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婚姻观
一、晚婚制
刘秀二十九才完婚,这在现代人看来不可思议,但却符合当时的儒家礼制。
周代结婚年龄一般规定男三十岁,女二十岁,《周礼》曰:“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礼记》:“男子二十而冠,始学礼,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女子十有五年而筓,二十而嫁。”
春秋战国,列国为了争霸、兼并,纷纷提倡早婚,《左传》有国君十五而生子之说。而越王勾践战败后,为了励行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复国计划,下令男二十,女十七不婚者,其父母有罪。尤其是秦国商鞅变法以来,用经济手段强制早婚,早分家。汉初,战争造成人口稀少,为了增加人口,延续这种政策。汉惠帝为了增加国库收入,下令“女子十五以上不嫁者,五算”。随着儒学的兴盛,这些政策遭到抵制和批评。汉宣帝时王吉上书批评早婚,“世俗嫁娶太早,未知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民多贞夭”。
《白虎通》是汉章帝对经学的最终统一,是五经的总章句。在嫁娶一节这样论述:
“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何〕(年龄相配)男三十,筋骨坚强,任为人父;女二十,肌肤充盛,任为
人母。合为五十,应大衍之数,生万物也。故《礼记》曰:“女子十五许嫁,笄而字。”。
刘秀聘阴丽华也是依据两者年龄相配,刘秀和阴丽华年龄正好相差十岁,明帝和马皇后年龄也相差十岁。刘秀游学时,刘秀、阴氏都没有到婚嫁年龄,虽两家愿意,但不合礼法,故而刘秀只有“望美而叹”了。
儒家提倡男子晚婚,利弊的确难说,古人寿命都短,四十以上
就是老人了,很多家庭都不完整,但是古人短寿夭折也多,这样做是否也有优生的考虑?
五四以来人们总是批判封建社会大男子主义,压迫妇女。但是从婚礼规制来看,就夫妻双方年龄上的差距而言,丈夫就有绝对权威。同时礼法也有对男子严格约束的一面,这都是为了保护家庭和宗法制度。
男子在二十岁生理、心理发育成熟,然而却要求其到三十才结婚,这也因为古人无法节育,男子在三十之前不婚,这正是要求其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好学上进。打下事业基础。同时这也有利于保护妇女,同龄女子容貌衰老得很快,若年龄相仿,女子年老衰,必然产生怨妇心理。有十年的年龄差距,男子的家庭责任感会更强,又能保证男女双方婚姻感情能保持得更长久。这点应该引起社会学家的思考。
二、爱情与美德
(一)、古人是否有爱情:
今人批判封建时代没有婚姻自由,因此没有爱情。对于当时的上层社会的女子而言,的确没有个人的婚姻自由,但是说绝对没有爱情也不确切,诗礼之家品行有常,当少女情窦未开之时,已经指定了婚姻,种下婚姻和爱情的种子,女子接触外面男子又少,感情必定很专一,思念是培养爱情的途径,有没有爱情不是今人能武断的。
刘秀二十出头去长安求学之时,到新野路过阴家,见过阴丽华,当时阴丽华才是一个是十几岁的少女,在阴氏少女的心目中,刘秀是伟岸、英气勃发的青年才俊形象。娃娃亲因豆蔻年华,懵懂之初就刻在心里,朝思暮想,
不论美丑,心里再容不得别人了。这是古人和现代人不同的爱情心理。
而刘秀对于阴丽华也十分倾慕,他曾说:“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但两家都等到了年龄才成婚,这反映了南阳一带浓厚的古风。
(二)、“关雎”,德之始也
《诗经》开篇,就是“关雎”,“关雎”描写君子见到一个少女在采食荇菜,被她的美丽和贤惠吸引,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故事。“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毛诗序》)
关雎这首诗,明写君子思慕淑女,实言淑女之美之德,女子美和德相伴而成,为君子仰慕。孔子《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他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
《诗经》以“关雎”开篇是古人对女子的品德教育,淑女不从政、不上战场,淑女之德相对单纯。淑女的任务是相夫教子,进一步则是后宫之德以母仪天下,《诗经》以含蓄语言做伦理教化。
汉儒的《毛诗序》又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这里牵涉到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思想: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
《诗经》以“关雎”为始,“关雎”代《诗经》为名,
这是古人的精神追求和理想,也是对成功和幸福的看法。古人对于婚姻家庭格外重视,对于妇女德行
教化也极为重视。
诗经爱情男女相慕,德之始也。之后才齐家、以夫妻琴瑟和谐、家庭美德推而广之,治国平天下。
(三)、“五级需要”和爱情
爱情是人“五级需要”的一种曲折表达方式,在不同的生存条件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需要,爱情就是基于这种需求。爱情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一方所有的,正是另一方所缺的。这可以是金钱、美貌、势力、舞台、感情关怀等等。当人处于饥寒交迫之中时,看到一丝温饱就会羡慕不已,得到一份食物就会感激不尽。为什么美女身陷狼穴被英雄所救时,会以身相许?因为英雄能提供安全感。得到温饱能产生爱情,得到安全也能发生爱情,小资女人则是对浪漫充满了幻想。一方之所有有到可以被任意挥霍,一方之所缺缺到如久旱盼甘霖,爱情就会如火山般爆发。然而,根据五级需要升级理论,人在温饱之后要安全,安全之后要情感,对浪漫厌倦之后,则是对权欲,对虚荣充满了热望,一种需要的满足必会升级到新的更高层次的新需求,人的需要是无止境的,而所爱的人能提供的则又是有限的,那么当对方不再满足之时,爱情危机则发生了。
对于社会竞争中的失败者而言,更是糟糕。生存变得不易,感情就会渐渐褪去文饰和面具,露出原始的狠毒。气质、品味、爱情并不廉价,困境临头才发现根本养不起它。马克思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它们变为赤裸裸的金钱交易。”所以有人会感叹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同理,家庭永远是自由主义者的悲剧。
集体主义者不同,会将个人情感及时转变成对组织、集体、家的情感,将爱情转化为亲情,将个人需要溶解于集体的大目标当中,这是永远不败的爱情。
三、婚礼
按《白虎通》讲的婚礼:可以想象当时的婚礼仪式。
“天子下至士,必亲迎授绥者何?以阳下阴也,欲得其欢心,示亲之心也。夫亲迎轮三周,下车曲顾者,防淫佚也。《诗》云:‘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礼·昏经》曰:‘宾升,北面奠雁,再拜拜手稽首,降出。妇从房中也,从降自西阶。揖御妇车,授绥。’
遣女于祢庙者,重先人之遗支体也,不敢自专,故告祢也。父母亲男女何?亲亲之至也。父曰:‘诫之,敬之,夙夜无违命。’女必有端绣衣若笄之。母施襟结,曰:‘勉之,敬之,夙夜无违宫事。’父诫于阼阶,母诫于西阶,庶母及门内施鞶,祭紬以母之命。”
四、婚姻是男女双方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的开始,也是礼教、德化的开始。
《易·序卦》:“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
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措)”《礼记·昏义》:“婚礼者,礼之本也”;“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中庸》)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
《汉书·匡衡传》论夫妻:
“妃匹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以“关雎”为始,言太上者民之父母,后夫人之行不侔乎天地,则无以奉神灵之统而理万物之宜。故《诗》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言能致其贞淑,不贰其操,情欲之感无介乎容仪,宴私之意不形乎动静,夫然后可以配至尊而为宗庙主。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自上世已来,三代兴废,未有不由此者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