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氓》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高中语文《氓》课文原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尔 一作:尓)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高中语文《氓》课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中“水意象”与爱情的关系,了解其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内涵。并通过“淇水”意象感知卫女情感历程,体悟其情感变化
  2.分析卫女形象,借力于比较,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通过细读、情读文本,结合对诗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人物自我觉醒之美,培养学生探究文本深层意蕴的能力,提高学生审美境界。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引出教学目标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经中的《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初中时学过《诗经》中的《关睢》、《蒹霞》。这两首诗再加上《氓》,它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都与水有关;主角都是女子;都写爱情。
  (二)这节课就研究这三个问题,我们先看看这三者之间的联系。
  二、研究淇水,梳理诗文,觅获诗情。
  (一)链接网页《〈诗经〉中爱情诗里的水意象》,研读水、爱情、诗经的结合
  水在自然中只是一种普通的物质,但在中国文化中却是一种“有意味”的意象,它承载了一个民族最初的文化心理和艺术内涵。在文学源头《诗经.国风》中,写水意象的诗作共有40
多篇,其中有关婚恋的诗就有30多篇(它们或以为作比,或以水起兴,或者就在水的氛围中展开爱情的描写)。《国风》中水对后世爱情诗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大家能加快出跟水有关的诗歌吗?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南朝东府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幕幕。——秦观《鹊桥》。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镇《离思》
  (二)水这意象这么重要,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先研究研究它。
  1.水在这首诗里出现了几次?——三次,淇水
  2.三次出现,它只是简单的重复吗?
  ——不是。有什么不同——不同时期,不同感受。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热恋
  (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婚变
  (3)淇则有岸,隘则有泮。  决裂
  3.三次出现淇水,正是女主人公这场婚恋的三个不同时期,那么每一个时期中的淇水所蕴含的感情相同吗?——不同。
  (1)第一次穿越淇水,正是卫女和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二人难舍难分,离别时十八相送。可以说这是一条受河,它象征着爱情的缠绵美好,寄予了女子的幸福、甜蜜和喜悦。
  热恋——爱河——喜悦
  (2)第二次看到淇水,卫女和氓处于婚变期,淇水汹涌澎湃,此时卫女感慨万千,各种委屈汹涌而出,悲从中来,很可能也是泪流成河。
  婚变——泪河——悲
诗经爱情  (3)第三次,卫女独自坐到淇水岸边回首往事,她已看清了男子面目,她也从悲愤中清醒过来,决绝已定,心静如水。所以这也是一条启示河。
  决裂——启示河——清醒
  (三)情读:把刚才的分析通过诵读体现出来,要读出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全体朗读。
  (四)小结:可见,这条河——淇水这个意象,在这里都有哪些作用,
  (1)一切景语皆情语,融情于景,表达感情
  (2)见证了女子从热恋到婚变到决裂的全过程,也见证了女子内心的成长
  (3)彰显了诗歌的脉络,即是事件的发展线,也是感情的变化线
  淇水作用:表情——见证——线索
  三、细品语言,披文入情。
  1.这首诗中还有没有发现其它变化——对氓的称呼,第一段是“子”,第二段是“尔”,第三、四段是“士”。
  2.为什么会变化,从这变化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1)氓——庶民,奴隶,他的身份(介绍)
  (2)讲述女主人公为男子送行,一边用了三个“子”——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有点公子的意思,公子长,公子短多么甜蜜,那个时期的女子眼里的男主人公当然是特别美好,特别让她尊敬,所以用“子”。(初恋)
  (3)那第三段为什么不继续用“子”了呢?改用“尔”了呢?——热恋了,仍用“子”就太不亲切了,用“尔”更亲昵。
  (4)用“士”——“士”是对男子的通称,这一段是女主人公痛苦的人生体会、反思和总结,用“士”更冷静,更客观。
  (5)那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还有一个“其”字,它一会译成“他的”,一会译成“你”,为什么吗?
  ——译成“他的”,拉远了和氓的距离,包括着对丈夫,对婚姻,对生活的失望后的冷静的评说,里面也有鄙视和怨恨。
  最后一段译成“你”,决裂着的痛骂,虽冷静,但却饱含愤恨,仿佛在说:你这个违背拆的渣男,这也就有了后面的决裂。
  3.小结:从热恋、新婚到冷遇,再到最后的决裂,不同时期,不同情感
  使用的人称代词也不同。这看似极其细微的人称变化中竟然深藏着情感的洪波大浪。我们的先人,有几千年前,就能如此造词炼字,真了不得,我们也应该见贤思齐。
  四、议读比读,深析形象。
  (一)提出鲍鹏山的观点,引发学生思考和辩论。
  那接下来我们再回到这个卫女身上,回到我们第二个特征,回到女主角上,在《诗经》中无论是《蒹葭》中的在水伊人,还是《关睢》中的窈窕淑女,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但当代学者鲍鹏山在第三次看《诗经》里却说:《诗经》里最完美的女性当属那位卫国女子。你怎么看,你赞同吗?请一一列举,到依据并朗读
  1.完美——
  作为恋人,她温柔多情,浪漫大胆;
  作为妻子,她勤劳忠贞;
  作为弃妇,她自尊自爱,果敢决绝。
  2.不完美。
  我问问男同学啊,你们看看一二段,要是有一个这样的女孩主动追求你,你同意吗?你喜欢吗?
  ——不喜欢,(1)她婚前过于草率,太过主动,轻易许诺(“秋以为期”)。
  (2)太投入,太痴情,太黏人。(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二)引入其他评价。
  (1)用幻灯片播放朱熹和钱钟书的观点
  朱熹站在封建礼教的角度,维护封建礼法,要求妇女树立封建的贞节观(他认为女人因感情丧失理智,违背了礼法,所以才有了坎坷的婚后生活,这是女人的自悔),这个评价让我们感到很冰冷。
  钱钟书在某种程度上沿袭了朱熹的礼法思想,但已经投射了一种人道上的怜悯和同情。但不管怎样,都对卫女的行为给予了批判。
  (2)昨天上课翻译课文时有同学问我,说:“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兄弟为何笑。(播放幻灯片)
  ——我们看孟子的一段话:在那样的时代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跟人私奔,这样的行为肯定不为兄弟所齿,所以被弃而归时,自然也得不到兄弟的同情和体恤。
  (三)比较阅读,深味意蕴
  刚刚同学们对完美与不完美作了比较,详细地解读和热烈的讨论,各执观点,都有道理。但面对被弃,卫女的责任符合“最完美”之说吗?你们怎么看。既然有“最”,那人们就得有比较才行,
  1.链接诗经里的另一首诗《遵大路》,看看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弃妇郑国女子是怎么做的?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