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消灭错别字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胁从 一柱香 计日程功 树倒猢狲散
B.寒碜 显像管 焕然冰释 时世造英雄
C.文身 增值税 指手画脚 蚍蜉撼大树
D.熟稔 顶梁柱 世外桃园 针尖对麦芒
A.销毁 形销骨立 嘘热气 长嘘短叹
B.搬家 搬师回朝 挡箭牌 独挡一面
C.抱怨 以德抱怨 捅娄子 纰漏百出
D.优游 优柔寡断 麻烦 投机倒把
3.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诅咒 惦记 直接了当 夙兴夜寐
B.婆娑 喋血 浅尝辄止 游目骋怀
C.斑驳 桀骜 陨身不恤 白头偕老
D.瓦楞 渺茫 应接不瑕 豁然开朗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搅拌 惊蜇 水龙头 以身作则
B.熨帖 装帧 发祥地 坚苦卓绝
C.辩证 砥砺 临界点 彪柄千秋
D.青睐 掂量 一柱香 草菅人命
二、阅读理解
官话与国语
张 鸣
当今的普通话,追根溯源,跟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是满人统治的确有那么点关系。满人入关之前,其实很多人都会说汉语,但说的大抵是那时的东北方言。所谓东北方言,就是融合了众多北方话形成的,很接近今天的普通话。当然,满人也说满语,这个满语,经过努尔哈赤引入蒙文,制成满文,已经成了满人的“国语”,或者叫清语。
入主中原之后,满人统治者一度要求做官的人,无论满汉,一律要学清语,不仅识满文,而且会说满语。就像在全国推行剃发一样,实行征服者的文化改造。然而,清语的推广,却不了了之。原因是满人自己,包括皇帝也不喜欢“自己的语言”。因为这样的文字,仅仅是最高层出于政治目的生造出来的,没有多少众基础。这种文字里,没有传说,没有诗歌,更没有故事。相形之下,汉语里什么都有,特别是有满人极其喜爱的《三国演义》。
在没入关之前,满人就是双语并用。入关之后,论武力,他们是征服者,论文化,他们则是被征服者。
皇帝从小读书,就是只重汉文,不重满文,教满文的谙达,根本没有地位。皇帝尚且如此,时间一长,别说汉臣不能说清语,就连满人大臣也不会说了。大家都在说官话,所谓的官话,就是今天东北话和北京话的混合体。清朝是满人当家,只能如此,进入民国,北洋政府时代也如此,定都南京的国民党政府,高层大多为南方人,还是如此,那时的国语,跟现在的普通话,基本差不多。
几千年中国的文字,都是统一的。这首先要归功于象形字,音义可以分开,虽然中国人都说方言,方言之间,很多都风马牛不相及,但不耽误用同一种文字沟通。其次,要归功于科举考试,如果不是持续1 300多年的科举考试,无形中在文化人中贯彻了“书同文”的意志,即使是象形文字,也一样会在使用中出现歧义,有些地区,会逐渐根据自己的方言,造出自己的汉字来,别的地方根本就不认识。每次科举,虽然取士不多,但大士绅带小士绅,所有习文之人,读的都是一样的书,写的都是同样的文章,写出的东西,自然同文同义了。不可能出现广东读书人写的东西,跟山西人不是一种文法的情况。
文字如此,说话也类似。做官的人,必须说官话。当年本省人不能做本省的官,一省的官场,官员们都来自五湖四海,大家如果各说方言,漫说同僚之间无法沟通,就是上下级之间,也没法对话。再说,清朝的规矩,官员上任,皇帝必定要召见一次,哪怕小小的县令也是如此,如果被召见的时候,一口土语,那么你说什么皇帝都不明白,没法留下好印象。所以,不会官话,对仕途很不利。
(摘自《今晚报》,有删节)
5.下列选项中,关于“官话与国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满人入关之前,只会说满语,这个满语,经努尔哈赤引入蒙文,制成满文,成为满人的“国语”,又叫清语。
B.满人入主中原后,其统治者要求为官者一律要学清语,不仅识满文,而且会说满话,为此,清语成为满清时期的官话。
C.所谓官话,就是今天东北话和北京话的混合体,跟现在的普通话很接近。
D.满清统治结束后,进入民国,定都南京的国民政府决定,废除满清时期官话清语,推行现在的普通话。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满人入主中原之后,满清统治者曾一度要求官员一律要学清语,实行文化改造,但最终的结果是他们在文化方面反而成为了被征服者。
B.清语没有成为官话的主要原因是文字里没有传说,没有诗歌,没有故事,更没有多少众基础。
C.满人入关后,皇帝只重汉文,不重满文,就连满人大臣也不许说清语,时间一长,汉语就自然成了官话。
D.说官话便于同僚和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再加上清朝召见时会给皇上留下好印象,因此,不说官话对仕途不利。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满清统治者试图将清语作为官话进行推广,但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及缺乏众基础,愿望未能实现。
B.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方言千差万别,但文字都是统一的,这要归功于象形字的音义可以分开和持续的科举考试。
C.清语仅仅是最高层出于政治目的生造出来的文字,没有众基础,缺乏文化内涵,就连满清皇帝自己也不喜欢,要想征服汉文化谈何容易。
D.中国的科举考试,在文化人中无形地贯彻了“书同文”的意志。大多数的习文之人,读同样的书,做同样的文章,这样有利于文字与文法的统一。
三、表达运用
8.某校文学社将举办“读《诗经》·品经典”活动,拟在全校范围内征集宣传语。请拟写一则宣传语,用以制作宣传海报。要求:紧扣活动主题;语言表达简明、得体;不超过40字。
答:
9.下列是汉字“初”“仁”的篆体写法,请用平实的语言写出你对每一个汉字的形与义的正确理解。要求:对每一个字的解释不超过35个字。
答:
【参考答案】
1.【解析】选C。A.柱—炷;B.焕—涣,世—势;D.园—源。
2.【解析】选D。A项,“长嘘短叹”应为“长吁短叹”;B项,“搬师回朝”应为“班师回朝”,“独挡一面”应为“独当一面”;C项,“以德抱怨”应为“以德报怨”。
3.【解析】选B。解答错别字题,要特别注意那些音同义异的字。纠正的方法之一是根据词的意思辨识字的写法。本题中,A 项的“直接了当”应为“直截了当”;C项的“陨身不恤”应为“殒身不恤”;D项的“应接不瑕”应为“应接不暇”。
4.【解析】选B。A项,惊蜇—惊蛰;C项,彪柄千秋—彪炳千秋;D项,一柱香—一炷香。
应接不暇是什么意思5.【解析】选C。A项,“满人入关之前,只会说满语”与原文“满人入关之前,其实很多人都会说汉语”不符;B项,“清语成为满清时期的官话”与文意“汉语是满清时的官话”不符;D项,“定都南京的国民政府决定,废除满清时期官话清语”与原文表述不符。
6.【解析】选C。C项“就连满人大臣也不许说清语”于文无据,原文的表述是“就连满人大臣也不会说了”。
7.【解析】选D。“大多数的习文之人”与原文“所有习文之人”表述不符,范围被缩小了。
8.【解析】拟写宣传语,是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具有宣传鼓动性话语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题目所给的主题是“读《诗经》·品经典”,因此,具体拟写时,要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解读时要以精练的语言,表达对《诗经》这一经典的正确认识。
【答案】徜徉风、雅、颂,感受庄重、淳朴的气息;解读赋、比、兴,体会形象、浪漫的魅力。
9.【解析】解答时先从字形入手,“初”由“衣”和“刀”构成,“仁”由“人”和“二”构成。然后再对比进行分析,把其含义揭示出来。“初”为开端的意思,而“仁”为二人亲近友爱的意思。
【答案】①初:由“衣”和“刀”构成。用剪刀从始端裁剪衣服,含义为起始(开端)。
②仁:由“人”和“二”构成。两个人走在一起却亲近如一人,含义为两人亲近友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