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 课堂教学实录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师:你是从体裁方面说的,这确实是一篇说明文(板书:说明文),你们以前还学过哪些说明文?
师:学了这么多说明文,你们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1:它的语言很准确。
师:说明文在语言上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准确性和科学性,可见这位同学知识很广泛,你还知道它的哪些特点?(板书:语言)
2:在《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作者运用了数字说明。
3:还有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师:这两位同学谈到的都是说明方法,的确每篇说明文必须要用一定的方法来说明,那么《蝙蝠和雷达》要说明什么呀?(板书:方法)
1:说明蝙蝠和雷达的关系。
师:什么关系?
2:人们由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使飞机在夜间能安全飞行
师:对,这就是本文要说明的内容,同时又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更是概括主要内容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板书:内容)
    说明文的这三个特点缺一不可,我们已经了解了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要重点体会说明方法和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二:学习课文,品读语言。
师: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默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和你的同桌一起通过填表出答案。
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谁能按照所填表格复述这三次试验?
1:第一次试验蒙上眼睛,铃铛一个也没响,和眼睛无关……
师:你谈的还是所填内容,谁能根据课文叙述的内容详细地说一说?
2:科学家共做了三次试验,第一次是蒙上蝙蝠的眼睛,让它在横七竖八拉满了绳子、挂了许多铃铛的屋子里飞,它飞了几个钟头,结果一个铃铛也没响,由此我们知道蝙蝠飞行不靠眼睛。第二次试验是塞上蝙蝠的耳朵,让它也在这样的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证明蝙蝠飞行和耳朵有关。第三次试验是封上蝙蝠的嘴巴,蝙蝠还是到处乱撞,说明蝙蝠飞行和嘴巴有关。
师:从你的复述中我们感受到你超强的说话能力,同时加深了对三次试验的理解,那么综合三次试验,证明什么?
生(齐):蝙蝠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从文中出这个结论,读一读。
生:读第六自然段。
师:读完,你了解了什么?
师:你发现了什么?
3:少了“不同的”三个字。
师:(点课件)再读。    师:你有什么感受?
3:还是加上“不同的”好。
师:为什么?
师:你的理解力表达力都很强,相同的实验确实不能揭开蝙蝠究竟靠什么飞行。你能读出这个词语的重要吗?
蝙蝠和雷达师:认真看大屏幕(放课件),谁来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6:少了“配合起来”。
师:(点课件),再读。
6: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你觉得哪句好?
6:最后这句好,因为光靠嘴或光靠眼,蝙蝠飞行只能到处乱撞,必须嘴和耳朵紧密配合。
师:说得真好,你能读出来吗?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两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师:好,让我们以齐读的方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师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师: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呢?轻声读第七自然段,划出来。
师:你真是目光如炬,谁再来读?听众闭上眼,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
师:你想到了什么?(师边听边画示意图)
师:你把障碍物具体化了,很聪明了。谁再说说?
师:你真会想象。大家看,随着同学们的想象,蝙蝠探路的示意图已画出来了,谁能对照示意图来说一说。
师:那我们一起来复述一遍。
生齐说:蝙蝠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耳朵听到后,蝙蝠就能判断障碍物在什么地方,就能顺利避开了。
师:这就是蝙蝠探路的秘密,这个秘密是谁发现的?生(齐):科学家。
师:怎么发现的?
师:请同学们出原句读一读。
师:(出示课件),谁来读?
1:读“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师:比较这两句话,你有什么看法?第二句好,“反复”就是一次又一次,说明科学家做试验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