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案内容七篇
高一地理教案内容七篇
  高一地理教案内容都有哪些?现代地理科学是现代科技革命的产物,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发展。它的标志是地理定量方法、理论地理科学的诞生和计算机地图学的出现,地理信息系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一地理教案内容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一地理教案内容篇1
  判断背斜和向斜
  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练习】褶皱构造判断及成因
  1.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 高一地理
  2.甲乙两处何处是山岭何处是山谷
  3.解释甲地形成山岭,乙地形成山谷的原因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疏松、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坚硬,不易被外力所侵蚀,而保留下来形成山岭。
  【讲授】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
  1.岩石圈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且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2.板块位于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交界处活跃,碰撞的位置多火山地震
  4.板块的相对运动形成了地表的基本面貌
  【活动】板块构造学说应用
  1.为什么亚洲多火山地震
  亚洲位于三大板块交界处(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亚欧板块)
  2.‘为什么太平洋沿岸多火山地震,而大西洋沿岸火山地震相对要少
  太平洋沿岸多板块交界处,印度洋沿岸较少
  3.新西兰地震的形成原因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撞
  【活动】褶皱构造与矿产
  1.为什么背斜多能成为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油、气密度小,上浮,因而分布在背斜。
  2.为什么“向斜岩层储水好,水量丰富容易”
  水的密度大,由高处往低处渗流,因而分布在向斜。
  【讲授】探究分析:背斜、向斜的实践意义。
  背斜: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隧道的良好选址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向斜: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讲授】火山活动的影响
  有利影响: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壤;带来硫磺、建材、能源(地热资源)和其他矿产资源;利用火山景观发展旅游(温泉);有利于火山研究(或火山科研考察)。
  不利影响:火山喷发可能会造成当地冰雪融化,形成洪水;空气中的悬浮物增多,污染大气;火山灰漂浮在空中,影响航空和旅游业;还会使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减少,引起地面温度下降;火山喷发的有毒气体会影响到人的健康。
  高一地理教案内容篇6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提供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就方面的差异,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5、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息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2、通过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
观点。
  重点
  1、山地的三种类型。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与手段
  模拟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法
  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
  山地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系,所以,在讲述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之后,本节将山地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单独讲授。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本节在讲述了山地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山地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所以,本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地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本节以山地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是让学生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理解,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他构造地貌的学习中。
  对褶皱和断层内容的处理。褶皱山和断块山都发育在一定的地质构造上,所以,教材在讲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的时候,都是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些基本地质构造的形成讲起的。它们是学习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础,但不是最后的落脚点。最后的落脚点是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本形态。
  火山 部分内容组织。教材从三方面介绍了火山,即火山是如何形成的、火山的结构、火
山的规模。在火山的形成部分,教材用对比的方式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火山活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一种是裂隙式喷发与玄武岩高原的形成,一种是中心式喷发与火山锥的形成,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火山喷发都能形成火山锥。这给学生将来有机会到野外观察火山提供一个基本常识。
  高一地理教案内容篇7
  一、本学期高一地理教学目标要求和任务:
  严格遵守新课改的思想,在教学中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了适应这一形势,在教学中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确保高中教育的稳步前进。
  本学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必修一整本书和必修二的部分内容,为下学期的会考奠定基础。
  必修一中涉及自然地理知识,所以有几节课特别难,比如:第一章中第三节,第二章中的第二、三、四节,这几节是必修一的重中之重,也是会考中经常考到的内容,因此对于这几章,我打算放慢速度,尽可能的让学生更加容易的掌握。
  本学期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还要积极辅导,及时进行单元测验,对试卷进行分析,使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是高一(1)到(5)5个班级,其中(1)班是普高班,面临会考压力,而其他4个班是综重班,不需要会考,所以我在讲课时,对1班大力强调会考,并且加大练习程度。
  高一年级每个班近五六十个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教学上一定要进行分层次分阶段的巩固和提高。针对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又要进行一定的较难的作业布置和试卷布置,针对学情和特点,略讲某些章节,教学中一定要重点特出,详略得当,并以基础知识为主。
  三、教学策略和措施:
  1、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在备课过程中,在不离开教材的原则下,可以参考其他教科书,对比他们的不同之处,寻求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法,在上课之前,应与有经验的老师多交流讨论是否行得通。
  2、多听课。教学水平的提高在于积累经验,不在与教学时间的长短。应该尽量多听课,听课的同时,认真做好记录,进行评课。听完课后写听课心得,那些地方是自己不具备的。务求每听一节课都要有所收获。
  3、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加强个别辅导,课堂上给他们机会,不歧视他们,肯定他们的努力,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