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霓 埃菲尔铁塔沉思
(时间:45分钟 满分:45分)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超越性文化,讲究言外之意,之境,味外之旨。老子有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传统的礼乐教化就是一种强调超越性的、提升境界的教育。《礼记》所记,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横行天下。这里的五至指志诗礼乐哀所达到的最高境界;而三无则指超越性的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    )。其实,境界一词原为佛学用语,意即个人意识所达到之处,近代王国维则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人生修养与事业的三境界,突显境界说的美育意蕴。丰子恺则明确将境界说运用到艺术教育之上,认为人生犹如三层楼即三重境界——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与灵魂生活,精神生活要以艺术为主,距离灵魂生活最近。冯友兰则在《新原人》中提出从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人生觉解论,进一步完善境界说不仅美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感化提升过程,更是提供艺术教育之熏陶感染、灵魂撞击的心灵塑造过程,最具精神与情感力量,与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形成不可或缺的互补。美育的境界提升作用有助于我们抛弃教育上的功利主义,将精神、情感与心灵的塑造放到极为重要的位置之上。
破折号的作用有哪些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人们将礼乐教化提到提升境界的高度,三无是最高境界,五至是超越性的境界
B.人们将礼乐教化提到提升境界的高度,五至”“三无都成为超越性的境界
C.五至”“三无都是指超越性的境界,将礼乐教化提到提升境界的高度
D.三无是最高境界,五至是超越性的境界,将礼乐教化提到提升境界的高度
答案 C
解析 依据语句衔接主语一致的要求,A项、B项主语直接变成人们,没有承接话题三无
五至,导致语句衔接不连贯,故排除。D项,先写三无再写五至,话题颠倒与前文不能承接,且原文“‘五至指志诗礼乐哀所达到的最高境界;而三无则指超越性的,此处说反了。C项,承接前面的话题,先说五至再说三无,再总结。衔接恰当,语意连贯。
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三重境界——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与灵魂生活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B.我终于考上大学啦!我终于考上啦——!他简直兴奋得快要晕过去了。
C.在几千公里的铁路上,在几百公里的公路上,我从车窗望出去,我的眼睛在到处寻觅——森林!
D.倘是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答案 A
解析 文中和A项都是解释说明;B项,表声音延长;C项,引出下文;D项,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美育既是润物细无声的感化提升过程,又是提供艺术教育之熏陶感染、灵魂撞击的心灵塑造过程。
B.美育既是提供艺术教育之熏陶感染、灵魂撞击的心灵塑造过程,又是润物细无声的感化提升过程。
C.美育虽是提供艺术教育之熏陶感染、灵魂撞击的心灵塑造过程,更是润物细无声的感化提升过程。
D.不仅美育是提供艺术教育之熏陶感染、灵魂撞击的心灵塑造过程,而且是润物细无声的感化提升过程。
答案 B
解析 画线句有三处语病:语序不当,提升过程塑造过程先后顺序不当,应该先塑造提升;搭配不当,不仅……应该是……;语序不当,关联词位置不当,两句主语都是美育,关联词应该放在主语后。
4.将下面5个句子按恰当的顺序填入下面横线处。(只填序号)(5分)
埃菲尔铁塔是巴黎的地标建筑之一,法国人亲昵地把它称为铁娘子。自1889年落成以来,________。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埃菲尔铁塔的内心世界。埃菲尔铁塔的名字源于它的设计师居斯塔夫·埃菲尔,为了纪念这位大师,________。埃菲尔铁塔总高324米,登高远望,________。由于它设计新颖独特,________。然而,就是这样一件经典艺术杰作,在构想之初曾引起许多人的抗议。1887年埃菲尔铁塔破土动工时,超过300名巴黎市民联署一份请愿书,要求停止这一工程。尽管争议不断,________。人们对这座铁塔的看法也是今非昔比。
埃菲尔铁塔还是如期落成并对游客开放 因此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 人们特意在塔下为他塑造了一座半身铜像 整个巴黎美景尽收眼底 每天都会有成千上万名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前来参观
答案 ⑤③④②①
二、审美鉴赏与创造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这是去年夏天的事。后来天终于下雨,但已无补于事,大荒年终于出现。现在,农人啖着糠粞,工人闲着工具,商人守着空柜,都在那里等候蚕熟和麦熟,不再回忆过去的旧事了。
我现在为什么在这里重提旧事呢?因为我在大旱时曾为这云霓描一幅画。现在从大旱以来所作画中选出民间生活描写的六十幅来,结集为一册书,把这幅《云霓》冠卷首,就名其书为《云霓》。这也不仅是模仿《关雎》《葛覃》,取首句作篇名而已,因为我觉得现代的民间,始终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而且也有几朵云霓始终挂在我们的眼前,时时用美好的形状来安慰我们,勉励我们,维持我们生活前途的一线希望,与去年夏天的状况无异。就记述这状况,当作该书的代序。
记述既毕,自己起了疑问:我这《云霓》能不空空地给人玩赏吗?能满足大旱时代的渴望吗?自己都知道不能。因为这里所描的云霓太小了,太少了。仅乎这几朵怎能沛然下雨呢?恐怕也只能空空地给人玩赏一下,然后任其消沉到地平线底下去的吧。
5.去年夏天的事指的是什么?在这件事中,云霓起着什么作用?(5分)
答:                                   
答案 第一问: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充塞了人间。第二问:一方面,云霓五灿烂地飘游在天空,最终没给人们带来雨水,让人们空欢喜一场;另一方面它始终给人以甘霖将至的希望,给予大热大旱苦斗的人们以安慰和鼓励。
解析 结合选文内容概括云霓在情节和主题上的作用。
6.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指的是什么?(4分)
答:                                   
                                   
答案 当时中国严峻的社会环境,充分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现状和民族命运的焦虑和担忧,以及自觉地把个人创作与民族前途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可贵精神和使命感。
解析 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是隐喻,需要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理解其意义。
7.第二段中有一处云霓为什么加引号?(4分)
答:                                   
                                    
答案 这里的云霓显然超越了自然界云霓的原始含义,而被作者赋予了社会时代风云的特殊内涵,成了作者对自己艺术创作的价值定位和目标期许。
解析 此处的引号具有特殊含义,可结合语境来理解其含义。
8.作者为什么给自己的画集取名为云霓(3分)
答:                                   
                                   
答案 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给人带来些许的希望、安慰和勉励。
解析 结合云霓的含义理解作者的画集以此命名的用意。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大江逆行·墨迹
张抗抗
一条墨迹斑斑的大江,从天边来,到天边去。
岸是白,水是黑;岸是绿,水是黑;岸是金,水是黑;它一路走,一路用自己碾磨的墨汁,写着墨迹斑斑的历史。
它的父亲是灰的山岩,它的母亲是褐的泥土;灰与褐调成了黑。它从上游峻峭的石
砬子下来。
它的父亲是高高天上金红的太阳,它的母亲是茫茫旷野上蓝莹莹的冰雪。太阳拥抱了冰雪,橙与蓝生成了黄。它从上游坦荡的雪原上来。
它的父亲是猎人红红的篝火,它的母亲是山谷中绿的帐篷。篝火照亮山谷的时候,人们发现了它。它从上游密密的森林中来。
它撞开石砬子,穿越雪原,绕过森林——它自由自在地兜着圈子。在江叉里留下一个个迷人的崴子与小岛。几千年几百年来它以这弯弯曲曲的江道显示自己的风采,得到过多少夸赞和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