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抄报】爱国⼿抄报内容
古今中外出现了很多的爱国者,爱因斯坦曾说“爱国精神是世界上最伟⼤的感情”,本⽂(爱国⼿抄报内容)将与爱国的相关内容收集,可以作为制作爱国⼿抄报的内容,⽂章由店铺整理,欢迎阅读。
【爱国⼿抄报内容:爱国者故事】
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 ⼊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引起上官⼤夫及令尹⼦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 楚王汏⽽逐渐疏远屈原,⽽且也不采纳他的谏⾔,最后甚⾄将屈原放逐. 屈原满怀愤怒,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投汨罗江⾃尽. 屈原死后数⼗年,楚国终因谗⾂误国⽽为秦所灭. 但是屈原这位忠⽽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百姓的⼼中. 下⾯这个故事可以⽤来说明楚⼈爱戴屈原的⼼情。
雄黄酒:
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 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鸡蛋等⾷物,扑通的往江⾥⾯丢,说是让
鱼甲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夫⼫⾝(另⼀说是鱼就看不出来了,屈原就能吃到了)。⼀位⽼医师则拿了⼀坛雄黄酒倒进江⾥,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夫。过不了多久,⽔⾯上浮起了⼀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屈⼤夫的⾐襟.。⼈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们的⼿腕,脖⼦上,⼜⽤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孩⼦.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五⽇. 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五⽇,⼈们都要划龙⾈,吃粽⼦,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有些地区,则在端午节在门上插菖蒲和艾草,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解毒的功⽤. 不过,关于这项艾习俗的起源,民间则有⼀种说法。
插菖蒲,艾草
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百万,⾎流成河. ⽼百姓只要⼀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 这⼀年五⽉,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波波的⽼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个妇⼈背著包袱,⼀⼿拉著⼀个年纪⼩的男孩,另⼀只⼿却抱著年纪较⼤的男孩. 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去」那妇⼈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不眨眼的⼤坏蛋,不⽇就要攻进邓州. 城⾥的男⼈都被徵调去守城,我们这些⽼⽼⼩⼩,不如早些逃命」. 黄巢⼜指著⼩孩问她:「你为什麼⼿牵⼩的,却怀抱⼤的呢」那妇⼈就说:「怀⾥抱的,是⼤伯家唯⼀的活⼝.⼿⾥牵的才是我亲⽣的⼉⼦. 万⼀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的⼉⼦,也得为⼤伯家留下⼀⽀根苗」. 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说:「⼤嫂,好快快回去,⽤
菖蒲和艾草插在门⼝,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 」妇⼈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 第⼆天正是五⽉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菖蒲艾草. 为了遵守对那位妇⼈的承诺,黄巢只得⽆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得以幸免於难. 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直流传到今天.
徐特⽴
学⽽不厌讲究⽅法
徐特⽴出⽣在1877年。青年时期,他就酷爱读书,认为读书可以“明⼈⽣之理,明社会之理”。18岁时,为了谋⽣,他在做医⽣还是当塾师之间选择了后者,从此开始了“⼀⽣都教书”的道路。然⽽,他⽩天教学⽣读书,晚上⾃⼰还要去拜先⽣学本领,因为“⾃⼰明理了”,才能“把所明之理教给学⽣”。
徐特⽴读书时很讲究⽅法,积累了⼀套⾃学经验。20岁的时候,他准备读⼋股⽂,参加那时候的科举考试。有⼀次,他步⾏80⾥路,跑到长沙城⾥,拜访有名的峰先⽣,想请陈举⼈看看⾃⼰的⼋股习作写得怎样。⽼举⼈看过他的⼋股⽂,下了⼀个评语:尚有“⼀隙之明”。接着问他:为什么不读书,⽽要读⼋股?陈举⼈耐⼼地告诉徐特⽴: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股⽂形式死板,是束缚⼈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具。半年之后,徐特⽴⼜去拜访峰,陈举⼈这次送给他⼀把扇⼦,并在扇⾯上题写了⼀段话:“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乡村⽆师⼜⽆书,但书即师⽿。张之洞《书⽬答问》即
买书之门径,《輶轩语》即读书门径,得此⼆书,终⽣受⽤不尽。”徐特⽴⾮常⾼兴,马上跑到书铺买了《书⽬答问》和《輶轩语》带回家,当做⾃学指南。以后,他再也不做⼋股⽂了,⽽把“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牢记在⼼。后来回忆往事时,徐特⽴很有感触地说:“我⼀⽣知道读书的⽅法,就得益于那位举⼈先⽣。”
读古书很费时间和精⼒,徐特⽴从不贪多,他遵循着两条原则:⼀是“定量”,⼀是“有恒”。⽐如《说⽂解字》中部⾸有540字,他每天只读两个,计划⼀年读完。他认为光贪多,不能理解和记忆,读了等于不读。他在教中学⽣的时候,也是这本书,要求学⽣每天课余记⼀字,两年学完,有些学⽣偏要星期六同时学6个字,结果,到默写的时候,多半⼈都写不出来。他说这就是“不按⼀定分量、不能保持经常学习的害处”。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徐特⽴的⼀句名⾔。在湖南⼀师教书的时候,他发现⼀般学⽣都存在这样⼀个问题:阅读时贪多求快,不求甚解。他就把⾃⼰长期刻苦⾃学得到的经验介绍给⼤家。他认为,不怕书看得少,只怕囫囵吞枣不消化。他教育学
⽣,读书要注意消化,要学会思考并评定所读的书的价值。他教给学⽣,读的时候,要标记书中的要点,要在书眉上写下⾃⼰的⼼得体会和意见,还要摘抄⾃⼰认为精彩的地⽅。这样读书,读⼀句算⼀句,读⼀本算⼀本。那时,他的学⽣中实⾏这种⽅法最坚决、最有成绩的是⽑泽东。他⼏年中就写了⼏⽹篮的读书札记,⽂学和思想修养⽔平提⾼很快。
徐特⽴读《联共党史》的时候,开始书店只出了上册,他就买了⼀本阅读。后来听说有了苏联版本的上下册,他就借了下册抄读,因为是节抄,就要做详细分析后再抄,结果,他对于《联共党史》下册的了解⽐上册深刻。于是,他再回来把上册节抄⼀次。由此,他⼜得出了⼀个结论:买书不如借书,读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
1919年,43岁的徐特⽴已经是⼀位在湖南省颇有声望的教育家了。但是,当他得知蔡元培、李⽯曾等教育家发起了留法勤⼯俭学运动时,⼜积极地加⼊了这个⾏列。许多⼈表⽰惊讶,但是徐特⽴是慎重考虑后才决定的。勤⼯俭学的宗旨是“勤于⼯作,俭以求学,以增进劳动者之知识”,徐特⽴很赞赏这个宗旨,他说:“我今年43岁,不觉就到44、45,⼀混60岁就来了。到了60岁,还同43岁时⼀样⽆学问,这17年,岂不枉过了⽇⼦?这17年做的事情,岂不全⽆进步了?到了60岁时后悔,那更迟了,何不就从今⽇学起呢?”于是,他放下教师的架⼦,以⼀名普通的⽼年学⽣的姿态,和青年们⼀起奔赴法国,去学新知识、新本领了。
诲⼈不倦忠诚事业
徐特⽴60岁的时候,在⼀篇3000字的⾃传⾥,提到⾃⼰“⼀⽣都是教书。从蒙馆、初⼩、⾼⼩、师范、⼀直到⾼等师范,我都担任过教员。在⾼等师范当教员时也没有脱离⼩学校职务,因为我爱教⼩学⽣。”徐特⽴从宁乡速成师范毕业以后,怀
着“创造事业”的理想,就和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起,创办了梨江⾼等⼩学堂。半年以后,徐特⽴应邀到长沙周南⼥校任教。⾟亥⾰命以后,为了发展⼩学教育,徐特⽴⽩⼿起家,办起了长沙师范。当时,为解决家乡农民⼦弟求学问题,还⾃费办了⼀所五美⼩学。后来,他⼜在湖南第⼀师范任教。参加⾰命以后,他在中央苏区担任教育⼈民委员部副部长,培训扫盲⾻⼲,开展扫盲运动;⼜艰苦创业,办起了中央列宁师范。在艰苦的长征途中,徐特⽴也没有忘记⾃⼰教育家的职责,抓住每⼀个机会,教战⼠们学⽂化,他的热情、耐⼼使战⼠们深受感动。
徐特⽴办教育,有⾃⼰的主张,敢于向历史的偏见挑战。过去,学校的⼤门不向贫苦⼤众开放,徐特⽴创办长沙师范时,就⼤胆地招收了⼀个铁匠和⼀个退伍兵,破了先例。这件事在教育界引起了⼀些⼈的闲⾔碎语,有⼈嘲笑他是补锅的,还给他起了个绰号——“徐⼆镥锅”。徐特⽴反⽽很⾼兴、很⾃豪。在教学实践中,他平⽇最喜欢贫苦学⽣,他办过夜校以给他们更多的受教育机会,知道他们并不缺乏聪明才智,从他们中间是可以造就⼈才的。
徐特⽴主张教育民主,注意引导和调动学⽣的积极性。他在长沙师范当校长的时候,当时14岁的⽥汉和⼏个喜欢⽂学的同学,经常在⾃修室的窗户上贴⼀些打油诗,逗得⼈们捧腹⼤笑。其中两⾸是学习藏头诗的作法,把校长徐特⽴、⽼教师⾸之龙和黄⽵村的姓名也嵌了进去。⼀⾸说:“特⽴狂涛骇浪中,宝⼑⾎溅⾸之龙。”另⼀⾸写道:“黄⽵村中鸡⽝喧。”两位⽼教师看后⽓得浑⾝颤抖,要求校长严斥学⽣。徐特⽴安慰了两位⽼教师后,就⽴即来学⽣。⽥汉说:“我们对黄先⽣和⾸先⽣毫⽆恶意,
是⼀时兴起,开开玩笑,逗⼤家快乐。”徐校长确信他讲的是真话,⼜觉得诗句中透露着学⽣的才智,便和⽓地告诉他们:喜欢写作是⼀件好事,只是不要把时间、⼼思花在游戏笔墨中,最好写些有意义的⽂篇,锻炼⾃⼰的才⼲。校长的谈话⿎励了学⽣们办《窗户报》的积极性。⼀时像⾬后的春笋,⼏乎每个⾃修室的玻璃窗上都贴出了窗户报。⽥汉办的《祖鞭报》尤为突出,他⽤痛快淋漓的笔调,抒发了爱国爱民的思想。徐特⽴便经常把《窗户报》上的优秀诗⽂,转载到⾃⼰编的《教育周报》上,⽼教师们的态度改变了,学⽣们更是⾼兴。
徐特⽴不喜欢⽤强硬的⽅法管理学⽣。在任湖南省⽴第⼀⼥⼦师范学校校长的时候,他明确提出:“教育学⽣不应该⽤强制⼿段,更不应该⽤粗暴的态度。中国古代温柔敦厚的‘诗教’,今天学校教育中还⽤得着。”为了实⾏“诗教”,他在学⽣⾃修室通往教室的⾛廊上,悬挂了⼀块⼤⿊板,专门⽤来写诗。有⼀次,他得知有⼀个姓汤的学⽣和⼀个姓余的学⽣,拼命读书,影响了⾝体健康,觉得很不好,就写诗建议他们停学休息,同时也算对⼤家敲⼀下警钟。诗是这样的:
“我劝汤⽣并劝余,劝君休业莫踌躇。
为何瘦得⽪包⾻,不爱⾝躯只爱书。”
徐特⽴很注意节俭治校。有些教师上课,粉笔头总是随⼿扔掉。⽽徐特⽴见了,总要捡起来,留着⾃⼰上课、写⿊板诗时⽤。有些学⽣说他“⼩⽓”。他就写下了这样⼀⾸⿊板诗:
“半节粉条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
诸⽣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算细⼈。”
读了这⾸诗,说他“⼩⽓”的学⽣明⽩⾃⼰错了。发现有同学浪费饭菜,徐特⽴就她们谈话,并且写诗教育⼤家;看到有两个班的学⽣学习成绩很突出,徐特⽴就写诗⿎励她们,说明⼥⽣智⼒并不⽐男⽣差……同学们每天都要去读读⿊板诗,不论是表扬、批评,还是规劝,都是⼀次思想品德教育。徐特⽴给⿊板诗起了⼀个总题⽬,叫做《校中百咏》。
徐特⽴也有严厉的时候,却⼜与众不同。⼀次,⼀个叫粟福基的学⽣闹事,经过校务会议讨论,决定给予开除处分。徐特⽴开始是赞成的,可是事后⼼⾥总不踏实。他越想越觉得不能把粟福基推出校门不管,他想到这个同学学习不错,也有组织才⼲,不该轻率开除。他马上派⼈把粟福基从家⾥来,跟他做了⼀番严肃、诚恳的谈话,然后介绍他到长郡中学继续上学。粟福基⼗分感动,后来成了长郡中学⼀个品学兼优的学⽣。
没有字的教科书
徐特⽴“⼀⽣都是教书”,他⾃⾝的⾰命精神、⾼尚的情操和优秀品质被⼈们喻为“没有字的教科书”,教育和激励着⼀代⼜⼀代的青年学⽣。
徐特⽴断指⾎书的故事是⼀本最感⼈的爱国主义教科书。1906年,他在周南⼥校教书,有机会阅读了《民报》、《猛回头》、《新湖南潮》等⾰命刊物,思想上发⽣了变化,积极从事⾰命活动,并指引学⽣关⼼国家和民族的命运。1909年的夏天,他应约在修业学校作时事报告。他痛斥了帝国主义在中国⽆所不⾄的侵略,列举了⼀桩桩传教⼠毒害中国⼈民的惨案,他越讲越愤怒,慷慨激昂,声泪俱下。忽然,他跳下讲台,跑到厨房取出⼀把菜⼑,当众砍下⾃⼰左⼿的⼀节⼿指。他⽤鲜⾎写下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个⼤字,表⽰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和雪耻的决⼼。因为流⾎不⽌,他晕倒了。事后,省内外许多报纸都以显著位置报道了这⼀消息,徐特⽴的爱国壮举教育了各界⼈⼠,激发了许许多多教师和学⽣的爱国热情。
作为⼀位杰出的⾰命教育家,徐特⽴⼀⽣都保持着朴素节俭的优良品质,这是⼀本难得的修⾝教科书。早在湖南⼀师的时候,徐特⽴的⽣活节俭,就是全校闻名的。他的住处简简单单,没有⼤⽪箱,没有⼤柜,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具,有的只是破旧的书籍。当时,长沙教育界有⼀个风⽓,中学教师被认为是有体⾯的⼈,出门都要坐轿⼦,显⽰绅⼠派头。可是徐特⽴却从来不坐轿⼦。他在长沙师范当校长,⼜在⼀师兼课,两个学校相距约10⾥地,他每次都是往返步⾏。遇上⾬雪天,他就穿着“钉鞋”,打着⾬伞,夹着讲义,从不缺课或迟到。⼀些教师看了很感动,慢慢地也都学着不坐轿⼦了。
1937年,徐特⽴领导着陕⽢宁边区的教育⼯作。党中央刚进驻⽡窑堡的时候,当地只有⼀所学校。⼀天,徐特⽴去听课,他穿着破⽪袄,腰系⼀根绳⼦,学校的教师还以为他是红军的马夫,没在意。
第⼆天,徐特⽴⼜和董必武、冯雪峰⼀起去听课。冯雪峰向教师们介绍了徐特⽴,教师们⼤吃⼀惊,原来那穿着极为朴素的“马夫”,竟是边区教育部部长。有两⾸⼩诗描述他在延安时的俭朴⽣活:“延安诸⽼惟公特,⽣活简单如⽼卒;粗布征⾐常补绽,⾃煮⽠果充粮⾷。”少骑公马多徒步,不要随从来照护。携带两个冰馍馍,⼀天开会好⼏处。”
建国以后,徐特⽴住在北京,物质条件好了,他依旧保持节俭的作风。他常对亲属说,⽣活上的简朴,不仅可以省下钱来⽤于公共事业,更重要的是不脱离众,锻炼⼈的⾰命意志,培养⼈的⾼贵品质。他的⾐被鞋帽都是从延安时⼀直穿⽤到解放后,只要能补的,他就坚持不换新的。后来,他同意添置⼀套料⼦服和⼀双⽪鞋,平时也不穿,只是因为要经常出席⼀些重要宴会和参加外事活动的需要。他在饮⾷上也⼗分简单,⼀直爱吃五⾕杂粮和蔬菜。开始,他和中央宣传部的部分⼯作⼈员住在⼀起,房⼦很旧,也较挤,孙辈回家就睡在办公室的地板上。1952年,组织上要给他盖⼏间房⼦。他⼏次表⽰不同意,说等将来⽣产搞好了,⼈民⽣活富裕了再考虑。后来经过多次说服,并将修建费减去了1/2,他才勉强同意。他住在⾹⼭时,很少⼀个⼈坐⼩车。他跟警卫员算过⼀笔帐:汽车、汽油是⽤实物或黄⾦从国外进⼝的,从⾹⼭到城⾥,来回⼏趟就把⼀个中农的全年收⼊跑掉了。后来进城居住了,他还常常以步代车,保持了优良传统。
1968年11⽉28⽇,91岁的徐特⽴⽼先⽣因病去世。他是⼀位伟⼤的师表,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奋⽃的⼀⽣,永远为⼈们缅怀,被⼈们称颂。
林则徐
清朝的后期,西⽅的英、法、美等国的殖民主义者和投机商⼈,纷纷向中国⾛私鸦⽚他们的⽬的,⼀是掠夺中国的财富; ⼆是⽤残害中国⼈的⾝体,便於他们侵略.当时,很多正直的官员看透了英国⼈的险恶⽬的,坚决主张查禁鸦⽚.林则徐的态度最坚决.他说:再不禁烟,中国就不会有⽩银当军饷,就不会有强壮的⼠兵抵抗侵略了.为了国家的尊严,必须禁烟.皇帝就让他去⼴州查禁鸦⽚.林则徐到了⼴州,命令外国商⼈把全部鸦⽚缴出来并保证不再私运鸦⽚到中国来,否则给予严惩.有些外国商⼈照办了,可英国商⼈不肯缴,英国政府的代表义律还策划阴谋,企图顽抗.林则徐当机⽴断,坚决⾏使主权,中断与英⽅的贸易并不再供应⾷物和⽔.英国⼈没办法,只好缴出了鸦⽚.1839 年6 ⽉3 ⽇这⼀天,林则徐亲⾃到虎门海滩,主持销毁害⼈的鸦⽚.他以⽆⽐的勇⽓和决⼼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位伟⼤的爱国者.
⽂天祥
南宋民族英雄⽂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的劝降。⼀天,元世祖忽必烈亲⾃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所求。”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死,还依然可当丞相。”⽂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话!”
⽂天祥⾯向南⽅慷概就义了,给世⼈留下⼀⾸撼⼈⼼弦的《正⽓歌》。
陈天华
⾰命家陈天华,在⽇本留学时,听到沙俄军队侵占满洲,腐败⽆能的清政府⼜要同沙俄私订丧权辱国条约的消息后,他悲愤欲绝,⽴即在留学⽣中召开拒俄⼤会,组织拒俄义勇军,准备回国参战。回到宿舍后,咬破⾃⼰⼿指,以⾎指书写救国⾎书,在⾎书⾥陈述亡国的悲惨,当亡国奴的⾟酸,⿎舞同胞起来战⽃……他⼀连写了⼏⼗张,终因流⾎过多⽽晕倒,可嘴⾥还在不停地咸:“救国!救国!”别⼈把他救醒后,他坚持把⾎书⼀份⼀份装⼊信封,从万⾥迢迢的⽇本寄回国内。读到的⼈⽆不感动。
吴⽟章
⽼⾰命家吴⽟章,年轻时东渡⽇本留学。1904年元旦,因清朝末年中国贫弱,⽇本帝国看不起中国,在悬挂的万国旗中,故意不挂中国国旗。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吴⽟章挺⾝⽽出,代表留⽇学⽣向学校当局严正提出:必须⽴即向中国学⽣道歉并纠正错误,否则,就要举⾏罢课和绝⾷以⽰抗议。学校当局在中国爱国留学⽣的强⼤压⼒下,只得认错道歉。
杨靖宇
民族抗⽇英雄杨靖宇曾担任“南满抗⽇联军”司令,从1934年⼀直到1940年沙场献⾝为⽌。在艰苦征战
的六年中,他⾝先⼠卒地在⽩⼭⿊⽔、林海雪原⾥打击⽇寇。⾯对敌⼈的重兵围剿,杨靖宇率部队顽强战⽃,使敌⼈坐卧不安,惶惶不可终⽇。⽇酋对他⼜怕⼜恨,调集重兵围困。有⼈劝杨靖宇投降,他斩钉截铁地说:“不,我有我的信念。”最后,弹尽粮绝,杨靖宇在打完最后⼀颗⼦弹后壮烈牺牲。敌⼈残忍地⽤刺⼑剖开他的肚⼦,杨靖宇肚⾥没有⼀粒⽶,只有树⽪、草根和棉絮。
” 4.《题临安邸》(宋)林升:“⼭外青⼭楼外楼,西湖歌舞⼏时休。暖风熏得游⼈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8.《⽯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烈⽕焚烧若等闲。粉⾝碎⾻浑不怕,要留清⽩在⼈间。” 9.《⼰亥杂诗》(清)龚⾃珍(其五):“浩荡离愁⽩⽇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0.《从军⾏》(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孤城遥望⽟门关,黄沙百战穿⾦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1.《前出塞》(唐)杜甫:“挽⼸当挽强,⽤箭当⽤长。射⼈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亦有限,列国⾃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12.《满江红》(宋)岳飞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功名尘与⼟,⼋千⾥路云和⽉。莫等闲,⽩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缺。壮志饥餐胡虏⾁,笑谈渴饮匈奴⾎。待从头,收拾旧⼭河,朝天阙。已亥杂诗(其⼀百⼆⼗五) 清龚⾃珍
九州⽣⽓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格降⼈才。摸鱼⼉宋⾟弃疾更能消、⼏番风⾬,匆匆春⼜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尽⽇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误。蛾眉曾有⼈妒,千⾦纵买相如
赋反⽽为开发⽽寂寞抗击⾮典:?M处。这是中国爱国诗词中的名篇之⼀,作者是宋代的爱国词⼈⾟弃疾。这⾸词和《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写作⼿法相似,都是借原本没有感情的事物来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感。
安徒⽣跟⽼友断交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跟德国的奥古斯登堡原来是要好的⽼朋友。 1848年普鲁⼠侵⼊丹麦的国境,这种侵略⾏为引起安徒⽣的极⼤愤怒。四年后,他到德国去旅⾏。许多德国朋友涌到车站去迎接他。⼀位朋友说:“奥古斯登堡公爵夫妇在家⾥等您,希望您去和他们会见。”“我不愿去见他们,奥古斯登堡参加了四年前普鲁⼠侵丹麦的战争,我怎么能去看这家⼈呢?”安徒⽣愤怒地说着。从此,两位⽼朋友断交了。
“把我的⼼脏带回祖国”
波兰著名作曲家钢琴家萧邦,19岁从⾳乐学院毕业时已经很有名⽓了。后来他决定出国深造。在朋友举⾏的送别晚会上,朋友们赠送给他⼀只装满祖国泥⼟的银瓶。这只银瓶⼀直伴随着他19年。1849年秋天,萧邦病重垂危。临终前,他嘱咐从华沙赶来的:“波兰反动政府不会允许将我的遗体运回华沙,就把我的⼼脏带回祖国去。”
马克思于1818年5⽉5⽇诞⽣于普鲁⼠莱茵省特利尔城⼀个律师的家⾥,青年的马克思就有着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并付诸⾏动,因⽽他受到反动政府的迫害,长期流亡在外。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
了恩格斯,共同的信仰使彼此把对⽅看得⽐⾃⼰都重要,马克思长期的流亡,⽣活很苦,常常靠典当,有时竟然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但他仍然顽强地进⾏他的研究⼯作和⾰命活动。恩格斯为了维持马克思的⽣活,他宁愿经营⾃⼰⼗分厌恶的商业,把挣来的钱源源不断地寄给马克思,他不但在⽣活上帮助马克思,在事业上,他们更是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他们同住伦敦时,每天下午,恩格斯总到马克思家⾥去,⼀连⼏个钟头,讨论各种问题;分开后,⼏乎每天通信,彼此交换对政治事件的意见和研究⼯作的成果。他们之间的关怀还表现在时时刻刻设法给予对⽅以帮助,都为对⽅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骄傲。马克思答应给⼀家英⽂报纸写通讯稿时,还没有精通英⽂,恩格斯就帮他翻译,必要时甚⾄代他写。恩格斯从事著述的时候,马克思也往往放下⾃⼰的⼯作,编写其中的某些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建⽴起了伟⼤的友谊,共同创造了伟⼤的马克思主义。正如列宁所说的“古⽼的传说中有各种各样⾮常动⼈的友谊故事,后来的欧洲⽆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时由两位学者和战友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关于⼈类友谊的⼀切最动⼈的传说。”
【爱国⼿抄报内容:爱国英雄故事】
董存瑞
1945年,年轻的民兵董存瑞参加了⼋路军,他在激烈的战⽃中逐渐锻炼成为⼀个机智勇敢的战⼠,并加⼊了中国共产党。1948年,在解放隆化的战⽃中,我军被敌暗堡所阻。董存瑞抱着包冲到桥
下,但不到⽀架,为保证整个战⽃胜利,他毅然⼿托包,炸毁了敌⼈的暗堡,英勇地献出了⾃⼰的⽣命。
邱少云
1952年10⽉,所在部队担负攻击⾦化以西“联合国军”前哨阵地391⾼地。为缩短进攻距离,便于突然发起攻击,11⽇夜,部队组织500余⼈在敌阵地前沿的草丛中潜伏。12⽇12时左右,美军盲⽬发射,其中⼀发落在他潜伏点附近,草丛⽴即燃烧起来,⽕势迅速蔓延到他⾝上。邱少云⾝后就是⼀条⽔沟,只要他后退⼏步,就势⼀翻,就可在泥⽔⾥将⽕苗扑灭。但为了不暴露⽬标,确保全体潜伏⼈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完成,他放弃⾃救,咬紧⽛关,任凭烈⽕烧焦头发和⽪⾁,坚持30多分钟,直⾄壮烈牺牲。实践了他在⼊党申请书中所写:“为了世界⾰命,为了战⽃的胜利,我愿意献出⾃⼰的⼀切!”的钢铁誓⾔。
战后,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追授“模范青年团员”称号。中国⼈民志愿军总部给他追记特等功,追授
他“⼀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民共和国最⾼⼈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星奖章、⼀级国旗勋章。
杨根思
1950年10⽉,参加中国⼈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1⽉,在抗美援朝战争第⼆次战役分割围歼咸镜南道美军战⽃中,时任志愿军某部连长的杨根思,奉命带1个排扼守下碣隅⾥外围1071.1⾼地东南⼩⾼岭,负责切断美军南逃退路。29⽇,号称“王牌”军的美军陆战第1师开始向⼩⾼岭进攻,猛烈的炮⽕将⼤部⼯事摧毁,他带领全排迅速抢修⼯事,做好战⽃准备,待美军靠近到只有30⽶时,带领全排突然射击,迅猛打退了美军的第⼀次进攻。接着,美军组织2个连的兵⼒,在8辆坦克的掩护下再次发起进攻,他指挥战⼠奋勇冲⼊敌,⽤刺⼑、托、铁锨展开拼杀。激战中,⼜⼀批美军涌上⼭顶,他亲率第7班和第9班正⾯抗击,指挥第8班从⼭腰插向敌后,再次将美军击退。美军遂以空中和地⾯炮⽕对⼩⾼岭实施狂轰滥炸,随后发起集团冲锋。他率领全排顽强抗击,以“⼈在阵地在”的英雄⽓概,接连击退美军8次进攻。当投完⼿榴弹,射出最后⼀颗⼦弹,阵地上只剩他和两名伤员时,⼜有40多名美军爬近⼭顶。危急关头,他抱起仅有的⼀包,拉燃导⽕索,纵⾝冲向敌,与爬上阵地的美军同归于尽,英勇捐躯。
梁⼠英
1948年9⽉,梁⼠英参加解放锦州作战,被派到尖⼑连8连2排5班当战⽃组长。10⽉14⽇上午,总攻锦州的战⽃打响了。梁⼠英⾸先登城,⼀个⼈⽤⼗⼏颗⼿榴弹击退了⼀个连的敌⼈反扑。在这关键时刻,梁⼠英提起爆破筒,冒着密集的⼦弹,将拉开导⽕索的爆破筒塞进碉堡⾥,正当他转⾝离开时,爆破筒⼜被敌⼈推了出来。梁⼠英毫不犹豫地⽤⾃⼰的⾝躯死死地顶住了就要爆炸的爆破筒。随着“轰”
的⼀声巨响,敌堡被炸毁,梁⼠英壮烈牺牲,年仅26岁。小学生读书手抄报
战后,师党委给梁⼠英追记三⼤功,授予“特等功⾂”光荣称号。纵队命名5班为“梁⼠英班”。锦州市⼈民政府将锦州西北门改称“⼠英门”,将惠安街改称“⼠英街”,以永远纪念这位不朽的英雄,伟⼤的战⼠。
罗盛教
1952年1⽉2⽇,中国⼈民志愿军某部侦察队⽂书罗盛教遇到4个正在滑冰的朝鲜少年。忽然⼀个名叫崔莹的少年压碎了冰⾯,跌⼊8尺多深的冰窟窿⾥。罗盛教⽴刻脱掉棉⾐,毫不犹豫地跳进冰窟窿⾥进⾏抢救。他冒着零下20摄⽒度的严寒,探摸了3次才到了崔莹。他竭尽全⼒⽤⾃⼰的头将崔莹顶出⽔⾯,这时战友赶来把崔莹救了上来。但罗盛教由于严寒,体⼒消耗殆尽,当他被⼈们救上来时,已经停⽌了呼吸。时年只有21岁。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了表彰罗盛教⽤⽣命救出朝鲜少年的国际主义精神,给他追记特等功,并授予中国⼈民志愿军⼀级模范称号。团中央追认他为“模范青年团员”。他还荣获了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级国旗勋章和⼀级战⼠荣誉勋章。
【爱国⼿抄报内容:爱国华侨故事】
嘉庚17岁(1891年)时渡洋前往新加坡谋⽣,起初主要在他⽗亲经营的顺安⽶店服务,共做了13年。陈
杞柏晚年实业失败,陈嘉庚接⼿衰败的家业后,于1904年创建菠萝罐头⼚,号称“新利川黄梨⼚”;承接了⼀个也经营菠萝罐头⼚的⽇新公司;⾃营谦益⽶店。是年,陈嘉庚之弟敬贤来新加坡习商,管理谦益⽶店财务,主理新利川菠萝⼚业务。1905年,陈嘉庚创办“⽇春黄梨⼚”。1906年,陈嘉庚⼊股恒美熟⽶⼚,在福⼭园套种树胶。经过兄弟⼆⼈同⼼努⼒,⾃1905年起三年间各年分别获利20万元。
但是有了钱的陈嘉庚不仅把钱花在了做⼤企业上,更积极投⾝教育救国的伟⼤事业当中。
陈嘉庚事业达致顶峰时,不过拥资⼀、⼆千万元左右,在当时的华⼈企业家中,⽐他富有的⼈为数不少,但为国家和民族兴学育才始终如⼀地慷慨输捐⽽⾃⼰⼀⽣过着⾮常俭朴的⽣活的,唯有陈嘉庚。
陈嘉庚倾资兴学重点,⼀是集美学校,⼆是厦门⼤学,三是新加坡华侨学校。即⽴志兴办集美学校,从⼩学到中学及各类专业院校,学校规模之⼤,师⽣⼈数之多为全国之冠。与此同时,陈嘉庚在新加坡⼜先后积极资助与创办六所华侨华⽂学校,开创了华侨在海外办学新风。1919年,陈嘉庚公司进⼀步发展,企业资产总值约达400万元左右,便雄⼼勃勃地回国筹办全国第⼀家侨办⼤学--厦门⼤学。
【爱国⼿抄报内容:爱国名⾔】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种深厚的感情。
——列宁
为中华崛起⽽读书。
——周恩来
我是中国⼈民的⼉⼦。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民。
——邓⼩平
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可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有进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