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过清明节的风俗
      客家清明节的风俗有哪些
      客家人在清明节的最主要活动是祭祖扫墓,意在发扬孝悌,以示不忘祖德和生养劬劳,因此历来为客家人所重视。客家人不管走到天际海角,每当清明,往往不远千里万里,回乡扫墓,即使不能回乡,也忘不了寄汇清明祭祖钱。清明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带上祭祀物品,一起前往祖先墓地进行简洁而又凝重的祭祀仪式。根据当地风俗,未满12岁的小孩是不能去拜祭祖先的,但也有些人家比较开放,也会带小孩前去祭祀祖先,表达孝心。祭祀的物品也是丰俭由人,但一般来说,子女都会仔细预备。
      清明节一大早,客家人边带着祭祀用品,锄头、镰刀等工具动身了。根据当地风俗,亲人去世后都喜爱依山而葬。到达后,大家便动手去除亲人墓地上的杂草,墓地四周的杂草也要去除洁净。客家人认为,杂草去除得比较洁净,不仅是为了更好看,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敬重和思念之情。杂草去除洁净后,将贡品摆上,便可以进行烧香祭拜了。每个人手持香火三鞠躬,然后将香火插在亲人的墓前。假如是比较德高望重的男性长辈,晚辈除了鞠躬之外,还需要行跪拜礼。随着时代的进展,祭祀用品种类越来越多,如今大家去祭拜都
会为已故亲人预备别墅、存折、衣服、汽车、手机、珠宝首饰等等比较新潮的祭祀用品。
      客家简述
      客家(英文:Hakka,客语白话字:Hakk?或Khakk?,客语拼音:Hag5ga1或Kag5ga1)是中国南方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台湾等本地族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宽阔、影响深远的汉族民系。
      客家先民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历经西晋永嘉之乱、东晋五胡乱华,唐末黄巢之乱,宋室南渡,中原汉族大举南迁,间续迁入南方各省,在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下,经过千年演化,最迟在南宋已渐渐形成一支具有独特方言、风俗习惯及文化形态的汉族民系。
      客家人以粤赣闽(惠州、梅州、赣州、汀州、河源、韶关、汕尾等)为基地,大量外迁到中国各地(含港澳台)以及南洋(今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分布在广东(约2300万,约占广东人口的27.5%)、江西、福建、广西、台湾(约419.7万)、四川、湖南、香港、海南、浙江、澳门等省区的180多个县(市/区),总人口达7000万以上,约占中国汉族人口的5%;约1000
万分布于除中国外的80余个国家,尤其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地,客家语是当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现代客家的人六次崛起,大批人杰促进了社会进步。
      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如岭南)土着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语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耕读传家是客家文化的特点。围龙屋制度是古代农耕文化的巅峰代表。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
      “客家”的说法既是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更是文化层面的概念。
      清明有那哪些气候特点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这天,民间有春游、寒食、扫墓等风俗。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盆地气候暖和,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旧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冷尾暖头。
      在川西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缺乏的影响,反抗力弱,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
对老弱幼畜的危害。“清明季节雨纷纷”,是唐代有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
      清明:斗指丁。太阳黄经为15°。此时气候清爽暖和,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头生长,农夫忙于春耕春种。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春游,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风俗。
      广州清明要吃的食物
      一只烧猪是必不行少的,还有甘蔗(俗称白蔗),还有其他的饼和水果之类,这是广州这边的风俗。清明吃鸡蛋,犹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一样的重要,每届该日,此俗绝不行少。又清明节蛋,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画蛋」,另一种则是「雕蛋」。前者可吃,后者则仅供玩赏而已。
      吃清明螺。清明季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正确时令,因这个季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饱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合。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在闽东,家家户户则要煮乌稔饭。它是将糯米用洗净煮熟的乌稔树叶浸泡后蒸煮而成,颜乌黑但却米香扑鼻,别有一番风味。此外,闽东各地无论城乡大多吃芥菜饭,据说可以终年不长疥疮。
      在泉州及闽南一带清明常吃润饼菜,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再卷入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芫荽等混锅菜肴。此类食物品种多样,荤素搭配,主副食都有,既养分丰富又美味可口,类似的还有温州人的清明饼和潮汕人的饼。
      芥菜是广东人清明节餐桌上不行缺少的时令蔬菜,因与轿同音,寓意祖先坐轿归去,免受乍暖还寒之苦。
      【拓展】清明风俗
      “清明”二字,古书上解释说:“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矣”;其它书中也有“桐始华,虹始见,萍始生”,“清明风居东南维,主风吹万物”。清明象征着我国黄河流域,万木凋零的寒冬过去了,风跟日丽的春天到来了。劳动人民根据节气来支配庄稼活计。二十四节气中就有“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之说。
      清明,在遥远地周代已经流行。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历代地诗人词家都有关于清明盛况地描写,自古以来人们在清明节留下了许多风俗。
      清明扫墓,追祀祖先,由来已久,相沿成习。扫墓,又叫墓祭、祭扫、上坟。清明扫墓是由于惊蛰、春分已过,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自己地祖先坟莹,有没有狐兔穿穴打洞,会不会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到坟上一方面去除杂草,整修树枝,给坟上添几锨土;另一方面预备一些祭品,烧几张纸钱,给树枝上挂些纸条,进行个简洁地祭扫仪式,以表示对死者地怀念。
      古代二月,三月三有春游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肝闻吹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记述地就是唐人春游盛景。古代每逢这一天,人们聚亲约友,扶老携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春游,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
      人们在扫墓跟春游返家地路上,都愿采几朵野花戴在头上,顺手折几根柳条插在房前屋后。据说这种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地农夫祖师——神农氏。后来渐渐进展成为纪念跟盼望长寿地愿望。戴柳风俗被淘汰,插柳却盛行起来,成为我国人民春季造林地植树节。
有狐
      清明前后还流传着许多传统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拔河、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斗鸡等活动。清明节的风俗丰富多彩,历代的记载非常浩繁。诗人怀清明之作更是争艳夺彩,不行胜记。从这些意义上讲,清明既是节气,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是寄予哀思的一个契机。各地青少们成结队向烈士陵园献花致敬,或邀请革命先辈作报告,讲革命故事,或组织参观、旅行、访名胜、采标本,丰富了节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