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堂江:中国教育家的泰斗、旗帜、高峰
2013912日,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未来教育家》杂志主编刘堂江在《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通联会议上作了《教育家从教师中结晶析出》的主题报告,评说教育家的标准、成长的路径;介绍了中国教育家的两位“泰斗”、两面“旗帜”、三座“高峰”。
 
两位泰斗
 
 
第一位是斯霞。这是一位如雷贯耳的人物,堪称“杏坛泰斗,仁师楷模”。生于191012月, 1922年就读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1927年毕业,先后担任浙江、绍兴、嘉兴、萧山、杭州以及江苏南京的小学教师。到上世纪90年代,从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退休,教龄70余年,2004年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94。斯霞老师曾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小学特级教
师、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斯霞老师教育思想的精髓:是“童心、母爱”。斯霞身上蕴含的能够滋养我们的资源特别丰富:教育思想、高尚人格、实践智慧。三者之中,最核心的集中体现为母爱的高尚人格。“童心、母爱”是斯霞老师鲜明的个性特征。斯霞老师毕生从事小学教育,为教育事业倾尽心血,成绩卓著。上个世纪50年代,她创造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小学语文随课文分散识字法,大面积高效率的提高了识字教学的质量。她教的学生在两年内就可认识2000多个汉字,读174篇课文,在当时国内小学教育界首屈一指。60年代,斯霞老师“以语文教学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结合起来”的小学语文教学法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新华社在1963年播发的通讯《斯霞与孩子》向国内外传播了她的感人事迹。以后,斯霞老师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她主张通过生动活泼的授课来提高教学效果,来增加教学内容和识字量,反对延长教学时间,主张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尽可能地去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帮助他们打开知识的闸门。斯霞老师最著名的教育格言是:“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有童心有母爱,和学生打成一片,这叫有童心。要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来看,这就叫有母爱。” “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活泼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工人能掌握机器,农民能掌握土地,可是机器和土地都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有他自己的思想感情,要很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感情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 
我第一次见到斯霞老师是1978617号上午霍懋征10点半。当时我和另外一名记者去采访斯霞老师。一进南京师大附小校门口,正好是课间休息,一大孩子在操场上玩,有一个年轻的女老师在和孩子在玩老鹰“抓小鸡”,组里剩下一只特别难“抓”(按:一种游戏,把篮球往跑动的学生即小“鸡”的身上打,打中了就是“抓”住了),同学们都希望于那名年轻的女老师去“抓”,就把球给这位老师。老师动作很灵活矫健,一下就把小“鸡”“抓”住了。学生欢呼:“抓住了抓住了,还是斯老师厉害!”原来这位老师就是斯霞老师。这时斯霞老师已经是68岁高龄。因为我的眼睛高度近视,所以看到动作神态以为是一位年轻女教师。那次我们采访斯霞老师。写了一篇一万六千多字的长篇通讯,发表在1978年第6期《人民教育》杂志上。这篇文章是打倒“四人帮”以后为斯霞老师平反的第一篇报道,我从此就和斯霞老师建立了很深的友谊。斯霞老师90华诞出书请我写序,我特意为这篇序言取了一个题目叫做《永远年轻》,因为斯霞老师在我心里永远都是童心永驻的年轻教师。
 
第二位泰斗是霍懋征北京小学教师。过去有“南斯北霍”之说。他是“爱的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是我国高学历人才从事小学教育的先行者,为我国的小学教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21918日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一个教师之家,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校任师大二附小的小学语文、数学教师,并兼任班主任。2010211035分逝世,享年88。霍老师多次获得北京市的模范教师,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他教育的动力和源泉,也是追求的目标和境界,也是他一生的座右铭。霍老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从无偏向和歧视,坚持把真诚的爱给予每一个学生。他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用激励、赏识、参与、期待的教育艺术成功教好了每一位学生。霍老师是一位自觉而勇敢的教育改革实验者,是新中国历次教育改革的带头人和成功经验的创造者,他曾积极地参加汉语拼音的试教、拼音教学实验和五年一贯制改革等教改实验验的推广,一直指导并参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他教艺精湛,有非凡的教育智慧,探索出在减轻教学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上个世纪50年代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法。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数量要多、质量要高、负担要轻、速度要快”的十六字教改方针,把着眼点放到提高课堂质量、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上。他的教育格言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我一生从教的体会那就是六个字:光荣、艰巨、幸福”。
我于1978年知道霍老师,《人民教育》那时已经报道了她。但真正近距离的接触是在200412月份,中宣部、教育部举行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一共有5位优秀教师,霍懋征老师是首席报告人。我当时是这个报告团专家组的组长,协助报告人修改演讲稿。因为中央电视台要播出,所以稿子要求很高。霍懋征老师已经80多岁高龄,知名度又高,但专门协助霍老师改稿子的专家组成员,比较年轻,要对霍老师这样的名家提要求,有很大的顾虑。后来我们和霍老师在一起工作的时候,感觉到她真的是虚怀若谷、平易近人,特别好商量。霍老师在全国各地作的报告都数不清了,我们还向她提这样那样的要求,真的很难为她。但是霍老师非常认真,还是按我们说的去修改。当时她是第一个报告人,讲了以后,反响非常好。以后中国教师报多次采访报道霍老师的事迹。2003年春节,我和《中国教师报》的王琰主任和年轻记者康丽,去给她拜年并采访她。她的家是一个很小的两居室,在长安街的南边。进屋后看到的全部是书和资料。有一个很旧的小沙发,坐两个人都很挤,当时总理等中央领导人去她家看望她,就是两个人挤在这个小沙发里面。你很难想象一位知名度这么高的教育家,特级教师,如雷贯耳的人物却是这么简朴。我最后一次听到她的声音是20102月。当时有个作家要写斯霞老师的长篇电视剧,要采访我,我就给他推荐霍老师。我当时给霍老师打电话,霍老师声音非常洪亮,说斯霞老师是我的
好朋友呀,我们几十年的交情。我说,这位作家要采访您,她说我这几天不是太方便,你过几天再跟我联系吧。实际上,她过几天就住医院了,住院以后一直就没有出来。但是我当时不知道。这是我最后一次听到霍老师的声音。
 
两面旗帜
 
第一位是李吉林柳斌同志说,李吉林老师是素质教育一面鲜艳的旗帜。她1956年毕业于南通女子师范学校,长期担任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的教师,一辈子当老师。1983年全国38红旗手,1985年获全国51劳动奖章,1978年被评委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是第八届人大代表,第七届人大代表主席团成员,一位普通的小学语老师,能有这么多荣誉确实不容易。她从1978年到2008年,用30年时间实践和研究“情境教育”。有四个特点:一是形真:给儿童一个真实的世界,在儿童眼前展现一个活生生的、可以观、可以闻、可以触摸、可以与之对话的一个多彩的世界。二是情切:抓住促进儿童发展的动因和情感。三是
意远:取情境而不取情景,其原因就在于情境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四是理蕴:道理蕴于其中,从教材蕴含的理念出发。李老师从促进儿童发展的前提,基础,动因,重点,手段五个方面总结概括了五个要素。第一,诱发主动性,第二,强化感受性,第三,着眼创造性,第四,渗透教育性,第五,贯穿实践性
我第一次见到李吉林老师是1982年,我在《人民教育》杂志总编室工作,负责杂志的封面,请记者去拍过李吉林老师的照片。1991年,《人民教育》举办“教师——美好的职业”散文征文,李吉林老师写了一篇,题目是《如诗如画》。教师职业虽然很清贫,但是李吉林老师却觉得如诗如画,征文得了一等奖的第一名。2005年《李吉林》文集出版,共八卷,其中第八卷是教育题材的文艺作品。李老师请我写序,我写了这样一句话:教育很幸运,因为李吉林当了一辈子的老师,教育多了一位教育家;文学就很不幸,因为少了一位出的作家。后来我在《中国教师报》时,去南通参加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国际论坛。一位普通小学教师的研讨会,美国的专家来了,欧洲的专家来了,日本、韩国、新加坡、港澳台的都来了。李吉林老师在全球教育界的贡献和知名度,令我震惊。会议结束之后我亲手写了一篇评论,在《中国教师报》头版最显眼的位置发表,题目就叫《为中国教育家走向世界喝彩》。李吉林不仅是一位新中国自己培养的教育家,本土教育家,而且是走向了
世界的中国教育家。
 
第二位是上海著名特级教师于漪2010年被评为首届教书育人十大楷模之一。1929年出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担任中学语文老师。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38红旗手,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独树一帜的语文教学风格有六大特点。一是思想性。她的全部教学改革活动,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那就是“教文育人”。于漪所上的语文课,充分地体现着“文道统一”的精神,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思想教育,恰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二是重学性。重教轻学,是传统教学的积弊。于漪主张,教师应把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出发的立足点上来,重视对学法的研究,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此,教师必须“目中有人”,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三是情趣性。 于漪主张,讲课要有情趣。教学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学生产生一种孜孜矻矻、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才能产生实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巩固和发展。四是智能性。于漪站在培养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高度,十分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与能力
培养。五是文学性。人的生活离不开文学。文学修养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应该具有的文化素质。于漪的语文教学,带有浓厚的文学彩。六是整体性。于漪认为,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怎么教好一堂课,于漪老师的主要经验有五条。第一,“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寓含其中的深意”;第二,“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第三,“变换提问的角度,选择最佳入口处,激发学生的感情”;第四,“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第五,“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形成余音缭绕”。于漪的教育名言: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同时选择了高尚。首先要“知如泉涌”,而且要有伟大的人格力量。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就认识她,到1990我到《人民教育》杂志工作时,杂志正策划采访全国一大批优秀教师,主题叫“奠基者”。寓意教育是共和国的奠基工程,是中华民族的基石,教师是共和国的奠基者。我被安排采访于漪老师,她那时担任上海第二师范的校长。但她却要我去采访上海光明中学的校长。于漪自己不是推脱,她确实觉得光明中学的校长做的好,但是没有名气。人民教育的记者来了,还是副总编辑来了,亲自采访,她要把那个机会让给明光中学郑校长。我当时很感动,觉得于漪老师的这种胸怀让人敬佩。还有一次是2
009年在南京的一个特级教师研讨会。于漪老师从上海赶来。她讲的主题是语文教学怎么弘扬民族精神。讲得特别好。这次我对她说,我马上就要退休了。但在退休之前,要在《中国教师报》给您开一个专栏,把您的教育思想、教学经验和艺术很好地宣传。后来在《中国教师报》于漪专栏,叫做“岁月如歌”。2011711日在上海举行首届中国校长大会,请于漪老师讲“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于漪老师讲了一个小时,讲得非常好,当时有600多名全国的校长,反应非常强烈,感觉到他确实是教育大家。
 
3座高峰
 
第一位是魏书生魏书生大家都知道,可能也听过他多次报告。听他的报告是享受。魏书生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形象特征:空灵高远。你听他作报告啊,行云流水,天马行空。第二,成功理念,民主与科学。我最近一次听他作报告,是2011711日在上海,他仍然讲的是民主与科学。第三,成功秘诀。一个字:“”,感悟的悟,菩提树下顿悟啊,悟性的悟。
实事求是地说,魏书生校长不是我写了他才成名,我写他的时候他已经成名了。199010月份我去盘锦采访他,他当时是盘锦实验中学的校长。一个人又当校长,又兼做两个班的班主任,兼着两个班的语文课。我到了盘锦以后就要求听课。他说好,明天上午8点,我两个班,你听哪个班都成,两个班都听也成。第二天去听他的课。我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坐好,心里想,课都开始了,魏校长怎么还不来?他上语文啊,怎么会不来。然后我就看学生们自己在那儿上课。现在所说的什么高效课堂啊,新的课堂模式,新的课堂形态啊,在我眼里,就不怎么新了。魏书生在上世纪80年代就新过了。整个课上完了,魏书生都没来,就学生自己在那儿上课,自己布置作业,自己在那儿讨论。呜呀呜呀的一堂课,我什么也没听着。然后我去魏书生,说:“我还要看你考试。你怎么考试呢?”他说:“行啊!正好我下午就有考试,语文考试,你去哪个班?”我又去了一个班,好家伙!语文教师不露面,学生自己在那里发卷子,自己在那里考试,自己在那儿收卷子,而且当场就在那儿评判,又呜呀呜呀的一堂考试也完了。我说,魏老师真有意思啊,你教语文的,上课你不去,考试你也不去,你这个教学质量怎么样啊?在盘锦市怎么样?他说,好啊,第一名。我们盘锦实验中学,语文绝对是第一名。他又当校长,又当班主任,又当语文老师,又不去班上上课。真是奇闻!后来我慢慢跟他聊,说实话,我当时也没有悟清楚,但是我慢慢
的有感觉了!这个魏书生,他确实是博学,博采百家之长。“”的时候,别的书都不准看,但是他把《马恩列斯全集》、把《资本论》,全都看了个滚瓜烂熟。《毛选》四卷就更不用说了。他跟我说,我不光看马列,看毛选,我偷偷还看了好多封的书呢,《圣经》都看了!你想1990年思想还不够解放啊,1992年小平同志才南巡啊。真正的思想解放,我认为要到1992年以后,市场经济才开始萌动。他说,圣经啊,佛教啊,道教啊,什么教啊,喇嘛教什么,能得到的晚上在家里偷偷的看,白天在单位上班,就读马列,晚上就读圣经,听说这都是文化嘛,我把这些东西都融会贯通了。再来看我这个班,我现在当校长了,再来看我这一所学校,我就觉得我是站在山顶上往下看,确实有一览众山小的那种感觉,所以我就“朦朦胧胧云遮月,隐隐约约雾里花”似的觉得懂了一点魏书生。觉得他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是空灵高远、天马行空。现在听他的演讲,仍然是这样,把教育悟得那么深那么透的人确实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