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成语学古文
信用卡利息计算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大部分是从古代继承下来的,历史文献中记载了大量的书面语成语,有的来源于寓言故事,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有的来源于历史事件,(还有的来源于历朝历代名家名篇中的名句)。因其大都是概括事件,有一定情节,所以也称典故。在这类成语中,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文言词的词义和用法。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一语言现象借助成语促进文言文虚词、实词甚至语法的教学。
  目前,不少中学生学习古文,往往是以今释古,指鹿为马,由于不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和一词多义,在中考、高考答卷中闹出不少笑话。一般中学生,虽然学了几十篇古文,但大量使用和接触的是现代语言、理解的是现代词义。如果平时不注意积累古文词汇,逐个记忆,那是很容易遗忘的。如果能充分利用有关成语,再对照所学过的古文进行查对比较,从而加深理解,就十分有利于巩固和记忆了。
经典qq签名  比如,《木兰诗》:“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失街亭》:“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廉颇蔺相如列传》:“赵亦盛设兵以待秦。”与成语“招兵买马”、“按兵不动”、“兵临城
下”中的“兵”指的是军队或士兵。而《谋攻》:“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失街亭》:“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与成语“纸上谈兵”、“兵贵神速”、“兵连祸结”、“兵不厌诈”中的“兵”,指打仗、战争、军事。而《国殇》:“车错毂兮短兵接”。《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与成语中的“短兵相接”、“厉兵秣马”、“兵不血刃”中的“兵”,指的是兵器。用成语为例归纳文言文多义词的义项,易辨易记。
  再如《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辨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中的“汤”,与成语中的“扬汤止沸”,“以汤沃雪”,“赴汤蹈火”中的“汤”都指热水或开水。在《窦娥冤》:“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洗手作羹汤”中的“汤”,与成语“清汤寡水”中的“汤”指菜汤。
  又如《促织》中“蹑迹披求。见有虫状棘根”。其中的“披”字比较难懂,学生看了注释,印象也不深。《鸿门宴》中“哙遂入,披帷西向立。”与成语“披荆斩棘”、“披沙拣金”、“披肝沥胆”中的“披”是拔开、分开、劈开,也可引申为剖露、披露、散开,如“披头散发”。在《范进中举》中“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出去了。”《窦娥冤》中“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与成语“披星戴月”、“披麻带孝”、“披坚执锐”、“披红挂绿”一样,当穿上、
戴上讲。在《冯婉贞》:“拔刃奋起,率众袭之”。《鸿门宴》:“项庄拔剑起舞”。《出师表》:“是以光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选。)《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山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雁荡山》:“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中的“拔”字,本义为抽出来,拉出来。在《出师表》中引申为提拔。《梦游》中又引申为超出、挺拔。以上诸句中的“拔”与成语中的“出类拔萃”、“一毛不拔”、“剑拔弩张”、“不能自拔”、“拔苗助长”、“超尘拔俗”中的“拔”一致,当超出、抽出、摆脱讲。
  在《范进中举》:“岳父见教的是。”《归去来辞》:“觉今是而昨非。”中的“是”当对的、合理的、正确的讲,与“非”相对。与成语“是古非今”、“是非曲直”、“颠倒是非”一致。《木兰诗》:“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卖炭翁》:“翩翩两骑来是谁?”是系词,表示判断。而《西门豹治邺》:“是女子不好。”《甘?疏序》:“辄以是疏先焉。”《捕蛇者说》:“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上属各句中的“是”,皆为指示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处所。再如《论积贮疏》:“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句中的两个“是”字不是系词,是指示代词,相当于此这或这个。与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中的“是”相当。
  记的有一次在课堂上,一名学生突然问我:“老师,永垂不朽的‘垂’当什么讲?”一下子把我问住了。既不是垂直,也不是垂青,更不是垂危,垂手。一时很难准确地回答,再三思索后才想到“流传”的意思,而在古文中,“垂”有三种用法。《促织》:“入其舍,则密室垂帘。”《桃花源记》:“黄发垂垂,并怡然自乐。”《三戒?临江之麋》:“犬垂涎。”中的“垂”当垂挂、下垂讲,引申为(好的东西)流传下来,与成语中的“名垂千古”、“永垂不朽”、“名垂青史”、“率先垂范”、“垂头丧气”、“垂手可得”意思一致。
属猪人出生月的命运男牛女猪婚姻相配吗  在杜甫的《垂老别》:“四郊未平静,垂老不得安。”,柳宗元《封建论》:“垂二百祀,大业弥固。”中的“垂”,与成语中的“功败垂成”、“垂死挣扎”都表示将近、临近、接近的意思。王粲《咏史》诗:“妻子当门泣,兄弟哭路垂。”还有《荀子?臣道》:“边境之臣处,则边垂不丧。”(处:用)当边陲、边疆或边讲。此外,还表示对长辈、长者的敬词,如《中山狼传》:“请诉之,愿丈人垂听。”白居易的《答崔侍郎书》:“垂问以鄙况。”(鄙况:指我的情况。)
  汉语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大部分语法结构没有多大变化,但是也有不少改变。改变了的部分,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是见不到了,而在一些成语中却可见到些遗迹。当然,成语中
的古汉语语法特征不可能是全面地保留原来的特征,但也不是个别的。成语的这一特点,给我们学习和理解成语的意义带来了一些困难。例如:
  1、名词当动词、副词用
  声东击西,“声”是名词,这里相当于动词“声张”。
  蝇营狗苟,“蝇”、“狗”,都是名词,相当于“象蝇一样地”、“象狗一样地”是和状语的副词差不多。
  而在古文中,这样的例子就太多了。例如:《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这里的“水”当游水讲),在《左传?僖公五年》中“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这里的“馆”当投宿讲)。
  2、古汉语的特殊助词
  庞然大物、焕然一新“然”在古汉语中可以当代词、连词用,这里相当于助词“地”。
  莞尔而笑、卓尔不“尔”近似现代汉语的助词“地”。
  在古文中,“然”字经常放在形容词、动词后面,已经虚化为结构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其用法跟现代汉语里的助词“地”相似,然有时可以译作“……似的。”如《愚公移山》:“杂然相许。”《冯婉贞》:“京洛骚然”(形容词词尾)。
  3、形容词、自动词做谓语而带宾词
  丰衣足食、正言厉、盘根错节、高官厚禄、劳民伤财,以上五例中的谓语或是形容词或是自动词,本来不应带有宾语。后说的宾语实质上是意念上的主语,但这里做了宾语。在古汉语中称做“致使性”谓语,“丰衣足食”可以解释为使“衣”“丰”,使“食”“足”。
>正好的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