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井阅读题答案
螺旋井
泰山以东几十里,有个掌平洼村。村外有口老井,井口是圆的,直径约18米,井台距水面26米。井壁上的台阶呈螺旋状,一圈一圈向下盘旋。台阶用乱石砌成,但严丝合缝,自成格局,仔细端详,有点像毕加索的画。台阶两侧有不规则的洞口,岩层中暗暗涌动着细如游丝的水,慢慢汇成细流,顺着洞口流进井里。当地人称之为“螺旋井”。
老井像一个历尽风霜的老人,盘坐在那里,闲看花开花落、雁去雁归,静听风声雨声、鸟叫蝉鸣。
我与这口老井相遇,纯属偶然。那天,我结束了一天的调研行程,在返城途中,见许多人围在那里游览拍照。我近前一看,不由眼前一亮,各种各样的水井我见过不少,但像这样的螺旋井,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这时,一位大爷提着水桶,顺着石阶走下去,用水瓢将井水舀进桶里。老大爷家有自来水,但他说这井里的水甜,喝着舒服:“当年,全村几百口人豁出命来才把它打成,反过来,它又
养活了全村几百口人。现在井虽然不怎么用了,但喝进肚里的水早已和身上的血混在一起,分不开了。”
攀谈中得知,这位人称“老榆木”的大爷,见证了老井的诞生。原来,干旱缺水一直是掌平洼村人的心病。这个村挂在半山坡上,村子周围不是峭壁就是山包。村民们种地吃饭全看老天的脸。雨多点的年景,倒也说得过去,遇到大旱就麻烦了,轻则减收,重则绝产。到上世纪60年代,村党支部的成员们坐不住了,深感这个“家”当得有愧,当得无光。他们反复商量,提出在村子周围凿石打井。想法一传开,立刻引来议论纷纷,有的摇头,有的讥讽。村党支部书记是个硬汉子,他黑下脸:“闭眼难见三春景,出水才看两腿泥。不试怎么知道不行?”
他们请来水利部门的技术人员帮助寻水源。技术员几乎跑遍了村周围的所有角落,最后选定了打井的位置。不过他说,地下水肯定有,但要打通岩石,下挖上百米,实在太难了。村党支部书记的话斩钉截铁、掷地有声:“为了吃上水,再难也得干!”
1967年,打井工程开工了,全村男女老少但凡有劳动能力的都上了工地。“老榆木”当时还是个毛头小伙,媳妇刚生儿子,他二话没说,拿着铁锤加入了打井的队伍。
那是个物质十分匮乏、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年代,困难可想而知。没有挖掘机械,他们就靠镢刨锨挖,用铁锤钢钎凿石打眼,一锤下去,火星飞溅。日子一天天过去,锤头砸烂了,钢钎磨秃了,用光了。怎么办?还是那句话,再难也得干!庄稼汉吐口唾沫是颗钉,洒滴汗水摔八瓣。一把把铁锤一根根钢钎,沾满了鲜红的血渍。一筐筐碎石渣,浸染着黏稠的血水和汗水。
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
终于有一天,钢钎下面开始湿润,接着汩汩冒水,大家欣喜若狂,奔走相告,朝思暮盼的井——打成了。
1967年动工,1977年竣工,用了整整10年时间,搬动土石3千多方。
属于老井的那个时代渐行渐远,许多人和事已化为烟云随风而去。但它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根还在,魂还在,凝结在它身上的精神永远不会消失。
“老榆木”很健谈,他看了看几个正在嬉戏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说:“这些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只知道甜,哪知道苦?事不经过不知难。只有从那个时候过来的人才能体会,井水
是甜的,汗水是咸的。”
此时,风过绿野,辽阔的天空碧蓝如洗,一团团棉絮一样的白云,轻盈地变换着不同形状。老井依然盘坐在那里,像一只天眼,凝望着风云变幻、岁月沧桑、人间百态,又似乎在向世人诉说着什么。
(选自2021年04月1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介绍了井所处的位置、规模、形状、构造,暗示凿石挖井要费很大功夫。
B.“老榆木”与李森祥《台阶》中的父亲均是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农民形象的代表。
C.结尾写老井依然“盘坐”,与第段照应,表达作者对老井的喜爱赞美之情。
D.本文以螺旋井为线索,叙事生动,语言流畅,行文舒展自如,富有生活气息。
10.文中村民挖井遇到了哪些困难?请简要概括。
11.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他黑下脸:“闭眼难见三春景,出水才看两腿泥。不试怎么知道不行?”(赏析加点词语)
(2)只有从那个时候过来的人才能体会,井水是甜的,汗水是咸的。(赏析句子)
12.“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3.属于老井的时代渐行渐远,但作者为什么说“它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
9.C
10.地理条件恶劣;物质匮乏(工具简陋);工程量大(工期长)。
11.(1)神态描写,写出他面对别人嘲讽时的愤怒(生气),表达他想要带领大家凿石打井的坚定决心。
(2)“甜”写出了凿井成功的喜悦,“咸”写出了凿井过程的艰辛;两者形成对比,突出经过艰苦劳动后获得成功的自豪感。
12.极言时间之漫长,突出凿石打井的艰难,体现村民的坚持。
13.要点:凿石打井过程艰难;老井养活了全村人;老井凝结了自强、担当、坚韧的精神品格。
【解析】
9.C.有误。改为:结尾写老井依然“盘坐”,与第段照应,表达作者对老井的喜爱之情,对掌平洼人自强、担当、坚韧精神的赞美之情。故选C。
10.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第段“这个村挂在半山坡上,村子周围不是峭壁就是山包”和第段“技术员几乎跑遍了村周围的所有角落,最后选定了打井的位置。不过他说,地下水肯
定有,但要打通岩石,下挖上百米,实在太难了”概括得出:地理条件恶劣;根据第段“那是个物质十分匮乏、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年代,困难可想而知。没有挖掘机械,他们就靠镢刨锨挖,用铁锤钢钎凿石打眼,一锤下去,火星飞溅。日子一天天过去,锤头砸烂了,钢钎磨秃了,用光了。怎么办?还是那句话,再难也得干!庄稼汉吐口唾沫是颗钉,洒滴汗水摔八瓣。一把把铁锤一根根钢钎,沾满了鲜红的血渍。一筐筐碎石渣,浸染着黏稠的血水和汗水”得出:物质匮乏(工具简陋);
根据第段“1967年动工,1977年竣工,用了整整10年时间,搬动土石3千多方”概括得出:工程量大(工期长)。随风而去
11.(1)本题考查对重点字词的理解。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黑”像煤或墨的颜。根据“立刻引来议论纷纷,有的摇头,有的讥讽”分析,“他黑下脸”运用了神态描写,写出他面对别人嘲讽时的愤怒(生气);结合“闭眼难见三春景,出水才看两腿泥。不试怎么知道不行?”分析,写出了他想要带领大家凿石打井的坚定决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