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教师:李新建 地区:益阳南县 学校(通信地址): 湖南省南县第一中学
邮编:413200 : xinjian315@sina
学 科 | 语文 | 教材名称 | 高中语文必修2 | 教材出版社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
课 题 | 荷塘月 | 年级 | 高一 | 学期 | 上期 | 学段 | 第2学段 | |||||
教 学 目 标 | ||||||||||||
教 学 重 点 | 1、作者的游踪。 2、重点语句段落的讲解,修辞手法的学习,词语的表情达意。 3、通过文中的字眼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以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 |||||||||||
教 学 思 路 | ||||||||||||
主要 教学 方法 | 1、 1、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2、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分析写景段落的写作技巧,体悟语言美。 3、通过练习使学生在课堂上运用归纳出来的写作技巧进行巩固训练。 4、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 |||||||||||
教 学 资 源 | 1、 课文配乐朗读录音。 2、多媒体课件。 | |||||||||||
教学过程预设(第一课时) | ||||||||||||
课时 | 环节 |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 设计意图 | ||||||||
一、 导入新课 | 说到荷花,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它是古典诗词曲中经常使用的意象。我们知道有个人最喜欢荷花了,他称赞荷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就是周敦颐老先生。写荷 | 1、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2、让学生认识到识记一定量的诗歌名句的重要性。 | ||||||||||
一、 导入新课 | 花的诗句也是很多的,大家想想看都有哪些啊? ppt展示: 1.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唐]杜牧《齐安郡中偶题》) 2.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昨尘。惟有绿荷红菡萏,舒卷开合任天真。([唐]李商隐《赠荷花》) 3.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宋]周敦颐《爱莲说》) 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周敦颐《爱莲说》) 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6.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7.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宋]杨万里《暮热游荷花池上》) | 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有关荷花的诗句 | 1、引发对文章的兴趣。 2、让学生认识到识记一定量的诗歌名句的重要性。 | |||||||||
共 三 课 时 | 二、 作者与背景介绍 | 1、走进作者(出示图片)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祖籍浙江绍兴。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诗坛,1929年出版诗文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并致力于散文创作。代表作《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匆匆》《荷塘月》《温州的踪迹》《绿》等,其散文写景委婉细腻,语言清新秀丽,感情真挚朴实,富有艺术感染力。有《朱自清文集》。 2、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 这年,正是大革命失败之际,蒋介石叛变革命,独裁代替了民主,黑暗代替了光明。朱自清也陷入了彷徨苦闷之中。他自己知道,“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朱自清《哪里走》) ①、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朱 | 了解有关文学常识,思考作者的写作缘由 | 1.识记文学常识。 2.了解解读文章要知人论世。 | ||||||||
二、 作者与背景介绍 | 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②、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我既不能参加革命与反革命,总得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的过日子了。我是想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这一生。我终于在国学里出了一个题目,开始像小儿的学步.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乐意这么走,也就没有法子。 (朱自清《哪里走》1923年2月) | |||||||||||
共 三 课 时 | 三、 朗诵欣赏与指导 | 1)、听录音朗读,并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煤屑 幽僻 蓊郁 踱着 弥望 袅娜 霎时 颤动 脉脉 酣眠 参差 乍看 媛女 纤腰 沾裳 敛裾 2)、朗读指导 1、朗读的基本要求 ①、要求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读破句。 ②、要求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 ③、要求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朗读的停顿技巧 停顿是语句间的间歇、声音的休止。一般分五级。 篇名、小标题与正文之间,段与段之间,一般停三拍。 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停两拍。 分号,停一拍半。 逗号,停一拍。 顿号、间隔号,停半拍。 长句中没有标点的地方有的也要适当停顿;根据作者在句子中所表现的感情应作适当停顿。 3、朗读的重读处理 重读就是把句中重要的词语读重一些以示强调。“重要的词语”要根据具体的句子来体会确定。 一般地,句子中的主语、动词谓语、修饰限制的定语要做重读处理,复句中的关联词语要做重读处理,感情彩比较强的词语要做重读处理。 4、 朗读的语调变化 在朗读时,通过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常见的有升调、降调、曲调、平调四种。 | 1、欣赏文章录音朗读,进入文章情境; 2、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 1、让学生通过欣赏录音朗读进入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的情境之中 2、让学生掌握散文的朗读方法和技巧。 | ||||||||
共 三 课 时 | 三、 朗诵欣赏与指导 | 一般地,表颂扬的、赞叹的、热诚的、悲壮的句子,用升调。 表祈求的、感激的、沉痛悲哀的、叹息的句子,用降调。 表犹豫的、怀疑的、 暗示的、双关的句子,用曲调。 表心平气和的、庄重的、谨慎的、仁慈的句子,用平调。 5、 朗读的速度安排 朗读的速度依朗读的内容而定。 一般地,交代、说明性的内容,描写幽静环境、秀丽景的内容,含有庄重、尊敬、沉郁、悲哀、凄凉等感情的内容,要读得缓慢一些。 紧张气氛的内容,激烈对话的内容,慷慨陈词的内容,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恐怖、惊愕等感情的内容,要读得急促一些。 | ||||||||||
四、 整体感知 | 1、提问: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小径 月下荷塘 荷塘月 荷塘四周 按照作者的行踪(位置变化)的顺序来写:离家—小径—荷塘—小径—回家 2、请快速出文中能表现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③、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好了。 ④、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⑤、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⑥、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颇不宁静——寻求宁静——暂得宁静——失去宁静 3、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还没有掌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现实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 势,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来革命,于是“心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忽然想到荷塘去,一个幽静的环境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 4、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明线:空间变化(作者的行踪) 暗线:情感变化 (圆形结构) |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 1、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问题,方便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味作者情感。 | |||||||||
五、 课堂小结 | 通过对全文结构的分析,我们对《荷塘月》的内容、写作线索都比较清楚了;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对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欣赏《荷塘月》奠定了基础。下一课时,我们将认真研读作品中写景状物的段落,欣赏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我们还要进一步体味作者是怎样把深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景语”之中的。请同学们课后背诵课文第4段。 | 学生梳理巩固本堂课所学内容 | 梳理本堂课所学内容 | |||||||||
教学过程预设(第二课时) | ||||||||||||
课时 | 环节 |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 设计意图 | ||||||||
一、 导入 | (回顾上节课内容)这节课我们重点赏析文章的第四、五、六自然段。 | 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 由上节课自然过渡到本堂课的学习。 | |||||||||
共 三 课 时 | 二、 课文分析 | 1)重点欣赏第4段 1、作者在描写月下荷塘时,具体描绘了哪些景物? 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 荷香——微风过处……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波——叶子本是肩并肩……一道凝碧的波痕。 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却更见风致了。 2、作者描绘这些景物时,主要抓住了它们什么样的特征? 荷叶——亭亭玉立的风姿。 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 荷香——清淡缥渺、沁人心脾的特点。 荷波——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以及微风过处花叶颤动的情状。创设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荷韵——荷叶与流水相依相映的美的情致。 | 1、学生出作者描写月下荷塘时的具体事物。 2、思考作者抓住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 3、思考作者所运用的写景的技巧。 | 1、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2、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 3、让学生掌握写景的技巧。 | ||||||||
共 三 课 时 | 二、 课文分析 | 3、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技巧? ①动静结合;②远近结合;③巧写月:不直接写月,而月融化在景物描写中。 4、小结:月下荷塘清幽秀美的景 2)重点欣赏第5段 1、作者在描写荷塘上的月时,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月光—— 一泻无遗 青雾—— 轻飘状态 荷叶荷花—— 安谧恬静 灌木的黑影—— 阴森恐怖 杨柳的倩影—— 秀美可爱 从不同的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水气交相杂糅的朦胧景象。 2、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技巧? ①虚实结合;②对比衬托 3)重点欣赏第6段 1、作者写荷塘四周的景,具体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怎样的特点?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写了树、烟雾、远山、灯光、蝉声、蛙声。 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的。 写景的立足点是写树,描绘了淡月下的树树形错落有致,树阴暗迷蒙的特点。 2、本段的写景手法,有哪些特? ①浓淡相间;②量词运用较好;③以乐景写哀情。 | 1、学生出作者描写荷塘上的月时的具体事物。 2、思考作者抓住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 3、思考作者所运用的写景的技巧。 同上 | 1、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2、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 3、让学生掌握写景的技巧。 同上 | ||||||||
三、 课堂小结 | 这节课我们领略了朱自清先生笔下幽静秀美的荷塘月。总的来说,画面是美丽的,气氛是宁静的,格调是雅致的。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月正是美静雅的真实写照。 | 学生梳理巩固本堂课所学内容 | 梳理本堂课所学内容 | |||||||||
教学过程预设(第三课时) | ||||||||||||
课时 | 环节 |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 设计意图 | ||||||||
一、 导入 |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受了《荷塘月》所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让我们做这样一个比喻,把全篇文章比做一片树叶,那么,我们来说说看,是文章的哪些因素组成了它的叶脉? | 思考教师的提问 |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 |||||||||
共 三 课 时 | 二、 本文的语言特 | 1)巧用精彩的比喻句 文中描写景物,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请出来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白花)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③微风过处,送来一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④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⑤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⑥(月光下的)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⑦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⑧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⑨树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⑩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分析见课件) 1、博喻 博喻,指的是一个本体,多个喻体,从不同角度描写本体的一种比喻。其格式是:甲像乙,像丙,像丁…… 使用博喻,能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能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能使人对事物(本体)的认识更加全面。 例:(天上的云)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通感 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法。 例1:红杏枝头春意闹。 例2:微风过处,送来一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遣词用字准确生动 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讨论:能否将这些词语换成括号中的词? | 1、文中出现的比喻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2、比较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思考叠词运用效果。 | 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品味文章的语言特,感受朱自清先生的语言魅力。 | ||||||||
共 三 课 时 | 二、 本文的语言特 | ①妻在屋里拍(搂)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唱)着眠歌。我悄悄地披(穿)了大衫,带(关)上门出去。 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③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 ④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浸)过一样,又像笼(罩)着轻纱的梦。 ⑤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映)在荷叶上。 (分析见课件) 3)叠词的大量运用 试比较,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删去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②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③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⑤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⑦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⑧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⑨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 背影教学设计⑩树梢上隐隐约约是一带远山。 | ||||||||||
三、 课堂练习 | 1.为下面的句子填写关联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1)今晚却很好,_______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2)采莲是江南的旧俗,_______六朝时为盛。 (3)树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_______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4)_______是满月,天上______有一层淡淡的云。 A 但是 而 而 尽管 却 B 即使 但 但 因为 就 C 虽然 而 但 虽然 却 D 可是 但 而 虽然 还 |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