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作业_j镜像自我
第一篇:人格心理学作业_j镜像自我
一个人心理独立的复杂与艰难
——读李晓文老师《学生自我发展心理学探究》“从共生到独立”一章有感有些人走着不同的路,却看到了相似的风景,最后到达了同一站点;有些人明明走着同样的路,却欣赏了不同的风景,到了不同的终点。也许,我们应该祈祷:即使道路坎坷,依旧舒畅欢欣;即使处境难堪,仍旧笑看未来。因为,做一个心理独立的人的确复杂、艰难。有人说:整个人类都是早产儿。这句话不无道理,生理独立并不代表着心理的独立,它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也许有的人一生都没有结束这个过程。从共生到独立,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
研究者玛勒提出分离——个体化的几个阶段,即分化阶段、实践或练习阶段、复合阶段和对象恒久性阶段。一个人从婴幼儿开始就要经历这些阶段,其间父母扮演着重要的角。当孩子做错事时,父母会阻止,适当的会用一些惩罚,可以很好的抑制孩子的攻击本能;当孩子做了让父母高兴的事时,父母们会微笑或夸奖他们,由此强化他们的优点。父母对孩子的爱
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它会让孩子们懂得去爱、去信任,从而更好的从共生走向独立。孩子会通过、认可和投射来逐渐丰富自我。所以小孩子很容易父母的品行习惯做事方法,潜移默化的被大人影响。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话一点不假。孩子再大一些可能会懂得如何取舍,认可父母的优点并内化它们。父母是孩子心中的神,对他们崇拜,把它们当成自己的理想性对象。而且在婴幼儿到儿童这个成长阶段,会逐渐形成个人与他人的边界感,也懂得如何整合自己,从自我感觉良好到开始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对象恒久性这一阶段如果能很好的发展,就会在父母生气的时候依然保持对他们的爱,这一点很重要。上学后,老师成为学生的自我对象。特别是初中前后,学生的心理一片混乱并出现前所未有的叛逆,老师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解、重视、做出恰当反映。有目的的创造机会和场合让学生充分的投入活动和展示自己的潜能,并进行适当的赞扬或约束,使其自尊心得到满足,以学生为主体,发现他们的每一个进步并为之骄傲。有些老师可能会努力塑造学生面前的完美形象,但这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为过度理想很容易让学生认为任何瑕疵都是与理想状态的背离,因而受挫性差,容易极端。在大学的时候可能密友性自我对象作用更明显,因为离家在外,与父母的接触少,学风自由,与老师的接触少。但是同伴关系虽然可以产生社会化行为,却不必然促进积极的社会化。一个人若
是心理健康,他会从同伴中汲取优点,逐渐改掉自己的缺点,由而成为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人。
无论是父母、老师还是伙伴对一个人从共生走向独立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他们,一个人很容易形成自恋症等心理疾病。纵使外貌再亮丽,智商再高,都活的不幸福,这样的人生又何其不幸。因而,一个心理独立的人真的要感恩那些在自己人生岔路口指引方向的“路标”,即使他们可能并不愿意站在那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让你走向了独立,走向了成熟。
第二篇:人格心理学期中作业
来自福建中医药大学09级临床心理专业。
阶段一 观察与描述:中西方人在想法和行为表现上存在差异,表现在交际、家庭、性开放程度等各个方面。西方有五大因素人格模型:外向性、愉悦性、公正严谨性、神经性、开放性;中国有七大因素人格模型: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处事态度,所以推论中西方在想法和行为上的确存在差异。
阶 段二 理论:人格是在先天和后天两个因素的环境影响下产生的稳定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情景论强调后天环境,特别是社会文化环境对人格的决定作用。因为人 成长在社会的过程中寻求归属感和安全感,心理和行为会趋向模仿和学习大众行为。假设中西方存在的文化差异,让东西方人民的想法和行为存在稳定独特的差异,故而人格结构有差异。
假设:
A、中国文化倡导以和为贵,要和周围的人打好关系相互帮助。西方人则过多提倡和鼓励独立成长,按规章办事,关系清晰明确。
B、中国儒家文化倡导伦理型集体主义文化,家丑不可外扬,只和亲密的人说心里话。西方人则更多的是个人主义文化,人与人的关系简单,真心话无从说起。
C、中国人礼仪教人做人谦虚,西方人重真实,如实表达。
D、中国人重孝道,思考方式考虑整个家庭。西方人重自己,考虑自身为先。
E、中国人仁、义、礼、智、信的自我克制和要求。西方人崇尚自由和真实的自我。
阶段三 检验:
A、中国人通过拉关系的方式办事的频率高于西方人,出现特有的酒桌文化。
B、中国人和父母,同学,朋友交流感情的次数和频率较西方人多。
C、中国人介绍自己时谦虚的比例高于西方人。
D、中国人养儿防老及赡养老人的事实多于西方人。
E、中国人在性开放程度低于西方人。
还可以例举许多方面,当以上5个方面的数据都高于西方人时,我们可以说上述有关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对中西方人格结构差异的影响得到实证材料的支持。
第三篇:人格心理学自我性格分析
一、结合佛洛依德人格结构理论的自我分析
(一)佛洛依德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
成。
1、本我(id)
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从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构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本我中之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故而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言,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例如婴儿每感饥饿时即要求立刻喂奶,决不考虑母亲有无困难。
2、自我(ego)
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此外,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
3、超我(superego)
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一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二)自我分析
在人格结构里,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人格的整体。它们各自代表了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会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它们各自追求不同的目标,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追求完美。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状况;当三者互不相让,产生敌对关系时,就会产生心理疾病。而就我本人而言,在本我上,我与其他任何人一样,具有最基本的人类需求,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困了要睡觉。然而这些本能的欲望满足,也需要通过自我的帮助来实现。自我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努力实现自我,不断学习,不能一味的放任本我的“唯乐原则”,现在并不是无忧无虑的吃了睡,睡了吃,而需要通过学习知识,做作业,来达成自我的实现。超我是按至善原则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
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就目前而言,在道德理想我的超我这一方面,我在很多具体的方面还是做的不够好的,这需要在未来不断改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