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历来是令教师头痛的问题,也是一个教育难题。但我们是否曾想过,“问题学生”是怎么产生的,是学生自己的问题,还是教育出了问题?应该如何看待“问题学生”,是耐心教导,还是视而不见,抑或坚决排斥?应该怎样教育“问题学生”,什么样的方式最有效?……种种难题在考验教育者教育智慧的同时,也反映其教育思想和理念。其实,教育之所以让一些人心力交瘁、痛苦不堪,就在于每天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教育这所以令许多我人矢志不渝、奉献终身,也在于每天面对精灵古怪的“问题学生”,乐教还是厌教,全在一念之间。在教育艺术上,我们或许赶不上陶行知、霍懋征教育家,但他们眼里没有“问题学生”、每位学生都是好学生的育人态度,我们应该铭记于心、努力践行,而这正是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的最好药方。
通常意义上的“问题学生”,主要是指那些在学业、行为、心理、生理和情绪上存在着某种偏差与不足并需要他人帮助的学生。那些厌学、学业不良、行为退缩的学生,尽管自身有学习问题,但不影响其他同学,不违反校规校纪和法律,这类学生可能是一些学校“问题学生”中的大多数。对着学习能力些较差的学生,不应轻易带上“问题学生”的标签,打入另册,而应与其他学生一视同仁,在教学上,对他们应当给予更多的耐心和更具体的帮助。一个学生学习孬的原因往往非常复杂,不问青红皂白,一律用分数指责、埋怨和岐视,只能让他们产生
霍懋征自卑感,丧失自信心,最终走向学习的反面。
应当承认,在应试教育尚无法改变的环境下,学生在考试面前,可能取得好成绩,只是一种理想。退一步说,如果人人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那么考试也没有意义了。考试制度从隋唐出现以来,其最本质的意义是选拔,而不是用来把学生分成优良中差的。自古以来,那些金榜题名的状元、榜眼、探花,如今有几人我们还知道他们的名字?倒是名落孙山的蒲松龄,凭一部《聊斋志异》让人永远记住了他的名字;没能金榜题名的曹雪芹,更是创作了不朽名著《红楼梦》。
今天,教育成功与失败的标尺不应当仅以能否考上大学来衡量,而应当是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百年树人。没有培养出一个大学生,而培养一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也不枉费老师们的一片苦心和耐心。椐报载,我国的一个运动队到美国盐湖城参加冬季奥会,受邀到该市一所小学参观。临别时,我驻美使馆的一位官员希望把两个运动员的背包送给该校最优秀的男生和女生。该校校长一时语塞,之后他告诉这位官员,该校从1960年创办,从未评过最优秀的男生和最优秀的女生,因为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是最优秀的,、。两个背包,最后被放在该校的荣誉室里。我读了这则报道深受感动,我真心地希望,我国的中小学校长们,也能理直气壮地说这样的话:我们的孩子都是最优秀的。
另一类“问题学生”,他们逃学、打架、赌博、偷窥、、毁坏财物、损人,可谓是“恶贯满盈”,而是不仅自身学习问题,其行为还影响了其他同学,有的违反校规校纪和法律,这类学生应当是学生中的少数。对这些学生,也不应当永远带上“问题学生”标签,而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教育他们改正缺点,通过适当的处罚给他们警醒。
教师教学枯燥无味,课堂效率低。师生关系紧张,在一定程度上就等于在课堂上不断制造问题学生。同时我们的教学和考试知识点太多,要求过高,在宏观上必然分化出更多的问题学生,还有我们现行的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斐斐课件园)评价导致学校和老师往往把分数高低作为教育目的,很少教师把积极的自我概念(自信)、健康人格列为教育目标。以追求分数的单一考试比拼导致更多的学生品尝失败多于成功体验。成长的方向迷失了。
条条大道通罗马,让“问题学生”回归到常态生活的路也有千千条。成长对“问题学生”来说是件痛苦的事情。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也许根本没有什么“问题学生”,只是一些学生出现了一些成长的问题,我更愿意把解决这些成长的问题看成是一个化蛹为蝶的过程。一把钥匙开把锁,每一个学生问题的解决都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生活也会因此而更加精彩。
用心而教,用心反思,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教育“问题学生”有效途径.唯有从内心里尊重学生,我们才可能把握住那些平淡而又容易溜走的教育契机,才能践行化腐朽为神奇的教育。
作为教育者,只要我们坚信“问题学生”也渴求爱与归属,期待认可与尊重,只要我们有一颗永不放弃的心,总会有机会去改变那些“问题学生”,也许,他们的一生因此而与众不同。
谁制造了“问题学生”。如同我们可以给学生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一样,我们同样可以给教师贴上这样的标签。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或许根本就不存在问题学生。
为成功而教,让成功多于失败。为是教育的主题与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