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主要特点及类型有哪些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文情并茂的文学样式。根据内容和性质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等。
    散文的主要特点及类型有哪些
    散文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这是散文最主要的特点。“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可以描写人物,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是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的。
    2.意境深邃,抒情性强,感情真挚。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自然流畅,富有文采,所
以散文素有“美文”之称。
    我们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或称记叙散文,以叙事为主,叙事情节不求完整,但很集中,叙事中的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
    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
    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或称写景散文,指以描绘景物、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的散文。
    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朱自清的《荷塘月》、冰心的《樱花赞》。
    以描绘景物为主的。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抒情文章    哲理散文
    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
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例如:尼采的《我的灵魂》。
    经典阅读一
    一把筷子
    作者:刘东华
    父母住在乡下的老宅里,虽然离我居住的小城不远,但每年只回去几次,大多也是来去匆忙,能陪着父母吃饭的时候其实不多。
    周末,我回了趟老家,母亲非要让我吃了饭再走。想想,真的好久没吃过母亲做的饭了,便帮着母亲在厨房里一阵子张罗,饭菜做好,端上来,父亲顺手从竹筒里抓过一大把
筷子,“哗”一下放在餐桌上,起码有七八双。我一愣,看着父母各自拿了筷子吃饭,禁不住问:“还有人来吃饭吗?”父母被问住了,他们迷惑地看着我,父亲说:“没有啊,怎么了?”我说:“那拿这么多筷子干什么啊!”
    二老相互看了看,有点拘谨地笑了。母亲说:“看我们,怎么就没想起来呢,每次吃饭,还是顺手抓一把筷子放桌上,以前人多的时候,做点好吃的,放上筷子,你们兄妹几个都抢啊,一个个狼似的。”
    母亲的话,悠悠的,说的仿佛就是昨天的事。那时候,当我们兄妹争抢着吃的时候,母亲总是一声一声地制止着:“慢点吃,慢点吃……”可母亲现在是在催促我:“愣什么神呢,快吃啊!”
    兄妹几个里,我最小,最后一个离开父母,可到现在也有20年了,外出上学,打工,结婚,生儿育女,对家的理解,早就从乡下的老宅换成了现在的小家。老家,就只剩下父母相守着,慢慢地变老。
    近几年,母亲上了年纪,开始健忘,做饭也丢三落四的。以前从不下厨的父亲开始学着做饭,平日里,两个人的饭,两个人做。一生简朴的父母,一日三餐也无非是青菜米粥,而竹筒里的筷子却没有减少,每天抓过来,放在偌大的餐桌上,饭后,再和用过的碗筷一
起收了,洗过,整齐地放回竹筒里。
    这么多年,父母一日三餐居然都是这样的,子女不在身边,而筷子还时常备着。一大把筷子,也许就是父母眼里的满堂儿孙。而我,离家这么久,也走过了许多地方,怎么就疏忽了每天都有一双属于我的,等着我回家吃饭的筷子呀!
    (选自《思维与智慧》)
    经典阅读二
    老死江湖的鱼
    作者:曾德风
    你见过老死江湖的鱼吗?没有,因绝大多数鱼在老死江湖之前很久很久,便英勇无畏地在人或其他兽类的嘴巴和肚皮中到了理想的归属。有那么一条错过了慷慨赴死的机会,很快就要老死江湖的鱼,后悔不迭。他的后悔,比呼天抢地更催人泪下。
    这条鱼,本来是有机会争得荣誉的。比如说,他本来是有机会成为某位大科学家如爱因斯坦或者牛顿的早餐的,那样,他又间接地为人类的科学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本来还有机会成为某位妙龄女郎的美食的,贡献虽然小了些,但那种不可言状的愉悦,会令他回味一辈子。
    他埋怨自己为什么要下意识地躲避渔人的网和鱼钩,贪生怕死一如大叛徒甫志高,真是太没有出息了!现在可好了,他将要老死,想主动进入渔人的网或咬住渔人的铁钩,也没有移步的力气了!就算他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主动进入渔人的网或咬住渔人的铁钩,渔人也会毫不犹豫地把他抛到九霄云外。因为他骨瘦如柴,已没有任何实用价值了,连乞丐见了他,都会嗤之以鼻!看来,他只有黄泉路一条路可走了。他有机会接受的,不是巨大的荣誉,而是一束束怜悯的目光!那目光,在他不是安慰,而是一把把刀子,直刺他敏感的神经。对于一个曾经不乏英雄情结的鱼来说,它欲哭无泪!
    还有,这条错过了慷慨赴死大好机会的鱼,进入暮年之后,饱受老年病的折磨,痛苦不堪。他的颈椎,长满了大大小小的骨刺,刺猬一般,时时刻刻都如万箭穿心!他恨不得把颈椎从脖子上取下来,放到铁匠铺里重新打造一番,以换来焕然一新一身轻松,从此不再受折磨,但这只是痴心妄想而已。他走起路来很帕金森,不是直步也不是猫步,而是像用茅台酒浇灌出来的一株摇摆度惊人的植物,立场再也坚定不起来!他老掉牙了,吃起饭来,像要把碗里的饭一粒粒数个一清二楚。他老眼昏花,一条美人鱼从他的身边游过,他还以为过去的是加西莫多,没有对他身上的荷尔蒙水平产生丝毫波浪。他已经很木乃伊了!要是他抓住机会慷慨赴死的话,这一切,就无从发生了。
    这条将要老死江湖的鱼,还有一重后悔,就是害了晚辈。他的晚辈,对他一辈子积攒起来的积蓄虎视眈眈,恨不得把他身上的每一片鳞片都变成美元、欧元。因为他,晚辈中频频出现好吃懒做的不肖子孙!如果他当初果断地慷慨赴死,留给晚辈的,就是一顿励志大餐,而非其他,兴许会吃得晚辈们热血沸腾。可惜机会不再,呜呼哀哉!
    (选自《广州日报》,有改动)
    阅读手记
    这篇哲理散文运用拟人的手法,剖析了一条错过慷慨赴死的机会、而今将要老死江湖的鱼的心路历程,向我们说明: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有敢于牺牲的精神,决不能贪生怕死、苟且偷生。
    这条老死江湖的鱼虽然最终能保全性命而寿终正寝,但它的内心却后悔不已。它的偷生,不仅毁了自己的荣誉,还给自己的后代带来了不良影响,“因为他,晚辈中频频出现好吃懒做的不肖子孙”。
    文章以寓言的形式说理,生动形象,深刻而又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