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检测试题带答案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古诗阅读
山雨
[清]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注 。新睛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注释】离披:分散下垂、纷纷下落的样子。
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①
杜 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 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 甫
俄顷风定云墨,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诗句“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指的是________这一历史事件。
(2) 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3)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4.古诗阅读
山雨
[清]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注 。新睛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注释】离披:分散下垂、纷纷下落的样子。
(1)本诗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写到了暴雨突袭后的情形,所流露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5.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1)词的上阕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
(2)“孤鸿”是本词的关键意象,请结合下阙说说作者借“孤鸿”传达的心境。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山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结合诗歌所描绘的内容加以概括。
(2)同样是表现雨的猛烈,本诗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7.古诗赏析
山亭夏日
高骈(唐)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水晶帘,是一种质地精细而泽莹澈的帘。比喻晶莹华美的帘子。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三、四两句的画面。这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2)一、二句中的“阴浓”“入”用得好,为什么?
8.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光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词中的“漏断”“幽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一、二句中的“萧萧”“淅淅”有何表达效果?
(2)“为问寒沙新到雁”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
10.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每章的开头都以景起兴,渲染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下文人物活动提供背景。
B.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又或许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的幻觉。
C.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暗示了地点的转换。
D.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显示出主人公的情感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述。
1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元宵节的诗歌俄顷风定云墨,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床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随意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
B.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声势,也写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
C.诗中的“长夜”既指凄风苦雨的秋夜,又暗指当时因安史之乱造成的动荡艰难的时局。
D.当秋雨来临时,诗人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关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12.古诗阅读
上元夜①
(唐)崔液
玉漏银壶②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注释】①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②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壶之法计时。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后两句所表现的情景。
(2)首句“且莫催”三字表现了元宵之夜游人________的心理。
13.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诗中的“宦游”“无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2)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破山寺后禅院的环境特点是“________”,作者的心境是“________”。(各用诗中一字概括)
(2)诗的颔联现已化为哪一个成语?这个成语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16.阅读《过零丁洋》,完成下列小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人用“________”三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个人无所依附的凄苦命运。
(2)下列对诗歌的解读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被押解途经零丁洋时所作。
B.首联“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比喻贴切,形象鲜明,对仗工整。
D.颈联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表达诗人在个人前途无望时的失落与悔恨。
(3)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经问世,立即被人称道,并成为千古名句。这两句诗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句?请谈谈你的理解。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睢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兴手法,营造了一种幽静、美好的氛围。
B.“流之”“采之”“芼之”分别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的勤劳灵巧的姿态。
C.“寤寐求之”中的“寤”指睡着,“寐”指醒来,可见君子日日夜夜思恋之苦。
D.作为《诗经》第一篇,本诗抒发了诗人对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
(2)诗中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它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18.古诗阅读
(甲)渭川①田家 唐 王维
斜阳照墟落②, 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③麦苗秀,蚕眠④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注释】①渭川:渭水源于甘肃鸟鼠山,经陕西,流入黄河。②墟落:村庄。③雉雊:野鸡鸣叫。④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
(乙)式微 《诗经·邶风 》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王维诗中“归”字与《式微》中“归”字意蕴有何不同?
19.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每章的开头都以景起兴,渲染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下文人物活动提供背景。
B.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又或许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的幻觉。
C.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暗示了地点的转换。
D.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显示出主人公的情感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