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课文探究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20年第41期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将自然界的客观彩——故都的秋,与作家内心的主观彩——个人的情绪,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通过对北平秋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光,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的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一、运思谋篇
文章在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比较,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从“清”“静”“悲凉”这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
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间部分充分展开,酣畅淋漓。作者将爱国、爱民与“落寞”“衰弱”的感情,融进了故都以至北国的秋中,他描述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赏景的心态,还有对生命衰亡的思考与感悟。
二、遣词造句
全篇文字没有雕饰痕迹,但每个词语、句式的使用都恰到好处。名词如“芦花”“柳影”“夜月”“钟声”等直观的景物,以及“飞声”“日光”“蓝朵”等微观的景物,配搭得匀称和谐。再如动词与形容词,描绘北国的秋天时,只“清”“静”“悲凉”几个字就淋漓尽致地写出秋天的韵味。作者又赋予了“秋”以味道,“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一个“尝”字让故都的秋味道全出。
三、景物描写
1.直接描写。(1)作者抓住秋的特点描绘了五幅图画,写“庭院读秋”,突出故都之秋的“清”;写“清晨踏秋”,突出故都秋的“静”;写“秋蝉啼秋”,连用“衰弱”“残声”“啼唱”“嘶叫”四个词,把秋的“悲”渲染得淋漓尽致;写“闲人叹秋”,以天灰、风凉、雨歇、云卷、天晴,突出沉
重凄凉;写“柿枣映秋”,让故都之秋“悲”且“壮”,平添了一份眷恋向往之情。作者在景物的着上偏爱冷,如“碧绿的天”“牵牛花的蓝朵”“淡绿微黄”的枣子颗儿,这都与其寂寞的感受有关。
(2)作者注意调动不同的感觉写秋,如视觉,天是“碧绿的”,“秋草”是“尖细且长”的;如听觉,“西山的虫唱”“悠远的钟声”“驯鸽的飞声”……作者还细腻地描写了自己在观景赏景时的举动,如:“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看“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踩在槐树的落蕊上,“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2.对比映衬。作者除了直接描述故都的“秋”外,还以南方的“秋”为对照,烘云托月地凸显出故都的秋的浓度与特。如第二、五、六、十三段都通过关联词“但”“或”“但是”“并且”等连词和“也”“更”“都”“总”等副词将南北的秋姿、秋、秋味、秋意进行类比,或以正衬反,或以反显正,或肯定中现出否定,或否定中加强肯定,动用多种句式从侧面显示出了故都的秋的“量”与“质”。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间接手法将读者引入秋的里层,去体会那故都的秋味。
出乎其外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
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住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顶多成了赭,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觉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給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得不多。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地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戲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有几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地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去年(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大冷的日子,将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会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日本人叫作Hi-king,德国人叫作Spaziergang,狂者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你在房间里坐不住。
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选自《郁达夫文集》,有删改)
拓展训练
1.文中描绘了哪些江南的冬景图?请用最简洁的文字给每幅图各起一个名字。
答:
2.本文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请举两例说明。
答:
3.按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根据上下文,指出“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
死生不问了”这句话的含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