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在我们看来,动与静总是相对而立,其区别之大,不言而喻。然而,对于诗歌鉴赏中高频出现的答案:动静结合,我们真的知晓其意吗?什么是以动衬静,什么又是化静为动?遇及此类题目,我们总将动、静的复杂关系一笔带过,因此,我想为就此讲讲一段动与静的“爱恨情仇”故事。
动静何许人
例1[全国卷3]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题目: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
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完美地展现了动、静间“如胶似漆”的关系。那么,为了解这有些深奥的相互情谊,首先,让我谈谈:动、静何许人也?
动态是指景物处于运动中的形态、神态和音响;静态是指景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写静态,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却容易使文章呆滞,写动态,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却又可能失去稳定。由此,可见动静的关系是值得发展的关系,“团结
就是力量”,当诗人把二者构想在同一个意境中,构成一种情趣,使之结合,就形成一种“应物象形”、“气韵生动”的高级效果了。
动静敌或友
当动与静的交往获得了家长认可,那么就该轮到两人确定哥俩到底啥关系啦,你是爱,是暖,是人间的四月天?可惜,动静的关系远没有我们所期待般和和美美,那么,他们又是如何“相爱相杀”呢?
关系一:以动衬静,衬托出环境的静、寂、幽、深。动景是陪衬,静景是重点,是基调。
例2(2012年福建省)
《望江南》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题:“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有一要点是:“‘冰散响’描写清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可见,命题者把以动衬静作为一个要点加以考察。
关系二: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增强动感,化无形为有形。
(2012年辽宁省)
《初见嵩山》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题:“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显然,化静为动成了这道题的考察重点。
“然而消灭敌人的最好办法,最把他们变成朋友”。在无数次的论剑中,动与
静都累了,他们不相上下,因此局势陷入僵持。一天,活波的动跳起身,对静问
道:“哎呦,这么些年我们眼中只有彼此,注孤生啊,不如凑活凑活?”冷着脸的静上下打量了一番动,心中一动:以前没发现啊,当晨曦眯起睡眠不足的红红眼睛时,这个少年雏菊般的笑容,还满可爱的。“恩”静不由这样回答。祝贺他们!
关系三:动静相衬,相映成趣。动景和静景皆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没有侧重。
(2012年北京)《柳堤》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围绕这首诗,命题者设计了两道选择题和一道主观表达题。其中第一道选择题的第三项是:“三四句写柳堤晴日静景,五六句写雨天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显然,这个选项意在考察学生对动静结合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这首诗的描写对象是柳堤,诗人着重呈现它茂密繁盛的的特点。如果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去理解,那么,三四两句是静景,重点在于突出柳堤之长之茂密繁盛,五六两句飞燕落花,香雨暖风是动景,重点在于突出柳堤之盎然生机,动景静景相互衬托,共同构成柳堤的美景,不是简单的以动衬静,因为其重点不是突出柳堤的静。可见,这个选项是不妥当的。
以上,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在分清动与静的关系时,重点落在“衬”,“化”和“相”上;“衬”,在于动与静彼此斗争中,有一方学艺不精,白白给人出了风
头;“化”是指“指鹿为马”,明明我是个安静的美男子,可在浮世喧嚣中,别人就非要突出我吃得多的那一点,到显得我活泼起来了。还有“相”,自然是动与静的相濡以沫啦。如此,可见是爱是恨的千差万别,全在这毫厘之间。
动静题何解
简单说说答题注意事项:首先,我们必须整体把握诗歌作品,摸清其主题和风格。如果确认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在表述时应该将动景和静景的内容写出来,最后分析艺术效果。艺术效果必须结合具体内容回答,前文提到的“衬托出环境的静、寂、幽、深”“相映成趣”“增强动感,化无形为有形”等说法只是一般模式,我们必须结合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像那道辽宁考题所给的答案“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就是很好的例子。
动静有何求
有了动、静的完美结合,也就孕育了美。王维先生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便是典型的以动衬静。松柏的影时而张,时而弛,是月正苍茫,低头轻吻着松枝;流水潺潺,给黑石添加上一道清泪,不是悲哀,而是微叹到:片竹,笑语,一世界。这便是动静之美,令人沉醉。甚至,一切只为美。
美好的诗是情之所起,是上帝偶尔降落凡世间的白羽毛,柔润又清冽。当我们
初见嵩山在品读文章时,是否有“若合一契”、“临文嗟悼”的时候,这时候,你会感怀一花
一树,你会不自禁热泪盈眶,只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是美,美是你与我互通的此时无声。
感受到美的你固然已经很幸运了,然而,你能做地更好。伯牙有遇子期之幸,你是否也能给美一些馈赠?那就是懂它。
这就是我们之所以学习鉴赏的原因,鉴赏诗词、音乐,略懂它一些,才能期待“料青山看我亦如是”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