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移花接木(李园)
【成语典故】黄国灭亡后,有一部分遗民仍留在潢川坚守残破不堪的家园,有的沦为亡国奴,但他们并没有完全绝望,相反,经过袭变,他们获得新生,以征战、做官和讲学的形式,重振黄姓家族的声威。到了战国晚期,申君黄歇公在楚烈王门下做官,他一心想获得楚王的信任,好伺机报亡国之恨。为了让楚王有个后代,他曾献上好几个美女,但荒淫过度的楚王,却没有本事生养,急得他想不出主意,叹气出神。歇公的心事被赵国来的门客李园发现了。李园原想将自己的妹妹献给楚王,又怕他照样不能生养,白费心机。于是,李园想出个办法,把自己的妹妹嫣嫣送给了春申君歇公。不到三个月功夫,嫣嫣有了身孕。李园和妹妹商量后,将嫣嫣献给楚王,这样,楚国的大权实际上落在歇公后代手中。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
2、桃园结义(刘备、关羽、张飞)
【成语出处】三国演义
3、篝火狐鸣(陈胜、吴广)
【成语典故】意思是夜里把火放在笼里,使隐隐约约象磷火,同时又学狐叫。这是陈涉、吴广假托狐鬼之事以发动众起义的故事。
【成语寓意】后用来比喻策划起义。
【成语出处】《史记·陈涉世家》
4、破釜沉舟(项羽)
【成语典故】项羽与秦兵打仗,领兵过河后就把锅打破,把船凿沉,表示不胜利不生还。【成语寓意】后比喻下定决心彻底干一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成语出处】《史记·项羽本纪》
5、毛遂自荐(毛遂)
【成语典故】毛遂是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的门客。秦兵攻打赵国,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救,毛遂自动请求跟着去。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没有结果。毛遂挺身而出,陈
述利害,楚王才答应派春申君带兵去救赵国。
【成语寓意】比喻自己推荐自己。
【成语出处】《史记·平原君列传》
陶艺6、高山流水(余伯牙、钟子期)
【成语典故】春秋时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一次伯牙弹琴时,琴声时若高山,时若流水,只有钟子期能领会其中的含意。
【成语寓意】后来就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也用以比喻乐曲的高雅精妙。
【成语出处】《列子·汤问》
7、指鹿为马(赵高)
【成语典故】秦朝二世皇帝的时候,丞相赵高想造反,怕别的臣子不附和,就先试验一下。他把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把鹿说成马了。”
问旁边的人,有的不说话,有的说是马,有的说是鹿。事后赵高就暗中把说是鹿的人杀了。【成语寓意】比喻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成语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
8、鸡鸣狗盗(孟尝君-田文)
【成语典故】战国时,齐国孟尝君被秦国扣留。他的一个门客装做狗夜里潜入秦宫,偷出本已献给秦王的狐白裘献给秦王的爱姬,才得释放。孟尝君深夜到函谷关,城门紧闭,他
的另一个门客学公鸡叫,骗开城门,才得脱险逃回齐国。
【成语寓意】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成语出处】《史记·孟尝君列传》
9、凿壁偷光(匡衡)
【成语典故】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成语寓意】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成语出处】晋·葛洪《西京杂记》
10、图穷匕见(荆轲)
【成语典故】荆轲刺秦。
【成语寓意】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成语出处】《战国策·燕策三》
11、请君入瓮(来俊臣)
【成语典故】有人告发周兴谋反,武则天命令来俊臣审问周兴,周兴还不知道。来俊臣问周兴:“犯人不肯认罪怎么办?”周兴说:“这个好办,拿个大瓮,周围用炭火烤,把犯人装进去,什么事他会不承认呢?”来俊臣叫人搬来一个大瓮,四面加上火,对周兴说:“我奉命来审老兄,请兄入此瓮吧。”周兴吓得连忙叩头认罪。
【成语寓意】后来比喻拿某人整治别人的法子来整治他自己。
【成语出处】《资治通鉴》
12、江郎才尽(江淹)
【成语典故】南朝江淹年少时以文才著称,晚年诗文无佳句,人们说他才尽了。
【成语寓意】比喻才思枯竭。
【成语出处】《南史·江淹传》
13、乐不思蜀(刘禅)
【成语典故】蜀亡后,后主刘禅被安置在晋都洛阳。司马昭问他:“颇思蜀否?”他说:“此间乐,不思蜀”。
【成语寓意】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成语出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14、煮豆燃萁(曹植)
【成语典故】相传魏文帝曹丕叫他弟弟曹植做诗,限他在走完七步之前做成,否则就要杀他。曹植立刻就做了一首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
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成语寓意】比喻兄弟间自相残害。
【成语出处】《世说新语·文学》
15、纸上谈兵(赵括)
【成语典故】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少时学兵法,善于谈兵,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代廉颇为赵将,只照搬兵书,不知变通。结果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兵打败。
【成语寓意】后用以比喻只凭书本知识空发议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儿童节手抄报内容
【成语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6、再衰三竭(曹刿论战)
【成语典故】夫战,勇气也,一鼓(击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成语寓意】形容士气逐渐低落,力量逐渐衰竭,不能再振作。
【成语出处】《左传·庄公十年》
17、木牛流马(诸葛亮)
【成语典故】木牛流马,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运输粮草的工具。
【成语出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18、世外桃源(陶渊明)
【成语典故】晋代陶潜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成语寓意】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成语出处】《桃花源记》
19、投笔从戎(班超)
【成语典故】永平五年时期,班固被召见到校书郎任职,班超和母亲也来到洛阳。家境穷困,班超在官府做抄写工作来供养(母亲),曾经掷笔长叹说:“大丈夫应当在边疆为国
立功,像傅介子、张骞一样,哪能老在笔砚之间讨生活呢!”
【成语寓意】扔掉笔去参军。
【成语出处】《后汉书·班超传》
20、卧薪尝胆(勾践)
【成语典故】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据说他睡觉睡在柴草上头,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策励自己不忘耻辱。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
【成语寓意】形容人刻苦自励,忍辱负重,发愤图强。
【成语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21、围魏救赵(孙膑)
【成语典故】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向盟国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率兵救赵。田忌用军师孙膑计,乘魏国精锐部队在赵,国内空虚,引兵攻袭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在魏军从邯郸撤退回救时,乘其疲惫,大败魏军于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赵国之围遂解。这次战役又称桂陵之战。
【成语寓意】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成语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22、投鞭断流(苻坚)(出于淝水之战)
【成语典故】前秦的苻坚进攻东晋时骄傲地说,我这么多的军队,把每个兵的马鞭子都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
【成语寓意】后用来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成语出处】《晋书·苻坚载记》
23、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
【成语典故】春秋时,晋国同楚国在城濮(在今山东鄄城西南)作战,晋文公遵守以前的诺言,把军队撤退九十里(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成语寓意】后用来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成语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24、望梅止渴(曹操)
【成语典故】三国时,曹操带兵长途行军,士兵们都很口喝,曹操便说:“前面就是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们听了,嘴里都流口水,一时也就不渴了。
【成语寓意】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只好用空想来加以安慰。
【成语出处】《世说新语·假谲》
25、草木皆兵(苻坚)(出于淝水之战)
【成语典故】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出兵攻晋,前锋在安徽寿春洛涧被晋军打败。苻坚登寿春城瞭望,看到晋兵布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都是晋兵,认为遇到了劲敌,因而感到害怕。
【成语寓意】后来就用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成语出处】《晋书·苻坚载记》
26、风声鹤唳(苻坚)(出于淝水之战)
【成语典故】前秦苻坚带兵攻打东晋,被打得大败,逃走时听到风声和鹤叫都以为是追兵。
【成语寓意】后用来形容人在非常害怕时听到一点声音,就十分恐慌紧张。
【成语出处】《晋书·谢玄传》
27、完璧归赵(蔺相如)
【成语典故】战国时代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璧。赵王派蔺相如带着璧去换城。相如到秦国献了璧,见秦王没有诚意,不肯交出城池,就设法把璧
弄回,派人送回赵国。
【成语寓意】比喻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
【成语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8、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韩信)
【成语典故】秦朝末年,政治腐败,雄并起,纷纷反秦。刘邦的部队首先进入关中,
攻进咸阳。势力强大的项羽进入关中后,逼迫刘邦退出关中。鸿门宴上,刘邦险些丧命。
刘邦此次脱险后,只得率部退驻汉中。为了麻痹项羽,刘邦退走时,将汉中通往关中的栈
道全部烧毁,表示不再返回关中。其实刘邦一天也没有忘记一定要击败项羽,争夺天下。
公元前206年,已逐步强大起来的刘邦,派大将军韩信出兵东征。出征之前,韩信派了许
多士兵去修复已被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原路杀回的架势。关中守军闻讯,密切注视修复
栈道的进展情况,并派主力部队在这条路线各个关日要塞加紧防范,阻拦汉军进攻。韩信“明修栈道”的行动,果然奏效,由于吸引了敌军注意力,把敌军的主力引诱到了栈道一线,韩信立即派大军绕道到陈仓(今陕西宝鸡县东)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打败章邯,平定
三秦,为刘邦统一中原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成语寓意】意思是比喻出其不意、从旁突击的战略或暗中进行的活动;今多用以比喻男
女的私通。
【成语出处】《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29、拔山扛鼎(项羽)
【成语典故】秦朝末年,项羽少年时不喜欢读书写字,叔父项梁改教他击剑,他想学抵敌万人的本事,项梁教他兵法,他不肯认真钻研,但力气很大,能举起几百斤重的鼎。同刘
邦争天下8年,最后被迫在垓下乌江边自刎,感慨自己“力拔山兮气盖世”。
【成语寓意】形容力气很大。
【成语出处】《史记·项羽本纪》
30、悬梁刺股(孙敬、苏秦)
【成语典故】《战国策·秦策一》记载,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说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成语寓意】形容刻苦学习。
爱痛了【成语出处】《战国策·秦策一》
31、囊萤映雪(车胤、孙康)
【成语典故】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
【成语寓意】后形容刻苦攻读。
【成语出处】《萧淑兰》
32、韦编三绝(孔子)
【成语典故】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
【成语寓意】形容读书勤奋。
【成语出处】《史记·孔子世家》
勃兰特33、闻鸡起舞(祖逖)
【成语典故】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成语寓意】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成语出处】《晋书·祖逖传》
34、程门立雪(杨时)
【成语典故】宋代杨时在下雪天拜谒著名学者程颐,程颐瞑目而坐,杨时不敢惊动,在旁站立等待。程颐醒来,门前积雪已经一尺深了。
【成语寓意】形容尊师重道,恭敬受教。
【成语出处】《宋史·杨时传》
35、罄竹难书(隋炀帝杨广)
【成语典故】李密诉说隋炀帝十大罪状,其中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话。
【成语寓意】比喻罪恶很多,难以写完。
【成语出处】《旧唐书·李密传》
36、怒发冲冠(蔺相如)煎蛋
【成语典故】蔺相如拿和氏璧换城池,蔺相如见秦王不想给城池,早已非常愤怒,现在又见他只管传看和氏璧,根本没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
请让我指给大王看。”,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马上退后几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极度愤怒。“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成语寓意】形容极端愤怒。
【成语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7、老骥伏枥(曹操)
【成语典故】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马站在槽头,还想着驰骋千里。
【成语寓意】比喻人虽年老,仍有雄心壮志。骥(jì):好马。枥(lì):马槽。
【成语出处】《步出夏门行》
38、口蜜腹剑(李林甫)
【成语典故】唐朝宰相李林甫,妒忌贤能,与人相处表面亲热,而心存阴谋。故时人称他“口有蜜,腹有剑。
【成语寓意】比喻嘴甜心毒,狡猾阴险。
【成语出处】《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
3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成语典故】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成语寓意】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多用来形容人的伟大。
【成语出处】《后出师表》
40、黄袍加身(赵匡胤)
【成语典故】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部下给他披上黄袍,推拥为皇帝。【成语寓意】指成功,夺得政权。
【成语出处】《宋史·太祖本纪》
41、孺子可教(张良)
【成语典故】秦朝末年,有个叫张良的年轻人。一天,他在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得破破烂烂的老人。老人看到张良,就把鞋扔到桥下,让张良去捡,还让张良给他穿鞋,张良都照
做了。于是老人说:“你这个年轻人还是可以教育的嘛,五天后的早上到桥上来我吧。”五天后,张良一早来到桥上,可是老人早就到了,老人责备张良来晚了,让他五天后再来。又过了五天,张良再次来到桥上,又比老人晚到,老人十分生气。第三次,张良半夜就到
了桥上,终于比老人早到了。这次老人很高兴,就送给他一本兵书。张良日夜攻读这本兵书,后来助刘邦统一了天下。
【成语寓意】指年轻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传授给他。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42、金屋藏娇(陈阿娇)
【成语典故】汉武帝幼小时喜爱表妹陈阿娇,并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成语寓意】后泛指对娇妻美妾特别宠爱。也指纳妾。
赞美男人的成语【成语出处】《汉武故事》
43、七步之才(曹植)
【成语典故】曹操死后长子曹丕继位。曹丕唯恐几个弟弟与他争位,便先下手为强,夺了二弟曹彰的兵权;又逼四弟曹熊上了吊。此时就剩下老三曹植,曹丕深恨之。故命曹植在
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后以“兄弟”为题即兴吟诗一首,但诗中却不能出现“兄弟”二字,
成则罢了,不成便要痛下杀手。曹植不假思索,立刻脱口而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便是赫赫有名的“七步成诗”。曹丕听了以后潸
然泪下,没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贬为安乡侯。
【成语寓意】指敏捷的文才。
【成语出处】《世说新语·文学》
44、洛阳纸贵(左思)
【成语典故】晋代左思的《三都赋》写成后,在洛阳许多人竞相传写,引起纸价上涨。【成语寓意】后常用洛阳纸贵来称誉某种著作流传很广。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