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读过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同学们,应该都对寿镜吾老先生印象深刻吧。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大家对于文中老先生的评价也是各不相同。有的认为,这是一个典型的腐儒,不懂少年儿童心理,鲁迅在借此批判旧社会的教育制度,也有的认为他宽厚,和蔼,博学。我们以前读书的时候,老师在讲到寿你们的看法呢?
作为学生,我想你们还是会羡慕迅哥在三味书屋的生活吧,可以爬上花坛折腊梅花对鲁迅的评价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可以捉了苍蝇喂蚂蚁,还可以等先生读书入神之时偷偷玩耍,用纸糊的盔甲在指甲上做戏,或者用半透明的纸蒙在书上画画。我想,若不是寿镜吾老先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默许,恐怕是很难拥有这份快乐的吧。更何况,老先生有意在三味书屋后面打造一个小园子,充满了自然的野趣,从这个角度看,老先生似乎深谙儿童心理,也颇为懂得自然是最好的老师这一教育理念。
站在老师的角度来看,老先生身上也有很多值得人学习的地方。
文中说:“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只不过瞪几眼”,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先生不依赖体罚,真的超越了时代,他严格但不因着老师的身份俯视学生,心存爱心,难得的开明,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情绪反而没那么稳定。
最可爱的是先生读书,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他对书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他已经须发花白,读书不再为金榜题名,只是单纯地喜欢,所以神情那般专注,那种对每一篇文章的投入与激情,真的是对学生最好的示范,令人敬佩。这样的言传身教,方才启蒙了鲁迅、周作人等人,光凭这点,他已经为中国新闻学创下了殊勋伟业,是为了不起的老师。
所以,鲁迅先生一生对寿镜吾先生是非常敬重的,离开三味书屋后也会“和他保持着经常的联系”,鲁迅先生家中遇到困难,老先生也是“亲送陈年米至周家”。我想,鲁迅先生在写下这篇文章时,是带着无比怀念的心情回忆着儿时那快乐的时光,无比自豪地向我们介绍了这位启蒙的恩师。
而我觉得这位老师最厉害的地方,是他自编的教材。就像我们现在很多学校也会有校本教材,那是学校理念最好的体现和承载,那么一个老师自己编的教材,背后一定有他的良苦用心和独到之处。这一点可能很容易忽略。就是鲁迅在描写教室里同学们叽叽喳喳在念书的文段:
“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
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