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即事(景)抒怀诗和山水田园诗
一、即事(景)抒怀诗——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
即事(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或者眼前景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即事(景)诗,一般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景)抒怀诗”。
[由教材到高考]
出下列各诗中具有明显标记的诗题标志、意象,并分析感悟。
1.作者白居易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他的作品语言优美、通俗、音调和谐,形象鲜明,政治讽喻性强。
2.《观刈麦》和《采地黄者》,从标题看,前者写事,后者写人,但写事也是在写人,总体而言,两首诗均是通过写人叙事来表达情感态度。
《观刈麦》第二层通过一家人的行为展现了“人倍忙”的收麦情景,一个“惜字”,看似违背人之常情,但有力地突出了人们对丰收的感情,这与白居易另一首诗《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异曲同工;第三层写了一个贫妇的悲惨遭遇,用“家田输税尽”一句直接揭示了剥削阶级的苛捐杂税的深重,具有现实批判意义。
《采地黄者》中“持以易糇粮”一句揭示了采地黄的原因,“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两句形象地表现了采地黄者从早到晚的辛苦,而结尾“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两句将“人”与“马”进行了对比,直观揭示了采地黄者连“马”都不如的悲惨生活,使人在深深同情采地黄者的同时,激起对豪门贵族的切齿痛恨。
3.下列对《采地黄者》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看似写的是中药地黄的功效,实则是通过药农采挖地黄的过程,反映药农生活的艰辛。
B.开头两句交代了全诗的背景。庄稼一年两季,春日没雨,夏麦绝收;秋天又降早霜,秋粮减收。
C.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D.“肥马”指膘肥体壮,毛发亮的马,这一意象说明地黄的功效。
解析:选D D项,“这一意象说明地黄的功效”表述有误,“肥马”“照地光”说明即便庄稼遭遇了灾害,但富贵人家的马匹依然有粮食吃,而且是膘肥体壮,毛发亮。由此可见,在这样的灾年里,富人过的仍是一种奢靡的生活。结尾两句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将批判豪门奢侈、同情贫民的主题表现得更加深刻。
[白话诗歌]
春天不下雨麦子都旱死了,秋天庄稼又遭早霜。挨到年底断了烟火,只好到田里采地黄。采来地黄做什么用?打算拿它换口粮。天刚刚亮就扛着铁锹出门,直到天黑还采不满一筐。拿到富贵人家,卖给富贵人家的公子。用地黄喂你的肥马,能使马匹的毛发光。愿换些吃剩的马料,来填塞辘辘的饥肠!
[由个性到共性]
1.常见标题
标题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2.常见意象
山月、河水、梅花、鸟鸣、风雨、草虫、铜镜、鬓发、夜雨、孤舟、雁鸣、落叶、花开等。
3.常见情感
①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②表现作者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
③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
④对现实的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4.常用技法
(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③侧面描写的
运用;④白描与细节的手法;⑤对比(特别是这类诗中常出现贫苦大众与豪门贵族生活的对比)。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③借景抒情,委婉抒情。
[由所学到所考]
二、山水田园诗——山光水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表达对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的喜爱,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诗人往往从山水中体验人生的真谛,或借山水来阐释其人生观、世界观,如杜牧的《山行》;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或表现古代士人的隐逸情怀,如陆游的《游山西村》,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或抒发对春天等季节的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田园诗始于东晋陶渊明,山水诗始于南朝谢灵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还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柳宗元等。
[由教材到高考]
出下列各诗中具有明显标记的诗题标志、意象,并分析感悟。
1.由诗题“归园田居”及作者陶渊明可以推知其题材为山水田园诗。由诗题“太湖恬亭”可知诗应为写景抒情之作。
2.《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选取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炊烟……鸡鸣等农村生活中最常见、最平常的意象来构建优美宁静的田园图景,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太湖恬亭》第二联构建了一幅人景相融的宁静和谐的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而颈联则直抒胸臆,表明对当下恬淡清静生活的喜爱。
3.下列对《太湖恬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恬亭周边景致,视角由近及远,既写了恬亭周围的浓荫环绕,又写了远处绿水环绕青山。
B.颔联写恬亭日落的景象。在这静谧的环境里,天地间一片肃穆,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陶醉其中。
C.颈联写恬亭闲处的感受。绿荫环绕的恬亭适宜静思,西坠的落日引来沉思,诗人不能不想到人生的意义,想到生命的归宿。
D.尾联又转入议论,点明题旨。眼前的美景勾起了诗人无尽的遐想,诗人更加渴望这样的美景能够永存、这样闲适的情怀能够永驻。
解析:选D应为“尾联又转入写景,借景抒情,收束全篇”。
[白话诗歌]
太湖恬亭临近清溪,周围绿荫环绕;清溪两岸高低错落,溪水缓缓流入青山。
独自伫立于恬亭,远眺夕阳下的断桥;低看,有树影倒映于水中,仰观,有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
描写山水的古诗清雅游赏才感到心中没有牵累;安静地待着又有谁知道世上有政务呢?
心中更期待在夜深时候,还能够像这样在这亭中流连不去;直到秋风拂面,斜月挂上天空,外出钓鱼的小船方才驶归。
[由个性到共性]
1.常见意象
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2.常见情感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3.常用技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写景的表现手法: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乐景写哀情(反衬)。
4.语言特
描写见长、质朴自然、清新洗练、绚丽、浅显、明快、清新、简练生动、简洁淡雅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