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岳阳楼记》教案
1.介绍缘由,简洁凝练。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起笔,点明时间,格调庄重雅正;接着推出“谪守”二字,为全篇议论奠定了基调;再以“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高度概括,高度凝练。接着概述重修时的盛况。“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一句,写出了岳阳楼重修后的文化氛围、诗情雅趣,为下文“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埋下伏笔。“属予作文以记之”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这段文字简明扼要,作者一方面对好友的政绩十分赞赏,另一方面对“重修岳阳楼”的盛举表示支持。这反映了作者一种积极的政治态度: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也应该奋发有为,而不能消沉下去。下文的写景、抒情、议论都是围绕着如何对待贬谪这一点展开的。
2.描写美景,情景交融。
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全篇写景范围。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的大观胜景,一“衔”一“吞”,气势磅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写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又以“前人之述备矣”一句轻轻带过,既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又转出新意。“然则”一语,转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提出一个“异”字,开启下文。
3.览物而悲者。
用“若夫”引出一幅阴冷的画面,写淫雨,写阴风,写浊浪,看不见日月的光辉,看不见湖边的山,连船只的影子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到傍晚更是气氛阴沉、恐怖,情景凄凉,为下文写“感极而悲”渲染气氛。“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此句写了迁客骚人阴雨天登楼观景时的普遍心理状态。物暗己悲,为下文议论“不以己悲”埋下伏笔。
4.览物而喜者。
以“至若”引出一幅洞庭春晴图。“至若……青青”一句写白天一片春风和畅、波光明丽、水天一碧的景象。沙鸥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岸边的香草和兰花也生机盎然。“而或……何极”一句写夜晚烟雾消散,明月千里,湖光泛金,月影如璧,一派春光,调明丽,为下文写“其喜洋洋”营造氛围。“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此句写出了天气晴好时迁客骚人登楼观景因欢乐而生发的思想感情。景明则喜,为下文议论“不以物喜”埋下伏笔。
5.对比手法,融情于景。
3、4两段,主要写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景一暗一明,情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照,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所表现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境界,自然过渡到下文论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思想境界上来了。
6.政治抱负,议论明旨。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第5段,作者用一个设问句转入议论。“异”是关键字眼,说明“古仁人”不同于上述两种人。最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回答,进一步揭示了古仁人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之“异”。这一传诵千古的警句,既概括了古仁人的宏伟抱负,又表达了作者高远的志向。结尾一句“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以“古仁人”为学习榜样的决心。通过对迁客骚人登楼时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1.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
文章先叙事,交代了作记的缘由,并赞美了滕子京的政绩,由此很自然地带出了景。作者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洞庭湖的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从而由景入情,引出迁客骚人因己而悲、因物而喜的两段文字,并着力渲染“悲”和“喜”的气氛,最后将迁客骚人的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进行对比,自然引出议论,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表达自己的旷达胸襟。作者将多种表达方式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使文章环环相扣,层层蓄势,气象宏伟。
2.剪裁得体,繁简得当。
作者胸有全局,剪裁得体,把文章的重心放在说理申志上,因而写巴陵胜状只以几笔带过,惜墨如金。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加以总括,文辞不过于铺张。写登楼者的两种所见所感,虽纵情铺叙,泼墨
如注,但实用贬抑之笔,目的是反衬下文的“古仁人之心”,抑此而扬彼。详略得当,中心突出,不致因平均用墨而湮没主旨,又不致因轻重倒置而喧宾夺主。
3.语言优美,音韵和谐。
本文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如“潇湘”“隐曜”“满目”“游泳”(以上双声),“远山”“长江”“万千”“静影”“锦鳞”(以上叠韵),收到了金声玉振、回环往复的共鸣效果,形成了极强的视听冲击;大量同义词的使用,如衔—吞、际—涯、通—极、隐—潜、
啸—啼、心—神等,使表意更加精细准确,使文章语言错落有致而富于变化;大量反义词的使用,如废—兴、朝—夕、宠—辱、喜—悲、进—退、忧—乐等,在对比和衬托中,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本文记叙多用散句,写景多用偶句。散句长短错落,质朴平实;偶句两两相对,珠联璧合。文中多用四字句,具有音韵协调、语气呼应、语意互补、整齐流畅的特点。这些短句,多为平仄交替,多以平声收束,读之悠扬婉转,余音袅袅。
这篇散文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所产生的不同情感,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1.作家作品。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感受深刻。27岁登进士及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天禧五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康定元年,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此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颍州任途中病死。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他的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文体知识。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写景状物,如《小石潭记》;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游记,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文体;杂记,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的文体;记事,古代记载人物生平的文体。
3.作品背景。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构筑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
的。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被贬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想劝慰他,却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劝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4.故事拓展。
范仲淹应灾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庆历新政”夭折后被贬出朝廷的范仲淹,从邓州(河南)移任杭州知府,时年已经61岁。次年,恰遇杭州大旱,粮食奇缺,粮价飞涨,很多百姓卖儿卖女。范仲淹采取了三大措施:一是大兴公私土木之役,发动各地将寺庙、仓库、钱库、官舍等地方,全部修葺了一遍;二是
纵民竞渡,杭州旅游业大兴,贸易、饮食、服务业发展蒸蒸日上;三是提高米价,外地米商听到这个消息,日夜兼程运米至杭,带动了运输业发展,等到各地粮食充盈于市,粮价又自然回落了。
《宋史》里记载了范仲淹多次赈灾济民、造福百姓的事迹。应灾的核心是先让老百姓吃上饭,不管律法上怎么写,不管上面怎么说,只管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他屡屡应对得当,政绩卓著,受到万民敬仰。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谪守(zhé)朝晖夕阴(huī)迁客骚人(sāo)
淫雨霏霏(yín)(fēi)薄暮冥冥(míng)潜形(qián)
岸芷(zhǐ)皓月(hào)心旷神怡(yí)
宠辱偕忘(xié)浩浩汤汤(shāng)
2.重点词汇释义。
(1)谪守巴陵郡(因罪贬谪流放,出任外官)
(2)百废具兴(兴办)
(3)增其旧制(增,扩大;制,规模)
(4)予观夫巴陵胜状(胜景,美景)
(5)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6)横无际涯(边际)
(7)朝晖夕阴(日光)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壮丽景象)
(9)前人之述备矣(详尽)
(10)迁客骚人(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迁,贬谪、降职)(11)得无异乎(表推测)
(12)淫雨霏霏(连绵不断的雨)
(13)浊浪排空(冲向天空)
(14)日星隐曜(光芒)
(15)山岳潜形(隐没)
(16)樯倾楫摧(倾,倒下;摧,折断)
(17)薄暮冥冥(薄,迫近;冥冥,昏暗)
(18)登斯楼也(这,这个)
(19)去国怀乡(去,离开;国,指国都)
(20)忧谗畏讥(谗,说坏话;讥,指责)
(21)满目萧然(凄凉冷落的样子)
(22)春和景明(日光)
(23)一碧万顷(极言广阔)
(24)沙鸥翔集(停息)
(25)锦鳞游泳(美丽的鱼)
(26)岸芷汀兰(小洲)
(27)郁郁青青(形容草木茂盛)
(28)长烟一空(全)
(29)静影沉璧(圆形的玉)
(30)此乐何极(哪有尽头)
(31)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32)宠辱偕忘(宠,荣耀;偕,一起)醉翁亭记教案
(33)把酒临风(把,持、执;临,迎着)
(34)其喜洋洋者矣(高兴的样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