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动员全社会和多部门的力量,营造有益于健康的环境,传播健康相关信息,提高人们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倡导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全民健康素质的提高。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理论在不断发展,并在实践中成为解决现代社会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的核心策略。
第一节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紧紧围绕卫生工作中心任务,结合爱国卫生、初级卫生保健、社区卫生服务、重大疾病防治及妇幼卫生保健等开展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199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十分重视健康教育,提高广大人民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积极推进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健康教育机构及服务网络得到恢复和发展,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组织管理体
系及覆盖城乡各地各类人的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健康教育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专业理论、专业学科及专业研究队伍;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实现了从单纯的“卫生宣传”到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并重的健康行为、政策、环境综合干预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国际合作不断得到加强。
进入21世纪以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在社会化、大众化和规范化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我国城乡社区健康教育活动也得到了广泛深入地开展,并日益与公共卫生重点工作及重大疾病的防治工作相结合,成为疾病防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2002年5月,卫生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农业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2001-2005年)》,将“全国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正式更名为“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将健康教育列为“政府支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与人员建设、基本医疗管理规范、疾病预防保健服务”等十大项参考指标之中。2003年,卫生部、全国爱卫会、农业部等7部委联合制定下发了《全国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规划》及《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评价指标体系》,成为指导农村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的行动纲领,标志着我国农村健康教育走上科学规划管理轨道。同年,国务院副总理兼卫生部长吴仪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定位为公共卫生体系七项职能之一,并强调各级卫生部门要把加强卫生宣传教育作
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使之经常化、制度化。2005年,卫生部首次制定并下发了《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年)》,全面推进了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科学规范地开展。
第二节 基本概念
一、健康
健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维护健康是一项基本人权,也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实现“人人享有保健”是全人类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在任何一个国家,不管是贫穷的还是富有的,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所有的国家政府都要把人民的健康列为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要维护人权,维护社会公民的健康权,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需要政府做出的服务。
健康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及基本要素,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潜在动力。人类实践健康的过程是人类自身发展的过程,实现社区健康的过程是社区自身发展的过程。每一个人不仅要对个人健康负责,而且要对他人、对社区、对整个社会的健康承担责任。健康是人人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健康问题不仅要依靠卫生部门,还要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全社会共同努力维护和增进人们众的健康,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1.健康的概念
健康(health)在中国古代就有很多人对健康作出了定义,有人说健康是“载道德之舟,载知识之车”,也有说“健康不是一切,有了健康才有一切”。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对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这种健康观建立在新的医学模式的基础之上。健康观念的改变,要求人们由过去消极地疾病到积极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由个体健康扩大到体健康,由生理健康发展到心理健康。健康的内涵已经逐步由生物健康的领域扩展到社会健康的领域。
2.健康的三个层次 (1)一级健康 ①满足生存条件;
②无饥寒、无病、满足基本卫生需求; ③有简单防病知识,能采取合理措施。
基本的生存条件人们需要吃饱、穿暖、需要有住房,需要有基本的卫生条件,所以无饥寒、无病,满足基本卫生需求在基本的生存层次,需要有简单防病知识,能采取合理措施。
(2)二级健康
①除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外要有一定的职业和收入,满足经济需求;
②日常生活中享用科技成果; ③自由自在生活。
这是满意度条件。对健康来说最基本的生活生存,要需要一定的社会保障,一定的职业收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享用科技成果,人们需要自由自在生活,这是健康的第二个层次。
(3)三级健康
①通过适当训练,掌握高层次知识和技术,并且有条件应用这些技术;
②能过着为社会贡献的生活。
是健康的最高层次,这是人们对健康更高层次的追求。在高层次的健康追求上,人们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时,追求各自价值的实现,人们愿意过着能够享受科技成果同时又为社会做贡献的生活,满足精神上的需求。
3.健康的影响因素
①生活方式。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其健康也会不同。占60%。 ②环境因素。环境污染、气象变化等。占7%。 ③生物学因素。主要指基因和遗传因素。占15%。
4
④卫生服务因素。这是医护人员能够解决和应该关注的问题。占8%。
⑤社会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情绪、人格及人际关系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健康。占10%。
4.健康四大基石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基本基础提出了健康四大基石的理念。我们在糖尿病、高血压教育中常常提到这个问题,健康的四大基石是:
①合理膳食。膳食要平衡,热量和各种营养要素应该有一个基本平衡。
②适量运动。运动所致的热量消耗应与摄入保持出入量的平衡。 ③戒烟限酒。吸烟对身体没有任何益处,适量饮酒对健康有一定益处。
④心理健康。 *健康心理的标准:
①有充分的适应能力;②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恰当的评估;③生活目标能够切合实际;④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⑤能够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⑥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⑦能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的发挥个性;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个人基本需求能恰当满足。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求;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健康教育
1.健康教育的概念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
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和社会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2.健康教育的基本特征
(1)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传播与教育活动。通过社区诊断,提出周密的教育计划、确定预期目标;采取有效地策略与方法实施健康教育;并对实施的健康教育活动进行科学评价。
(2)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帮助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建立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追求“知-信-行”的统一,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是目标。
(3)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是信息传播、行为干预。正确的信息是行为转变的基础,行为干预是实现健康教育目标的手段。健康教育应该提供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服务,帮助个体、体的行为转变。
(4)健康教育的场所遍及社区、医院、学校、工厂、公共场所等。不同的场所有不同的目标
人、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3.健康教育形式与方法 (1)健康教育的形式
①公众会议;②专题讲座;③教育小组;④服务开发信息:发放小册子、彩页吸引、张贴告示;⑤报刊文章、新闻等媒体;⑥电子手段:、网站和聊天等形式。
(2)健康教育的方法
①语言教育:讲座、讨论、个别指导、大众传媒 ②形象教育:图画、模型、示范表演 ③电化教育:电影、电视、网络 ④综合教育:展览会、卫生科普 4.健康教育者应具备的能力 ①需求的评估; ②健康促进项目的设计;
③健康促进项目规划的组织和实施; ④评估健康促进项目的效果; ⑤组织与协调能力; ⑥开拓健康促进资源; ⑦健康传播的能力。
三、健康促进
1.健康促进的概念
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和生态支持的综合体。其中环境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和自然环境,而支持包括政策、立法、财政、组织、社会开发等各个系统。
2.健康促进的基本特征
(1)健康促进是健康与环境的整合,强调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健康促进直接作用于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包括环境、社会行为、生物遗传、卫生服务等,并在组织、政策、经济、法律等方面提供支持性环境。 健康促进
(2)健康促进涉及整个人的健康和生活的各个层面,而非仅限于疾病预防。是以健康为中心的全民教育,强调个体和体有组织地参与。
(3)在疾病的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强调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即避免暴露于各种行为、心理、社会、环境的危险因素,全面增进健康素质,促进健康。
(4)健康促进的核心是社会动员,强调个体、家庭、社区和各种体积极地参与。
(5)健康促进工作主体不仅是卫生部门,还包括各个领域和有关部门。
3.行为与生活方式 (1)健康促进的行为
①日常健康行为:合理营养、平衡膳食、适量睡眠、积极锻炼。 ②保健行为:定期体检、预防接种。 ③避免有害环境:主动回避,积极应对。 ④戒除不良嗜好:戒烟限酒、不滥用药物。
⑤预警行为:预防或事故发生后能正确处理,如系好安全带、自救与互救。
⑥求医行为:主动求医、积极配合。 ⑦遵医行为:配合、服从医疗。
⑧病人角行为:正确转换角、积极康复、以正确人生观对待疾病和死亡。
(2)危害健康的行为
①日常危害健康行为:吸烟、酗酒、、性乱 ②致病性行为模式:A型artery—冠心病易发型
C型cancer—肿瘤易发型
③不良生活习惯:起居、饮食、嗜好
④不良疾病行为:角行为超前、如过于恐惧;角行为缺失,即不能够及时进入角。
(3)WHO总结的基本行为与生活方式
①良好的生活方式:心胸豁达,情绪乐观;劳逸结合,坚持锻炼;生活规律,善用闲暇;营养适当,防止肥胖;戒除烟草,饮酒适量;家庭和谐,适应环境;与人为善,自尊自重;爱好清洁,注意安全。
②不良的生活方式:吸烟,酗酒,服药不适当,体力活动少,饮食高热量、多盐,轻信巫医,社会适应不良,生活节奏破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