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课程必修内容
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6月第1版
授课时间:66课时
授课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
设计时间:2013年11月
【背景】
本课程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而且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具体表现:
在数与代数领域中的万以内数的数的加法和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分数的初步认识和时分秒,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掌握和形成一定的运算技能。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
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在空间与图形方面,安排了四边形一单元,这是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空间与图形方面提供的资源,注重学生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促使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在综合与实践及“数学广角”,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能深刻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数学意识和提升实践能力。
三年级上册课程内容知识点散、多,难度相比以前增大不少,学习困难点比较多。在本课程的学习中,要注重对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培养踏实、勤奋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便为四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程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 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 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 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 正方形和平行 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 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 1 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千米=1000 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 步建立 1 吨的质量观念,知道 1 吨=1000 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 知道三年级数学日记 1 分=60 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 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与实施】
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 课程的实施 | ||||
课程内容 | 课时 | 课程资源 | 学习活动 | ||
课程纲要 | 1 | 分享本课程纲要 | |||
数与代数 | 数的运算 | 加法 | 3 | 1.教材 2.教师编制的口算试卷5份 3.利用班班通中的学习资源 | 1.在问题情境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自己的算法。 2.运用旧知迁移,利用转化的方法,总结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 3.在练习中,通过反馈、纠错,最后能比较熟练进行计算。 |
减法 | 3 | ||||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 | 2 | ||||
分数的初步认识 | 5 | ||||
口算乘法 | 3 | ||||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 | 5 | ||||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 4 | ||||
有余数的除法 | 5 | ||||
整理与复习 | 2 | ||||
整理与复习 | 3 | ||||
图形与几何 | 四边形形 | 四边形 | 3 | 必要的教具和学具,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 1.通过观察实物,能辨认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2.通过动手操作,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整理与复习 | 2 1 | ||||
统计与概率 | 可能性 | 可能性 | 4 | 1.准备硬币、球 2.游戏活动设计方案 | 通过亲自抛硬币、摸球等活动,在试验中直观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
综合与实践 | 掷一掷 | 1 | 准备骰子,标上数字 | 游戏验证 | |
数学广角 | 3 | 利用班班通中的学习资源 | 1、用数字卡片动手摆。 2、搜集、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等各种编号。 | ||
总复习 | 4 | ||||
期末测试 | 2 | ||||
补充: 教/学方法
1.问题驱动教学。教师通过生活中情景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设置问题链,通过学生探究、课堂生成、互相交流来驱动任务完成,促使目标的达成。
2.合作学习。本期完成教师布置的一次实践操作作业,要求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指定的某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示:一般采用数学日记形式。
3.精练深析,讲练结合。主要用于练习课和复习课。
【课程评价】
过程性评价(权重:30%) | |||
评价项目 | 评价要素 | 评价等级 | 评价方式 |
课堂评价(10%) | 1、积极发言,能有条理表达自己的想法,有质疑精神,善于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 A、好 (5分) B、比较好(3分) C、一般 (1分) | 教师评价 |
2、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与交流,在交流中乐于帮助他人,遵守数学活动秩序。 | A、好 (5分) B、比较好 (3分) C、一般(1分) | 教师评价 | |
作业评价(10%) | 1、按时并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认真,差错少。能及时订正课堂及家庭作业中的错题,并积极让老师再次批改。 | A、好(5分) B、比较好(3分) C、一般(1分) | 教师评价 |
2、完成教师布置的实践操作作业。 | A、好(5分) B、比较好(3分) C、一般(1分) | 教师评价 | |
单元检测(10%) | 1、能根据本单元学习的内容进行梳理、回顾与总结,罗列出知识点。 | A、好(5分) B、比较好(3分) C、一般(1分) | 教师评价 生生评价 |
2、认真对待每次的单元测试,发挥自己真实的水平,并能在测试后及时总结出错误原因,做与出错同类型题目,把不会的知识及时补上。 | A、好(5分) B、比较好(3分) C、一般(1分) | 教师评价 | |
本课程评价由过程性评价和结果评价两部分组成,以百分制呈现,过程性评价占30%,结果评价占70%。
过程性评价(30%)= 课堂评价(10%)+作业评价(10%)+单元检测(10%),结果评价以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成绩(70%)计入。
若最终成绩在60分以下,须按学校规定在针对性复习之后补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