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丽娘梦境产生原因初探
摘要:杜丽娘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相当经典的文学形象,在汤显祖的笔下被塑造成了一个反对封建礼教,大胆追求爱情,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叛逆者”的形象。在《牡丹亭》这部书中,最引人瞩目的亮点无疑是《惊梦》一折。杜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行那云雨之事,由梦而病,因病而死,由死复生,从而演绎出了一则离奇的人鬼爱情故事。本文想要对杜丽娘产生这样一个梦的原因做出一点探讨,本文中归纳出以下四点:首先是杜丽娘作为个体的人的觉醒,随着自己日益成熟,渐渐懂得男女之事。第二是在古诗文学习中获得男女情爱的认识。第三是她游览到那满园春,联想到自己虽然已是二八佳人,但是却还未的如意郎君,自己对如意郎君的期盼不以。最后得归咎于当时的现实社会,这个无比压抑的社会使得杜丽娘对男欢女爱的渴求无法实现,所以只能够既希望于梦境。在这四个方面原因的促使之下,杜丽娘渐渐地进入梦乡,梦见自己与男子行那云雨之事,获得无限快慰。
关键字:杜丽娘 梦境 产生原因
引言
《牡丹亭》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部戏曲,对后世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在其后产生了一大批的才子佳人小说。对中国戏曲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流行的几大剧种也是纷纷从这部戏剧中汲取精华,如昆曲、京剧、越剧等等剧种都对其进行改造,从而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地方戏曲,为人类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牡丹亭》这部戏剧中,塑造的最为成功,血肉最为丰满的无疑是杜丽娘这位女性形象。她历来被学术界认为是一个反对封建礼教,热爱婚姻自由的“叛逆者”的形象。作者在她身上寄予了自己的“以情反理”,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的思想。在作者这里,“情”甚至被和“欲”等同起来①,将杜丽娘的个体意识表现得淋漓尽致。关于这一点,表现的最为明显的当然是《惊梦》这一折了,在杜丽娘游园之前,她经过了精心的打扮,美艳不可方物,进入园中,看到这无比美丽的景致但却无人来此欣赏,由此而联想到,自己这样的一个美人儿,却无人关注!已是二八佳人,但却未逢折桂之夫,蟾宫之客,联想到古时候的韩夫人遇到于郎,张生偶遇崔莺莺、他们可以密约偷期,最后都可以结为秦晋之好。但是自己却是生于仕宦,长在名门,虽年已及笄,却未得佳配,真的是虚度青春,时光易逝,可惜自己空有这般美貌姿,自己的命运却如一片叶子一般短暂,不禁泪流满面,伤心至极。然后感觉自己的身子困乏,继而沉沉睡去,渐入梦境,在梦里见到一位折柳书生在他
的引导之下来到了那牡丹亭畔,在花神的保护之下,享受那云雨之欢。事毕,书生又将其送回园中,两人依依惜别,缠绵不已。
本来的话,这只是南柯一梦,事情到这里就应该了结了,但是梦中的情景却是这么的真实,以至于让杜丽娘无法忘怀,于是她又一次来到园中,寻那梦中之事,但是却无法到了。至此她日夜思念,以至于身子日渐憔悴,最终奔那西方极乐世界而去。但是杜丽娘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以致自己身赴幽冥之界确是值得探讨的。经过归纳,本文得出了以下四点原因:首先是杜丽娘作为个体的人的觉醒,随着自己日益成熟,渐渐懂得男女之事。第二是在古诗文学习中获得男女情爱的认识。第三是她游览到那满园春,联想到自己虽然已是二八佳人,但是却还未的如意郎君,自己对如意郎君期盼不以。最后得归咎于当时的现实社会,这个无比压抑的社会使得杜丽娘对男欢女爱的渴求无法实现,所以只能够既希望于梦境。在这四个方面原因的促使之下,杜丽娘渐渐地进入梦乡,梦见自己与男子行那云雨之事,获得无限快慰。
杜丽娘作为个体的人的觉醒,随着自己的日渐成熟,渐通男女之事
从《惊梦》一折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时候的杜丽娘已经有十六七岁,年以及笄。她的生理和
心理在这个时候都已经日趋成熟。在封建时代,女子十六岁被认为是她们的黄金年龄,即经常所说的二八佳人。这个年龄在古代被看作已经成年,是已经可以婚配了的。杜丽娘这时候既然已经到了可以婚配的年龄,那她必然已经渐渐懂得男女之间的情事,在她心中已经有了对男子的思念,对情事的企盼,情欲在他的的心中已经占有了很重的地位,即所谓的“少女怀春”。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男子怀有的好奇心也日渐增长,但是身在深宅大院之中,与外界接触特别是与成年男子接触的机会就相当的少了②。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矛盾,一方面自己期盼与男子接触,一方面又无从和男子进行接触,所以她只能够把这种渴求去在梦境中寻求解决的方法。所以笔者认为,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杜丽娘身心的日渐成熟为她梦境的出现提供了生理基础。
古诗文的学习引发了杜丽娘对男女之情的无限遐想
杜丽娘是一为官宦人家的千金小,精通女红之活,写得一手好字,临摹卫夫人的书法几可乱真,对父母又无比的孝顺。一日父亲看到杜丽娘在家中闲眠,遂对其大加斥责,其父母为了她将来出嫁的时候不至于丢了自己家中的脸面,一心想将她培养成精通琴棋书画的才女,大家闺秀,所以为她延请名师来教他诗书礼仪。
老师为她讲解《诗经》的第一篇《关雎》的时候说是后妃之德,而杜丽娘却从中读出了男女之爱,她说道“关了的睢鸠,尚然有洲之兴,何以人而不如鸟乎?③”这时候他已经是二八佳人,身心都已经一定程度上成熟了,心中正在期盼着男女爱情能在自己身上实现,这时候读到原来在《诗经》这样一部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的开篇就是讲述男女之爱的,可见男女之情并非是羞于启口的可耻之物,而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可以为人道出的并可以大胆追求的美好的东西,可谓是人之常情。《关雎》一篇解除了她的思想上的顾虑,为她的梦境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所以她在梦里和柳梦梅相恋之时,并未有什么“礼教之大防”、“男女授受不亲”之类的价值观在她头脑里作祟,相反,她让自己的情自由地燃烧,淋漓尽致,刻骨铭心,充分释放了人性中爱的激情,她是如此的肯定这种合乎人性的情感,甚至为了这种感情生可以死,死可以生。
由美丽的满园春无人欣赏联想到自身无人怜惜,从而在梦中实现
杜丽娘在自己的小丫鬟春香的怂恿之下去到院子中观赏景。为了这次赏春游园,杜丽娘事先经过了精心准备,临行前又细细梳妆,悉心打扮,极尽千娇百媚之态,娇羞万种之容,与新娘出嫁前的盛装场面颇为相似④。谁曾想,在游园中,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春天的感
召,拨动了杜丽娘少女的心弦。明媚的春天与孤寂的少女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她热烈地赞美着春天:“(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⑤。面对着千娇百媚的大自然,她觉醒了,发现了自已女性的青春,女性的春天:“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雁落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⑥。被自然之春挑动的春情“自我萌发”,春光、青春、春情三者合一,在少女的内心剧烈地燃烧着。她发出了“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⑦的沉重叹息。但她的这份少女的春情在现实的冷酷虚伪的礼教中是无法实现的,她生活在一个四面有高墙之隔的禁区“小庭深院”里,呼吸不到自由的新鲜空气,根本没有跟异性接触的任何机会。在追求爱情幸福的一切道路都被阻塞后,她只能转而到梦中去寻,去创造,梦是她的唯一出路。这就是汤显祖所说的:“因情成梦”。在梦中她第一次与一位年轻士子相遇相爱,缠绵悱恻,第一次享受到爱情的美好。作者以细腻的笔触通过不受任何管制的梦境,表现出一个健康成熟的生命个体对爱情本能的渴求。
无比压抑的社会使得杜丽娘对男欢女爱的渴求无法实现,只能靠梦境来实现
汤显祖生活在黑暗的明代晚期,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封建礼教严重钳锢当时人
们的思想,在哲学上受到王学派和泰州学派的影响,认为程朱理学是错误的,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并且,他认为男女生活之私,都是属于自然本性的要求,毫不掩饰自己对道学的强烈不满。《牡丹亭》这部剧作,写的虽然是一位贵族少女因情而梦,由梦而死,由死复生,终成眷属的情节奇幻的爱情故事,但却表达了广大的被压迫妇女的强烈愿望和对封建礼教的贬斥,特别是对性爱赤裸裸的描写,更是极尽渲染之能事。
杜丽娘所追求的自由爱情,特别是充分享受的性爱理想,在当时封建礼教盛行,“存天理,灭人欲”严重禁锢人思想的现实环境中,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在梦想魂游的境界里,是没有办法受人控制的,是可以任意享受这种快乐的。最后她终于摆脱了种种封建礼教的束缚,改变了家庭和社会赋予的软弱性格,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梦境建构的离奇情节,反映出了她萌动的情欲,使得她的生命有了生机与活力。
小结
杜丽娘的形象一经问世,在当时的社会上立即引起巨大的反响。据传当时娄江有位青年女子,名叫俞二娘,酷爱《牡丹亭》,反复诵读,密密批注,再三品味,不禁幽思痛惋,年仅十七岁就“断肠而死”⑧。杜丽娘如痴如醉的深情,生生死死的执着追求,对当时人们的爱情向往和理想追
求有着巨大的感召力。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相亲相爱,正是现实生活中许多青年男女真情实性的反映。作者在戏剧的理想世界里将人的情感生活和自然欲望从“性命义理”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恢复其应有的权利和地位。杜丽娘由此成为冲破封建理学的禁锢、渴望个性自由、勇于追求幸福的艺术象征。从而使当时妇女由杜丽娘联想到自己与之相同或相似的遭遇,因而生出同怜之感,迸发出强烈的情感共鸣。
随着封建制度的崩溃,压制人性的封建礼教已不复存在。但无论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如何继续向前发展,对爱情幸福的渴望和追求,对人类正常感情、欲望的满足却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四百多年来,《牡丹亭》一直受到文学界和戏剧界的重视,汤显祖的名字与杜丽娘的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其问世至今,《牡丹亭》在戏曲舞台上一直长演不衰。杜丽娘对“至情自性”理想的执着追求一直以其巨大的艺术力量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注释:
①刘钊 《杜丽娘形象的现代性分析》[A]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1月第1期
②洪艳 《至“情”的化身——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艺术形象》[A]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5年3月第1期
③⑤⑥⑦《汤显祖戏曲集》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④⑧袁行霈主编 《中国文学史》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7月版
参考文献:
【1】刘钊 《杜丽娘形象的现代性分析》[A]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1月第1期
【2】洪艳 《至“情”的化身——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艺术形象》[A]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5年3月第1期
【3】《汤显祖戏曲集》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6月版
【4】冯天瑜 周积明主编 中华文学史[M] 上海:上海出版社 1990年8月版
【5】杨幻炯著 中国政治思想史[M] 上海:上海书店 1979年5月版
【6】周贻白著 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M] 上海:上海出版社 1979年10月版
【7】袁行霈主编 《中国文学史》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7月版
中国文学史课程论文
学院:文学艺术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08级3班
学号:2008040978
姓名:陈飞龙
任课教师:李光翠 李江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