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古诗:《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原文译文
赏析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代: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译文】
去年八月十五的夜晚,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庆佳节。
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浦沙头水馆前度过。
昨天的秋风吹过无人理睬这凄凉的秋意,今晚清朗的月光还似以往。月亮诗歌
【赏析】
歌题目的中心语“望月”,是表达也是行为,其修饰语时间“八月十五日夜”和地点“湓亭”,它限定了望月的特定环境时,还突出“望”的
动作,又强化“望”之月的圆盘貌。明显是这个“望”月引发了诗人情怀。
其实,诗人就是在特定空间面对这个特定时间的月亮引发的人生感慨,诗歌首颔联正是诗人照顾月亮的思索。从规律上应当“明、曲江池畔、朝廷盛会欢饮图。诗歌起笔不同反响,呼唤其从前的觥筹交颔联的今年贬谪的“湓浦沙头水馆前”的失落。繁华的过去越明朗,对比今日的凄冷就越有感觉,以此造成的昔今悬殊反差,如同从天堂掉入地狱的悲苦感。可是两联二十八言中,诗人不烦厌地重复“八月十五夜”,明显它带给诗人的心灵是震撼的,也是惨痛的。让诗人不堪回首昨日的欢快,单独苦品着眼前的孤独和凄苦。诗句一望而知地运用了昔今比照手法,其实每一联都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场景,比照的不仅是时间,更是情景意境的比照,今晚欣赏的心情,是一种过去到现在的物是人非的感伤情怀。
月亮在古典诗歌里,更多承载了怀乡思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
郎西”“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这些月亮内涵是因空间距离产生而寄寓感情的。不过月亮也会消失时间概念,它却成穷已,江月年年望相像。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春江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这些诗句里的月亮意象无不指向时间概念,突出物是人非之感留给个体生命的怅惘苦痛。
昔今这种比照古诗里还是常见的,“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
《登岳阳楼》),过去听闻就该登楼观望洞庭水,可是不知为何直至今朝才有机缘登临,道出诗人生活无尽的无奈和生活的凄楚遭受。其实白居易在比照中也在示意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
诗歌的首颔联多层面的表现诗人的苦痛感,其实这还是生活横截面的比照,那诗歌又是如何完成内容的转折呢?从内容上颈联涉及望乡和圆月,外表上像在思乡,但是“望乡“行为反映的心理,却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而这种心理再次强化了内在的主体孤苦体验。“见月”就是欣赏中秋明月月,那是一轮圆月,但行为发问的竟为“几回圆人极度孤寂产生的心理结果。“西北望四方远眺家乡和四野观望明月,能想象出一个人观望的心神不定和急迫之情,盼望能望到家乡带给自己暖和,能看到心中一轮明月留给自己关心,却消失相反结果,徒添了诗人不尽的凄苦感。
诗歌是如此极尽曲折的突出诗人贬谪的孤寂之情,尾联诗人细节化的再现秋风月光。“秋风秋雨愁煞人”,过去的日子消失的“昨风一吹无人会”,没有人领悟这凄厉秋风的凉意。能忽视这凄冷秋风的肌肤感,肯定是人们沉醉在无情的喜悦里,已然遗忘了秋风的凄冷,这里突出诗人过去日子的欢快感。“今夜清光似往年”,一是说今夜的月和往年是相像的,光是借代用法,突出的月亮还是从前的月亮,暗含了人已不是从前的意气之人了,照顾诗歌前文比照的物是人非的无奈悲苦;二是言今夜的月亮似往年,但这样的月光照在身上,却令人清冷至极,置身“湓浦沙头水馆前”环境里,心内却是清冷感,诗歌在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贬谪后面对十五赞叹诗人诗
歌技巧的娴熟,尺幅之间尽情描摹无形的心里悲苦!
扩展阅读:白居易轶事之素口蛮腰
素口蛮腰,蓄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拟普遍。为了涤除人生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纵自娱。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最知名的是小蛮和樊素。唐孟棨《本领诗·事感》中记载:“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白居易六十多岁时,他得了风疾,半身麻痹,于是他卖掉那匹好马并让樊素离开他去嫁人。可是,他那匹马反顾而鸣,不忍离去。樊素也伤感落泪说:“仆人乘此骆五年,衔撅之下,不惊不逸。素事主十年,巾栉之间,无违无失。今素貌虽陋,未至衰摧。骆力犹壮,又无。即骆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
素之歌,亦可送主一杯。一旦双去,有去无回。故素将去,其辞也苦;骆将去,其鸣也哀。此人之情也,马之情也,岂主君独无情哉?”
但在白居易70岁时,樊素和小蛮还是走了。白居易思念中写道:“两枝杨柳小楼中,嫋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五年三月今朝尽,客散筵空掩独扉;病与乐天相共住,春同樊素一时归。”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