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转换方式解题
2009辽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阙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1 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6分)
2 这首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
1 展示:确定+还原诗文
      ①正见空江明月来:正见空江→江面开阔、空旷孤寂、江水翻腾、四周幽静
                        明月来→月挂当空、唯有明月陪伴
             
凄凉无奈、心中寂寞、无所依靠、难以排遣
    ②夜深江月弄清辉:夜深→夜浓、气氛静谧
                    清辉→月皎洁、清明透亮、江映余晖
                    修辞:拟人,“弄”字使月更加多情,画面鲜明灵动
营造出静谧深夜江月深夜图
③水上人歌月下归:月光清亮的夜晚——为渔人归家做引,渲染氛围
                  渔人伴歌而归→渔舟唱晚图
         
渔人因归家而用歌声抒发喜悦,坐着只身赏月人在异乡不免勾起思乡之情
答案:1)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表现坐着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2分)
      2)第五句用拟人的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2分)
      3)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2分)
2 体会情感型
①确定:“晚泊”→在外漂泊、羁旅途中→思乡之情
②通过什么描写的(分析意象):“卧闻城钟、系舟树下”→只身一人漂泊在外→思念家乡
“空江赏月”:月→寄托思念;“水上人”→身在异乡、归乡路遥,他人歌声唤起思乡情
“轻舟飞逝”→渔人回家的轻快更使作者倍感自己凄凉孤单
③抒情有什么特点:以②的各种意象表达情感→以景寓情、触景(歌声、江月、水上人)生
答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生情的思乡之情(2分)是对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
、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句句关情。(3分)
诗文转换:卧闻钟声,夜半无眠。系舟树下,漂泊在外。何时可归,无可奈何。空江明月,孤独寂寞。云水苍茫,前途未卜。月弄清辉,静谧独赏。渔人歌声,引我乡情。长歌悠悠,愁绪难尽。轻舟飞逝,凄凉思归。
2009初见嵩山宁夏海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 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2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1 分析意境型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柔桑”“嫩芽”→柔嫩桑枝、吐露新芽;“蚕种生些”→充满生机、生命喜悦、充满希望;“细草鸣犊”→嫩草青青、有牛低鸣、惬意舒畅、田园美景;“斜日”“寒林”“暮鸦”→斜阳将落、树林微冷、鸦雀归巢、栖息林中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嫩芽”“春”“细草”→初春美景 生机勃勃 春意盎然
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2分)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3分)
2分析技巧型
①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何以见得:“城中桃李”“溪头荠菜花”→对比
②感情:“城中桃李”“愁”→对城中官场名利的厌恶、反感;“却看”“溪头”→荠菜花开、傲然迎春、茂盛绽放→对乡村田园景的喜爱欣赏;以荠菜花自况,自我感情的抒发表达
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2分)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2分)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诗文转换:柔桑破芽,东邻蚕生。细草布冈,黄牛低鸣。夕阳斜照,乌鸦归林。山连绵,山路蜿蜒。酒旗飘扬,山中人家。城中桃李,愁风畏雨。溪头荠菜,迎春绽放。
2010辽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陈与义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么?请简述理由。(6分)
1分析句意型
①描绘怎样的景象:“燕子经年”→时过境迁、恍若一梦;“昨暮非”→昔日不再、面目而非
②阐明语表意,发掘深层意义:“燕子”→世事变迁、人事代谢、燕子南飞、一年光景
“梦”→恍若一梦、今昔对比、世事无常;“梧桐”→雨打梧桐、已非昨暮、念旧落寞
③表达的感情和旨趣:怀旧,怅然若失。
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飞,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意思答对即可。)(答出两句意思的,给2分;答出什么感情的,给3分。)
2 ①确定观点:同意这种说法
  ②解释分析“若即若离”:“稳送祝融”→侧面写出潇潇秋雨的凉意;“梧桐昨暮非”→雨打梧桐、树叶凋落、雨水无情;“一凉恩到骨”→秋雨冰凉、冷彻心扉
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如答同意,并能答出不是正面写雨势、雨景的,给2分;答出是通过人、物的感受来写雨的,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
诗文转换:风雨暴疾,连绵不绝。雨送祝融,秋凉已至。
          燕子经年,恍若一梦。梧桐风雨,零乱无比。
          凉意沁骨,冷彻心扉。家徒四壁,事与愿违。
          繁华京城,庸碌众多。秋风吹来,客衣渐冷。
2013新课标2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2 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1分析技巧型
①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烘托、渲染
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运用这种表现手法:“惆怅”“去还来”→感情渲染;“雪压”→环境艰难、冒寒绽放、坚贞品格;“沉吟日落”→徘徊难去、心绪万千→感情渲染
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雪压无寻处”→凌寒绽放、不畏严寒、坚贞傲然、品格高洁;“月明依旧开”→借月明烘托梅花品性之高洁
答案: 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2)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3分)
2 体会情感型
①点出作者的情感:“沉吟日落”“独自回”→落寞惆怅、若有所失
②通过什么表达情感:“沉吟日落”→树下徘徊、惆怅失落、难以排遣、借梅消愁、独自沉吟、直至日落;“独自回”→无人陪伴、孤寂落寞
③表达情感特点:借景(梅花)抒情
答案: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能做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