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来,当时党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这三大情形是主要的问题
第一,不注重研究现状,指党对于国内外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没有进行系统和周密的收集资料并加以研究的工作,“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空气”。
第二,不注重研究历史,指党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不曾有组织地进行,忘却历史对现状的启迪作用,认真研究历史的气氛也不浓厚。
关于学习的对联
第三,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指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时候,不懂得运用立场、观点和方法,没有回归到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
这三个问题,揭示了党对中国的独特的历史背景、革命发展状况和应对中国革命问题的目标的核心问题——解决问题没有从实际出发。后面提出的“向全党提出系统地周密地研究周围环境的任务”、“对于近百年的中国史,应聚集人才,分工合作地去做,克服无组织的状态”和“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学校的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的解决提议,也是围绕“解决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这一个核心展开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之一,体现了解决问题的方式随着实际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智慧。
1935年遵义会议,是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当时的“左”倾军事路线主张消耗战,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而采取这种路线是一种脱离中国革命战争实际情况的严重错误。在充分研究了中国农村的特点后,提出采取运动战的作战方式,才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为中国革命带来了希望。这说明了只有实事求是,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这种充分结合中国农村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告诉我们从实际出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当时党仍坚持“左”倾这种毫无实际依据的战略路线,中国革命可能早已失败了。
从实际出发,不仅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还能让事情有进一步的发展。
从实际出发,其实也是社会学的独特视角。社会存在着的成员间的各种关系、各种事件,都需要社会学家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去分析,从实际出发,才能解决问题。就如研究“小悦悦”事件产生的原因,虽然从表面看来,良心是导致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但是经过实际的探讨,良心问题主要是舆论的结果,虽然是原因之一,但18个甚至更多的路人见死不救背后隐藏着更多的原因,这都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去探讨的,并不能单纯大呼良心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果解决问题仅仅是这样,还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方法论吗?
从实际出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其实单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看,从实际出发也是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就好像班级组织去旅游,班长先要确定班里面有多少个同学愿意去,然后又要征求同学们的意见,
问清楚大多数人想去哪个地方,最后依据所限定的时间决定旅游的天数,从而达到大家出游的最大满意度,增加班级的凝聚力。在组织过程中每个步骤都带着从实际出发的思想,只有切切实实考虑到具体的条件,才能把问题解决好。从此扩展到我们以后在工作中组织一个项目,也需要从实际出发的思想。
从实际出发,从中国共产党建立开始,经历革命、改革、建设的检验,散发出其独特的魅力,带领着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带领中国走向繁荣。从实际出发应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文章的第一部分首先强调了三个问题:要研究周围的环境,研究现状;要研究中国的历史;要用马列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实践的问题。文章的第二部分提出我们在这三个方面做得不够,还有很大的缺点。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文章的第三部分将对待这三个方面的两种不同态度作比较,指出主观主义的态度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具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文章第四部分对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即在全党推行调查研究的计划,对于近百年的中国史要分析研究,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的方针。 
  写这篇文章的背景是:(1)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还有影响。(2)抗日战争正处于最艰难的时期,党面临极端的困难,需要统一党内思想。
  的这个号召,很快地在中国共产党内和党外引起了怎样以从实际出发的观点而不是以教条主义的观点来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怎样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以及怎样对待党内两条路线的斗争等一些重大问题的大讨论,使中国共产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为我们提供了解决一个问题的基本思路:(1)首先要界定问题,描述问题,研究问题的现状,研究与问题有关的一切联系。(2)要研究问题的历史,研究问题的来龙去脉。(3)别人解决类似问题的值得借鉴的经验。比如,看列宁、斯大林他们是如何把马克
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苏联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又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就可以知道中国是应该如何工作的了。 学习生活中,要面对,解决的问题无处不在。我们在面对其中的许多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或猛打猛冲。这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路,具有深远意义。 
《改造我们的学习》重点讲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回忆二十年来,共产党人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精神和取得的成绩;二是指出了党内存在的缺点,并指出要纠正这个缺点,否则工作就无法更进一步。首先是缺少对国际国内现状的研究。其次是研究中国历史的气氛不浓,只知道研究马列,忘记了自己的祖宗。再次就是在学习国际革命经验方面,只知学马列,不能应用于实际;三是对两种态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一种是主观主义的态度,即对于周围的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管热情去工作。对于这种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知道背诵马列著作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
学的人用一副对联比喻之,相当深刻: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第二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认真进行调查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做工作,不能割断历史,要实事求是。为此,号召我们要系统周密研究周围环境,开展调查和研究;要研究中国近百年的历史,为掌握中国具体情况奠定基础;要改进干部的教育方法,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方针,废除静止的孤立的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
 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他指出在“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等方面的学习方法要进行改造”。要以科学的态度即以马列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对待学习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列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列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要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马列主义中立场、观点、方法要有的放矢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从《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之所以提出改造我们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从党的发展历程看,中国共产党建党20年的发展,其实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20年,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在革命实践中认识真理,又不断用丰富发展的理论指导革命实践的20年。二是从党的现状和学习方法或原则看,党内一些同志存在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
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的三种情形,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强调的“理论与实际统一”的基本原则。三是从学习的态度上看,党内存在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最后,提出了关于解决这三些问题的方法和建议,也就是要系统的全面的研究周围环境,研究中国近百年的历史,大力发展教育。
。《改造我们的学习》重点讲了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回忆二十年来,共产党人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精神和取得的成绩:我党幼年时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我党经过艰苦的奋斗牺牲,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时间相结合,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指出了党内存在的缺点,并指出要纠正这个缺点,否则工作就无法更进一步。首先是缺少对国际国内现状的研究。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教导我们要认真研究情况,从客观的真实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主管愿望出发。我们的许多同志违反了这一原则。其次是研究中国历史的气氛不浓,只知道研究马列,忘记了自己的祖宗。再次就是在学习国际革命经验方面,只知学马列,不能应用于实际。违背了马列关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三、对两种态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第一种是欢迎访问主观主义的态度。即对于周围的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管热情去工作。对于这种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知道背诵马列著作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
的人用一副对联比喻之,相当深刻: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第二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认真进行调查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做工作,不能割断历史。要实事求是。
四、提议:
1、向全党提出系统研究周围环境的任务;
2、研究近百年中国历史;
3、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方针,废除静止的孤立的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
这篇文章对于现在仍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作任何工作,尤其是做出重大决策之前,要特别注意防止犯主观主义的错误。不能根据想当然,根据一知半解就公文有约在那里发号施令。要从实际出发,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要探求事物内在的联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
其次,在学习方法上,不能简单的为学习而学习,要有效的结
合自身的工作去学习,要带着问题学,要和实际相结合,要以提高自己的工作绩效与自身能力为目的的学。空洞的理论和说教是没任何用的。
再次,要学习多方面的知识。知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只有丰富的知识与通过调查研究得到的第一手资料相结合,才能进行理论创新和实际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