联想到,李白那极具美感的《早发白帝城》, 是不是对此的创造性改写呢?
第三段写的是春冬江景,此时时令不同,水退潭清,山水秀美,与夏日相比又是一番景象。这一段好像是用取景框选取的极为美丽的一角,然后用神工妙笔生动地描画,精心地点染。作者好像是在用这种特写式的精心描绘“以点带面”,来表现三峡与江流的处处美景。这美丽的一角是立体的、错落有致的。低有深潭,然而写深潭还嫌单调,还要写潭中的倒影;高有绝,然而写绝还觉单一,还要写上的怪柏;再添几道“悬泉瀑布”,让它们“飞漱其间”,又是壮美的一景。这美丽的一角又是调润泽的、动静有致的。你看“素湍绿潭”,雪白的是急流,碧绿的是深潭;你再看“回清倒影”,回旋的是粼粼的清波,晃动的是模糊的物影;更不用说那跌宕多姿、水花飞溅的“悬泉瀑布”了,它们甚至让我们听到了那哗哗的水声,甚至让我们感觉到了随风飘洒到我们脸颊上细微的飞沫。在这水清、树荣、山峻、草茂的地方,在这生机盎然的山水之间 ,谁说不是“良多趣味”呢?
《三峡》,美在那一声悠长的渔歌。第四段写得特别有情调,特别有意境,它写的是秋景的凄凉。从全文来讲,作者在写了夏、春、冬之后必定要描写秋景,而写秋景必定要注意精选不同的角度。于是,在写了高山深峡、急流碧水之后,他调动笔锋为寒林高猿敷设上一笔 ,在写了雄壮、险峻、秀美之后,他着力地表现肃杀,在写了形、写了之后并没有忽略写声,到此作者已多角度、全方位地把三峡的神奇美丽表现在我们的面前。所以不论
从哪一个角度讲,这一段中的描写均是妙笔,都能让人进行回味悠长的咀嚼。然而更妙的、更美的就是那一声渔歌,就是那一句似乎顺手拈来同时又是巧妙点缀的渔者之歌。本来,“林寒涧肃”已经是够凄清的了,“空谷传响”的“高猿长啸”已经够凄异了,啼声的“哀转久绝”已经能够让闻者倍感寒意了。然而一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顿然将这凄寒之境进行升华,它唱出了哀婉的猿声中旅人的悲凉心境,更加烘托出秋景的凄凉,给人余音缭绕之感。这时的描写,就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如果说在此之前所写的是“风景”的话,到这里已经表现出“风情”;如果说在此之前是写“景”的话,到这里已带着写“意”之味。在尽写了山光水之后将笔触转向“猿”与“人”,从而深化文章意境,这就是作者的妙笔所在。
三、探讨课文
1、全文在段落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全文可把第一段和后面三段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总三峡形势,后一部分描写三峡四季景。写形势重点突出山,写景主要描写水和其它景物。写山时可感到有水,如“两岸”写水时,则不忘有山。如“陵”、“空谷”。这样写山与水,虽各有侧重,仍可衬托出山水相依的关
系,又可体现出两山夹水的“峡”的特点。
2、写景部分,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四季?
写景部分,描述了四个季节,但不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而是先述夏,次则合写冬春,最后写秋。这样的安排,贯穿了夏水盛,秋水枯,冬春之水状况相似的线索。
四、总结课文
作者对三峡形势与四季景的描写,是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能引起读者对祖国如此雄伟奇丽的山水的向往与热爱。
五、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第二自然段,思考这部分写景的层次结构有什么特点?
醉翁亭记教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