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不忘挖井人》背景介绍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选编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我们伟大领袖在江西领导革命时带领战士和乡亲们一起挖井,解决了沙洲坝乡亲们的吃水难题,沙洲坝乡亲们非常感激,解放后在井边立碑纪念,饮水思源,永记恩情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
吃水不忘挖井人反思 江西瑞金城西约3公里处有个村子叫沙洲坝。当时,这里严重干旱缺水,由于地质原因,不下雨的时候,地上露出一片白的泥沙,沙洲坝因此得名。令人奇怪的是,虽然常年喝不到干净的水,村民们却不肯动手挖井,平时用水只能到村前的脏水塘或离村数里地的小河里挑。自小生活在村里的老人给出了答案,原来风水先生说沙洲坝有旱龙脉,不能动地,动了会对村子不利,对子孙后代不利。风水先生的这番言论,让知识落后的村民深信不疑,他们唯有期盼老天开恩降雨,但事与愿违,等待他们的依然是干旱缺水。
1933年4月,为了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轰炸,临时中央政府由叶坪迁往沙洲坝。一到
这里,就发现了老百姓的用水难题,便想法解决。一开始是用竹筒把山泉水引下来,而山上水量不大,不下雨,泉水就断流,所以这个办法还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众喝水难题深深牵动着的心,为了说服当地众同意挖井,特地召集村民开会。在一棵千年古樟树下,他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红政权,我们应该破除迷信,旱龙脉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存在的。如果旱龙王要茬的话,就叫他我老毛吧,和你们众没有关系。”众一听,放心了。
一天早上,天蒙蒙亮,就带着警卫员和几个老乡,来到村头一个地方,铲开地皮挖了起来,原来,是来选井位的。选定了挖井地点,第一个挥锄破土,带头挖井。红军战士和村民也立即跟上,你一锹,我一铲,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终于在挖到五米深的地方,一股清泉喷涌而出,大家欢呼雀跃。经过几天几夜,一口直径1.7米、深6米左右的水井修好了,井水常年不干,清凉甘甜。从此,沙洲坝人告别了喝池塘脏水的苦难日子。
这口井看起来很普通,意义却不一般。它满足了沙洲坝众最根本的生活需求,代表了对人民众的深情厚爱,是当年党和苏维埃政府关心众生活,为人民办实事的历史见证。
一口小小的水井,滋润了当地百姓的生活,也使他们对苏维埃政府产生了充分的信任,纷纷志愿加入红军。在当年那场空前的扩红运动中,随处可见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当红军的动人场面。据统计,赣南红军人数达33.1万人,约占当时总人口的1/8,仅瑞金就有49000人参加了红军。在当地百姓的支持下,1929到1933年短短四年时间,中央红军队伍迅速壮大,由最初的寥寥3600人,发展到127000人,中央苏区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反动势力卷土重来,亲手挖的水井,也成了他们的眼中钉。虽然三番五次遭到填埋,这口代表信仰的水井,最终还是在众的保护下,得以留存下来。后来,沙洲坝人民对这口水井进行了整修,并在井旁刻下了“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十四个大字。从此,这口水井有了一个名字——红井。
1952年,根据带头挖井的故事而编写的《吃水不忘挖井人》,编入了小学语文一年级课本。60年过去了,期间经历过6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但这篇百字经典课文却一直被保留,感动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昨日的故事,已成为亘古的记忆。如今,乡亲们已经喝上了方便清洁的自来水,再也不用到红井挑水喝了。但是,红井依然矗立,井水依然甘甜,红井成了一代代中国人饮水思源的圣地,并感染着人们把革命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想来,这才是红井存在的真正精神使命和历史意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