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的心理学论文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大学生的心理自我意识非常重要。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心理学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心理学论文篇一:《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完善》 
摘 要:大学阶段是一个人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其我意识的重要发展时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也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矛盾冲突,要特别的注重内心的活动状态并及时调整一些不良状况,掌握一些调适策略,使自我意识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自我意识;大学生;发展过程及特点;矛盾冲突;调适与培养
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在整个人格结构之中,其最核心的部分是自我意识。同时,他还认为自我意识也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以及个体的整个行为风格有着重要影响。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将“自我”理解为“I(主体)与me(客体)”作为主体的我随时随地根据社会规范而实现对客体的我的调节,me一般为I的命令与态度,进而促进自我与社会的要求相符。
I与me两个方面往往通过社会的不断交往而明确与分化。综上所述,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我的意识,可以被基本分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3个主要过程。从整体上来看,自我意识的核心为自我认知。直接决定着自我控制的内容。而自我体验则是基于自我认知。自我控制受自我的评价的影响颇深。其对于自我体验、自我认知都具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可以看到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三者直接影响到完整的自我意识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个体自我意识在大学时期呈现迅速发展并日臻成熟。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之间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作为新时期的高校教师加强大学生健康发展以及自我意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及特点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由个性逐渐发展到社会化的结果,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分为3个阶段。
1.生理的自我阶段
这一阶段的自我意识是以身体需要为基础的,随着年龄增大,身体发育,阅历提高以及社会地位的变化,大学生形成“成人化”的自我意识。因此,大学生对自己的容貌身材等一些外形特征开始更多关注,并努力补给一些缺陷。
2.社会的自我阶段
大学生在高校中积极开展、参与的各种社会化活动是大学生建立自我意识、实现自我意识的重要途径和平台。通过参加社团活动,使大学生自觉形成了“我是活动中的一分子”的观念。参加活动、服务同学、遵守校规校纪等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促进大学生社会义务实现,同时也督促了责任意识的形成。通过社团活动,参与比赛等,大学生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综合能力(如性格行为习惯、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协调能力等)和知识储备等内在因素。大学生在通过参与社会化活动不断增强自我意识的同时,也有部分大学生存在盲目的自负行为,天真武断的判断性,甚至是轻率的反抗性。
3.心理的自我阶段
进入大学阶段,大学生的想象力逐渐丰盛,性生理方面日趋成熟,逻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使大学生个体在心理、情绪、思维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地变化,这使得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趋于主观化,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我意识。进入大三、大四阶段,大学生会从世界和社会角度对自己所处的地位进行探讨,为自己寻到合适位置,探讨自己有意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整个心理自我阶段之中,大学的整体心理水平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基本特征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在逐渐改变。因此,与一般青年相比,大学生有着丰富的知识基础和良好的教育背景,他们更多地关注自己人格的成长,更注重自我探索,其自我意识的发展也有自己的特点。
1.自我意识方面
自我认意识的增强在大学期间尤为明显,但大学生自我认识也存在偏差。自我意识的起点应从自我认知开始,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较高中生自我意识更加自觉和主动,大学生不仅主
动地通过把自己和周围事物进行比较来认识自己,同时努力地将社会期望转化为自我品质。虽然,此时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于完善,但他们又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影响,心理成熟并未完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和多元化的人生观不断冲突,大学生对自我认识往往会受到个体经历、社会地位、家庭地位以及教育程度等等局限。同时,有些大学生由于过于注重内省而直接导致了其“自我为中心”。在社会发展的影响之下,许多大学生还突出表现为失去自我,过于从众。
2.大学生体验方面
第一,大学生的自我体验丰富但易波动。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在自我认知上,进而反映出个体对于自己所特有的态度与认知。大学生有着比较丰富的自我情感体验。一般来说,男女生在自我体验方面比较,男生更有信心,但是,由于涉世不深,往往容易急躁。从女生的整体特征来看,女生则表现出其内心往往舒畅、热情,但是,却多容易“忧愁”。在青年中期的发展过程之中,自我的整体体验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形式。例如,当部分学生特别高兴时则会积极肯定其自我体验,甚至会达到忘乎所以。与之相反,则会自我否定与过度自卑和自负等,极不稳定。
第二,大学生自我情感从封闭性向开放性过渡。进入大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从内心讲是非常愿意与更多的人进行交往、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但是一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缺少了父母的直接关爱,产生了一种莫名孤独感,不愿参与复杂烦乱的人际关系当中,不愿与人交流沟通。但是,人毕竟生活在社会中,要想封闭自己是不可能的,大学生情感必然从封闭性走向开放性,其主要表现:一是认同感的寻求,力求从自己对他人的态度来认知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二是在社会现实交往中,尽可能扩大自我开放的程度。
3.自我控制方面
心理自我自我控制的主动性不断增强。大学生独立性的发展是自我控制主动性增强体现,大学生已经逐渐的意识到自己是个有独立性的人,大学生对自己的控制方式逐步从外部控制转变为内部控制都是在独立性意识下促使的,即心理变化为自己主动掌握。因此,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独立性主要表现为能够独立行动不需要依赖他人;在主客观的关系中,独立性又表现为积极向上进取的精神,并富有不断创新的意识;在现在与未来的关系中,独立自主精神总是把目标指向未来,按照未来的理想生活和社会的需要去塑造自己。总地来说,现在大学生基本上克服了由家长、老师和长辈帮助规划的被动情况下才去规划自己的职业理想、生活理想和人格理想,而向主要依靠自己的想法来主动规划进行转变。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心理学论文篇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探讨》
摘 要:正确地认识自我是建立健全自我意识的基础,不仅要了解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而且要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异同点,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还能帮助他们把握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关键词:自我;自我意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他人关系的认知,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美国学者坎布斯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当具有积极的自我观,并恰当地认同他人。而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一个人是否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由此可以理解“认识你自己!”这一镌刻在希腊特尔菲神殿上的警言之所以成为心理学知识的源头,是因为一切的心理学知识都是人类围绕了解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自我而来。
一、相关的理论知识
什么是自我?简单地说,这是一个关于“我是谁”的问题。“我是谁?”这不仅仅是哲学界多年来
悬而未决的问题,也是一个心理学界众多学者们一直探讨的问题。美国心理学家之父威廉詹姆斯在一百多年前就曾提出,“自我是人类心理宇宙的中心。”这句话揭示了人类心理中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每个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在他之后,更多的心理家投入了对自我意识的研究领域。
例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着重研究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关系,他认为客体我是自我意识的对象,它是通过别人(社会)对自我的有组织的态度系统而形成起来的;而主体我是自我动力部分,它能够认识客观现实和自己。他认为客体我是自我活动的本体结构,它制约主体我的活动,而主体我是客体我变化发展的引导者。
美国应用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罗杰斯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与现实自我相对应的理想自我的概念。现实自我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各种特征的认识和对自己各种行为的看法。理想自我指的是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建构自己所希望达到的理想标准,它引导个体达成理想中的个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