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对“核心自我”的假定真的成立吗?
按自己粗浅的理解,现代心理学是基于对“核心自我”的假定,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假定人类个体有一个核心自我的存在,而心理学研究及的目的则是帮助其建构、 维护、 最大化那个核心自我。
心理自我
我的问题是, 这个假定真的成立吗?
从小接受来自父母的比较自由的教育,生长在远离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天然的社会环境里,崇尚个人自由,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凡强调集体意识的一切文化抱有天然的反感。
即使像我这样的一个人,在经历了至少二十年对人类心灵的探究之后,对这个假定也产生了怀疑。
德国人卡伦·霍妮早在1937年就写过一本书名为《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之后十年内又写出《我们的内心冲突》和《神经症与人的成长》,深入透彻地解析神经症人格的焦虑症状及其成因。我们可以从同时代的卡夫卡、伍尔芙、加缪等诸多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读到自19世纪下半叶开始弥漫至今的这种典型性焦虑。 
卡伦·霍妮是当代最著名的精神分析领域的心理学家之一,她也是女性心理学的先驱。 她和同时代的阿德勒都发现人的心理更多地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而不仅仅是由弗洛伊德所认定的生理本能所推动的。(弗洛伊德对女性心理感到头疼,说那是一片“黑暗的大陆”,他简单地将女性心理驱动力归因为penis envy,生硬地把他的理论套用在女性身上,而霍妮认为,从来就没有什么penis envy,而是女性成长过程中, 根植于文化深处的男性中心主义观念通过父母亲友潜移默化地建构了女性的典型心理。)霍妮更关注影响心理动因的文化、社会因素,她提出“人的成长”的概念,认为人的成长伴随着人的一生,生理特点、童年经历、父母关系、成年后的环境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塑造着人的内心世界。
在霍妮的书中,你会有一种感觉,人人都是病人,而且无法得到。霍妮把人的心理分为三个大类:亲近人、对抗人、回避人,而核心是self(自我), 无论这个坚硬的自我是何种倾向,都可能导向某种程度的神经症焦虑。
那么,现当代社会高发的抑郁/焦虑症是偶然的吗?如果,只是如果,那个我们极力推崇的“核心自我”的假定并不完全成立呢?
在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前,人类个体是无法单独生存的,他必须依赖于各种形式的相互依
存,个体生存必须与种族、传统等发生关联,他还需要与超越于人类自身的超验存在比如各种神衹/宗教建立关联。基督教徒可能是这样理解自己的:他不具有专属于自己的心灵,他只是“分有”了圣灵—“神”的大灵魂。 
“核心自我”在近现代解放了人类个体,我们,尤其是女性,均受益于此,此处略过不论。任何事物都可能是双刃剑,“核心自我”在解放的同时,是不是也给人类个体套上了另一套枷锁—自我“欲望”的枷锁,无止境的以自我为绝对中心的各种欲望追逐、自我扩张、自我爱抚、自我欣赏,这是否意味着与他人、与自然、与超验存在的某种断裂,是否意味着绝对意义上的“孤独”?
Turkle被称为“数字文化的玛格丽特·米德”,她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技术与自我”项目的创始人和负责人。经过对网络社交媒介长达30年的观察与研究,她从最初的乐观变得忧虑,她采访了很多青少年,问他们为何不愿与人面对面交谈,回答是:你无法控制交谈的过程,你不知道对方接下来会说什么,而自己又会说什么。而通过电子媒介,他们可以编辑、删除、润自己,也就是给自己戴上一个大大的面具。他们渴望相互联系,却又逃避真实的交流。 我想,其深层原因可能是, 他们在虚拟交流中所做的正是对自我的反复观照,是一种最深的自恋和为追求绝对安全感而为自己构建的防御机制。
我只是提出一个问题,欢迎大家讨论。我们如何看待“自我”?很多问题还没有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