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读完茨威格的《心灵的焦躁》,心情很难说已经平复了。
听到茨威格的大名,还是源于老徐同志拍摄的电影《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说该剧改编自茨威格的同名小说。虽然《将爱情进行到底》并没有让我对这个评论为四大花旦的影人产生多大的兴趣,可《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导演、编剧和主演这三大名头加在一起,却让我对这部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自然的就来看了。效果还行,不太失望,看完后让我十分惊叹的就是世界上还有这样一位执著的女性,太令人佩服了。于是也就记下了茨威格的大名了。
陌生女人的来信
前段时间一个豆瓣朋友的回信又再次提到了茨威格的名字,这份惊醒的点拨让我在图书馆浏览时更加留心茨威格了。很多事情可遇不可求,书也一样。偏偏就在这个时候我遇见了茨威格的书《心灵的焦躁》,这是他的唯一部长篇小说。译者是个非常尽心的人,前言就达30页。或许故事并没多大曲折、跌宕起伏的过程,仅仅描述了一个少尉用同情之心深深伤害了一个傲慢的富家瘫痪女子,导致了一场悲剧的诞生。茨威格用一捆浩瀚卷帙仅仅为了阐述一个主题:同情!
“同情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躁。……另一种同情才算真正的同情。……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可以说这本书,茨威格同时表现了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同情。心灵的焦躁发生在少尉和少女身上、真正的同情发生在少女父亲和母亲、以及康多尔和瞎子女人之间。每个故事都交替在一起,其中再穿插上一个逃亡的军人故事和将军的生平,这一切都在为茨威格在书卷前部分借康多尔之口点名的同情理念服务。这本书用一根主线,串联出一个个不同人之间用真正的同情去换得生命延续的力量。可以说手法并不复杂,而茨威格的小说却如此地吸引了我,我想应该就是他那独到的心理描写所激发出来的强烈画面感吧,深深地揪着心灵和他的描述一起焦躁不安了……
茨威格的心理描写深受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大段大段的独白都在一种强劲的节奏下迅猛宣泄而来,让读者有种措手不及的焦躁情绪,于是不可抑制的连篇掠读起来了。世间没有完全黑白两道的人,每个人都不可否认的存在种种缺陷,而我们往往直视这些缺陷的时候,
不是深切地用一种接近爱情的关怀去抚慰和克服,更多的是用一种逃避的可耻的怜悯去可惜去感叹,用欲擒故纵的消极态度去摧毁这些残存着缺陷的人们。这是极其痛苦的事情,比已经判了死刑的绝望对人性的摧残还来得更深刻更残忍。“绝望的尽头,另一条道路向我们敞开”“柳暗花明又一村”“上帝关起了一扇窗,同时为我们开启了另一扇门”,这些都是对悲哀困境一种积极意义上表明希望的态度。所以当每一个人在面对悲哀或惨痛的事情时,不应该消极的表达一点点怜悯,而更多的是要么给予最大热情的帮助,要么就决然的离开,一颗墙头卑微的草在阴暗中一样能长成青绿。如果你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那么请善用你的同情心,别把比罪恶还令人痛心的悲悯施加在那些已经非常可怜的人们的身上,他们需要的是爱,是携手相抚,是共进退的勇气,是真挚的祝福……
我想每一位想真正给与他人关怀的人们都值得读读这本书,认清什么才是我们真正值得去做的。生命不该在怜悯中度过,它应该充满爱……
发布评论