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作背景
1928年,茨威格应邀赴苏联,与高尔基结识,并且到苏联一些地方旅行,其中包括本文提到的这座世间最美的坟墓——托尔斯泰墓。同年,他的很重要的一部文学传记——《三大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问世,这是为托尔斯泰,斯丹达尔和卡萨诺瓦三位文学家作传。茨威格在这部传记的导言中说:“……(这部书)完全退回到作家本身。这三位作家都无意识地认为,自己艺术中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去摹写宏观世界,也不是去摹写丰富多彩的现实存在,而是把自我的微观世界发展成为一个世界。”在这部文学传记中,茨威格给予这三位作家,尤其是托尔斯泰以高度评价,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敬仰之情。《世间最美的坟墓》这篇朴实无华又饱含激情的文章与其文学传记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
二、文章结构
文章只有两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主要叙述瞻仰托尔斯泰墓的感受,并交代坟墓的由来。
文章的开篇直抒胸臆,抒发了对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的感受:“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一感受是通过比较而得到的。“再没有比……更……更……”这一组话语把读者引入到对托尔斯泰“宏伟”和“感人”的想象中。
在俄国的游历中,让斯蒂芬·茨威格觉得“最宏伟、最感人”的托尔斯泰墓究竟是怎样的呢?茨威格在文章中写道:“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着林荫里。”“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原来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宏伟”。托尔斯泰出生在一个贵族的家庭,而且是一位地位超然的伟大作家,他完全有条件过上奢华的生活,建造气派的坟墓,但他崇尚自然,追求朴素。作者所说的“宏伟”,并不是指墓地的建筑有多么宏大,而是指它惊人的朴素,而这种朴素更显衬出托尔斯泰的博大深沉。在此,作者已揭示了他对托尔斯泰无比崇敬的情感。
第2自然段:对托尔斯泰墓纪念碑式的朴素作了进一步的深入描写,赞颂托尔斯泰崇尚朴素,追求朴素美的高尚品德,抒发了对托尔斯泰伟大人格的热情赞颂和无比的敬意。
三、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赏析
1.作者瞻仰托尔斯泰墓获得的心灵感受
“我在俄国见到的景物再也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联系上下文,再结合托尔斯泰的生平,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所指的宏伟感人已经不是墓碑本身。而是墓中安息者。墓中安息者——托尔斯泰的人格是伟大的,他的灵魂是伟大的。他一生追求平民化的思想和行动是令人感动的。
2.伟大的托尔斯泰选择最朴素的坟墓作为自己最终归属的含义。
2.伟大的托尔斯泰选择最朴素的坟墓作为自己最终归属的含义。
从托尔斯泰外孙女讲的故事当中,我们了解到这是完全按照托尔斯泰本人的意愿做的。儿时听到的关于幸福的传说,以及和哥哥在一起栽树的情景都会唤起饱经忧患的托尔斯泰对恬静、自然的幸福的追求。所以在他去世之后,他的亲人们按照他的意愿,为他修建了这“世间最美的坟墓”。
(二)难点理解:理解“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文章开头说:“我在俄国见到的景物再也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而实际上托尔斯泰墓“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二者
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个问题的。文中写美和宏伟并不是指墓地的建筑和豪华的装饰。恰恰相反,由于墓地逼人的朴素,从而显示墓地主人品格的伟大崇高。这墓地正是因为有了这伟大的主人,有了伟大的灵魂才显得美丽,显得宏伟。
四、写作特点
(一) 多角度多侧面描写。
直接描写:“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环境描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
心理描写:“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做纪念。”
(二) 对比的手法
(二) 对比的手法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以突出托尔斯泰墓的“宏伟”和“感人”。如用托尔斯泰墓和其他几位伟人墓对比。
五、板书设计(仅供参考)
世间最美的坟墓
(对比)六、相关资料
(一)作者生平陌生女人的来信
斯蒂芬·茨威格(1881.11.28至1942.2.22),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1881.11.28至1942.2.22),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国内多家出版社在近年内出版过几乎所有他的传记著作和小说文集。他的文章(编者加名《伟大的悲剧》)被收录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编者加名《列夫·托尔斯泰》)被收录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中。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混乱的感觉》《人的命运转折点》(又译《人生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又译《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记》《人类的星闪耀时》《同精灵的斗争》《三大师》《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三作家》、《罗曼·罗兰》、《断头皇后》(或《断头艳后》)、人物传记《列夫·托尔斯泰》等一些极好的作品。他的作品《伟大的悲剧》(选自《人类的星闪耀时》)被选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列夫·托尔斯泰》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二)关于托尔斯泰
全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的作品《七颗钻石》《跳水》《穷人》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冀教版小学语文书。
全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的作品《七颗钻石》《跳水》《穷人》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冀教版小学语文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